分享

“判断”与“评判”的界限在哪里?

 fuhaizhenren 2020-04-12

最具深度的内在成长教育研究平台

让人生更丰满,Enrich your life

有一片田野,

它位于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鲁米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因为各自经历、视角不同,常常充满了是非对错的评判,此次疫情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的人情百态。

不评判可以让我们的世界更宽阔,而清晰的“判断”又是我们行动的依据。那么,“判断”和“评判”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2019年4月,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先生与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始人托马斯·希伯尔先生进行了对谈。其中也就这个议题进行了探讨:

点击观看

黄伟强先生与托马斯·希伯尔先生对话系列

“判断”与“评判”的界限在哪里?

“评判”是一种防御机制

评判得越多,那么爱就越少,就会越来越匮乏。

——巴尔扎克

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鲁米

自出生伊始,我们也会接收到许多来自于他人的评判,在成长的过程中,亦会习得这种人际交往方式——相互给彼此贴不同的标签。这种人际模式随处可见。

希伯尔老师在对谈中提到,“评判”通常是一种心理上的防御机制。当我们在关系中受伤了,我们常常就会用评判来拉开彼此的距离。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世界中,我们喜欢把世界分成两个部分——是与非、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的原因,我们也相信了那些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关于优势与劣势的描述”的神话中。

我们是有优点和弱点,潜意识里希望除掉自己“不要的”或“感到危险的”个人部分,我们将它们视作自己的弱点。然而,弱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弱点,而是一种我们暂时无法理解但却非常智慧的功能,只是我们没有恰当地运用它。弱点其实是我们儿时的英雄,它并不是我们要摒弃的部分,我们带回到领悟之中的部分。

在这二元对立的“是与非”“黑与白”的世界中,有很多麻木和无意识的部分。为了维护这种无意识的状态,我们需要很多关于他人的“评判”,仿佛其中有一个我们无法感知的大峡谷。

大多数时候,我们不会去探索这些无法被感知的部分,而是在这个峡谷之上建起一座充满解读、评判以及其他心理过程的桥梁。我们在这座桥上走来走去,却声称“噢,我们已经理解彼此了。”

比如,当有人说,“我压力山大”,“啊,这真的太难了”,其实在这些时候我们只是用这些话语呆在这座“桥”上,因为我们无法具体描述“峡谷中”的实际经验。

我们所有人都被各自的背景文化所召唤。首先,我们都需要去重新定义那些因为我们无法理解和“倾听”而称之为“弱点”的部分。

比如说创伤,以及我们神经系统中的创伤应激反应,它们其实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功能,这种功能过去一直都在保护着我们,而现在我们却称之为“症状”、“问题”或“弱点”,而它们事实上是我们儿时的英雄。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对同一件事的解读不同,我们也会有相应的不同的应对方式,也会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力量。当我们能转变对这些“症状”“弱点”的看法,我们就能将它们转变为成长的铺路石。而这也将成为我们进行自我和解、进一步处理好亲密关系的一个关键的着力点。

基于事实做出的判断极具力量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贝丝·蒙德·康尼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记住,不是所有人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菲茨杰拉德

内在科学所持的基本观点是,自我责任首先意味着自我关照,也就是了解自我,感受自己和世界的联系。在抱怨外界事物前,先对自己总结一番。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反求诸己”——承担自我责任、对个人感受负责、不再随意把个人感受归咎于他人,这是成熟的一种表现。

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接受我们的感觉、想法、行为以及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当遇到相应的情境产生相应的感受时,按下暂停键,看看可以对自己总结出什么,然后问问自己,这些总结对之后的行为、生活、关系意味着什么。

我们所有人都需要成为能把分裂对立的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的人,这样才能真正在是非对错之外的原野上遇见彼此。

割裂对立的世界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危机,世界上由创伤所引发的后遗症是相当严重的。而修行的一部分就是去愈合好与坏之间的鸿沟。但在这背后也正如《道德经》里所描述的那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即如果我们越临在当下越觉醒,就越能精准合于生命之流。

所以,清晰的判断和评判是不一样的。清晰的判断意味着,我不是针对你在谈论你这个人具体如何,而是在谈论此时此景所蕴含的能量,针对的是当下发生的事件。

那么,“判断”和“评判”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托马斯老师在对谈中提到,区分判断还是评判的标准在于我们所说与真实的体验是否一致:当我们所说的与真实的体验不一致时,评判就产生了;当我们说的话和内在体验一致时,那么我们就不是在探讨生命的议题,我们所说的就来源于生命,那些话语就不是评判,而是高度清晰、准确的判断。当然它也不抱持着某种偏见。由于这种判断是基于事实做出的,因而极具力量。

对 谈 嘉 宾

黄伟强 先生


壹心理创始人兼CEO

托马斯·希伯尔 先生


透明沟通?创始人

国际知名战略咨询公司咨询顾问督导

公益事业持续践行者

德国内在科学研究院创始人

集体创伤疗愈引领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