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追风筝的人》是自己用心读完的第一本书,身为读者自己心疼那个未被命运公平对待的哈桑,厌恶那个迷失了自己的少年阿米尔。 阿米尔的内心活动在作者的笔下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使自己不禁一次次的问:为什么那一天、那一刻你会选择了逃避,会做了那个让自己背负了26年罪恶感的决定! 卡勒德.胡塞尼在这本书出版前一直认为这本书的读者只有自己,未曾想,《追风筝的人》在找到家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备受欢迎。 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需要被救赎的人。
对于这些忠实读者,《追风筝的人》可以被称为是一本救赎圣经,因为看到了阿米尔的成长路径我们就像打开了自己自我救赎的开关,貌似我们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 内容简介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一件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追风筝的人》|让读者深刻认识到抉择对人生的影响力。哪一年,哪一天,哪一时刻,哪一个决定造就了今天的你?
(1)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会面临选择与决定,这些选择都会对人生产生影响,或大或小而已,抉择与代价对等,与年龄无关。 1975年的冬天,阿米尔还是一个12岁的少年。然而当他面对哈桑被侮辱的瞬间,因为他的错误决定,就截断了自己成为好人的路,这个抉择使他背负了26年的罪恶感。这个惩罚让我们不禁感叹,原来每个决定都会产生与它对应的结果,而结果与代价对等,与年龄无关。 (2)错误的决定是可以补救的,因为你总会遇到可以终止错误的下一次选择机会。 面对决定自己余生走向的那一刻,阿米尔明明知道自己还有最后的机会冲进小巷,为哈桑挺身而出,终止这一切; 12岁的他得了失眠症,在深夜他渴望有人醒来听他诉说自己看到的一切,渴望不再背负谎言度日; 在哈桑想极力恢复与自己的关系时,他期待哈桑能够破门而入,将他臭骂一顿。面对哈桑的示好,他背对着哈桑,眼泪横流; 12岁的阿米尔,期待终止这一切,而且他有足够的机会,通过重新选择,再次纠正自己的余生走向,可是他却与一切失之交臂。 他可能并没有意识到: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有机会将损失降到最低却一再与它失之交臂。又或者,他还没有获得那种足够自我救赎的力量。 《追风筝的人》|解析自我救赎的力量来源。卡勒德.胡赛尼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喜欢读他的故事,《追风筝的人》是他的处女作,出版发行后,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让他看到了这部作品独有的联结人们的力量,的确,作品的力量得到释放才是本书最大的成功。 这也不禁让人深思与探寻,《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究竟拥有了什么样的力量才实现了自我的救赎,结束了背负了26年的罪恶感? 实现自我救赎力量来源有三个,他们或源于某件事,或源于某个人,总之这一次的契机可以他们可以使自己明确方向,获得信心,重拾信念,最终做出正确的抉择,结束罪恶的人生,找到新的人生起点。 在阿米尔实现自我救赎的路上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然而最重要的人有三个:拉辛汗、妻子和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1)再次明确方向; 能够为自己指引方向的人——代表:拉辛汗(对于阿米尔来说是一个亦师亦友的角色)。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遇到过像拉辛汗这样的角色,我们将他们称之为“贵人”或者“伯乐”。他们总是能在我们最需要理解与关注的时候及时出现。 拉辛汗在阿米尔孩童时期对他给予了尊重、关心与鼓励,这正是自己心爱的父亲不能给予的。所以在拉辛汗身上阿米尔获得了部分缺失的爱,找到了少许的自信源泉。正因为这样弥足珍贵的情感,使得拉辛汗电话告诉阿米尔“这里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时格外的有力量! (2)找到可以依靠和信任的力量,获得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可以依靠的情感——代表:妻子索拉雅。 妻子索拉雅,一个同样有自己秘密的女子,却能够有勇气将它告诉给阿米尔,不禁让阿米尔羡慕与感叹自己的懦弱。阿米尔在告知自己想要收养哈桑的儿子时,索莱雅给予了理解与支持,这是阿米尔能够做正确选择的影响因素之一,有人愿意和他一起分担。 索拉雅就是我们救赎路上可以依靠的一切正能量的代表,可以是朋友,可以是父母,可以是孩子,总之是你可以依靠的一种情感,是你自我救赎路上可以用来慰藉自己的力量。 (3)重拾信念,能否明确心中最在乎的人和事才是救赎的核心问题。 不能再次失去的人(或物)——代表:哈桑的儿子索拉博。 如果你问我,哪一刻阿米尔真正的找到了救赎的路?我会明确的说:在他对索拉博失而复得的那一刻,那一刻阿米尔终于明确了信念,拥有了对抗一切的勇气。 索拉博拥有一种审判者的力量,阿米尔不能让自己的双手再次沾染他的血,他不能经受再次失去,毕竟他已经失去了心中“最爱”的哈桑。 因此,如果想要真的实现自我救赎,你可以去试探,什么人什么事是自己不能够再次失去的,或者体验一次失而复得的感受,一切或许就变得容易多了。 《追风筝的人》|探寻心中罪恶的源头。对于阿米尔来说,改变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在于1975年的那个冬天,原因在于他的懦弱。然而,懦弱却只是改变余生走向的一个起点,却不是根本。 阿米尔之所以背负了26年的罪恶感,根本原因在于心中缺失的“父爱”。 即使他知道自己余生将成为“罪人”,他拿到风筝的第一个想法依然是向父亲炫耀,期待得到父亲的夸赞。可见,阿米尔的父亲才是在他心中种下罪恶的根源。 一、父亲的罪恶来源于两点: 1、父亲对阿米尔隐瞒了38年的谎言; 谎言,就是一个无限的恶性循环,待它识破的那一天才是它需要要付出的代价真正的开始。
阿米尔在26年后,重返阿富汗,在拉辛汗的口中得知这个隐瞒了自己38年的谎言,瞬间他才读懂了父亲、父亲与自己、父亲与哈桑、自己与哈桑出现的一切事件,终于明白这不过是一种因果循环。 2、过于自私的教养方式; 父亲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期待阿米尔成为能为勇敢的人,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却不愿意为之付出实际行动。阿米尔所谓的懦弱,正是来源于父亲关爱的缺失与过高的期待,童年的阿米尔在父亲眼里得到的只有不断的无视与打击。 《追风筝的人》带给现代父母的教育启示:1、请重视孩子的每一次抉择,抉择具有“蝴蝶效应”,会对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蝴蝶效应指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2、选择决定的是方向,而非命运。 请父母做好孩子的情感支撑,在孩子需要纠正前期偏差时,予以支持与鼓励,充当指引者和陪伴者的角色。 3、性格是可以后天努力改变的,品质是可以重新塑造的! 如果说少年阿米尔因为懦弱的性格才迷失了自我,那么38岁的阿米尔则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建设,性格重造获得了必备的品质——勇气、担当、责任感后才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4、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就需要付出与错误对等的代价,甚至是你的全部; 在拉辛汗告诉阿米尔这次来希望他能救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阿米尔是拒绝的,他说:为什么不能花钱去雇一个人完成这件事?这个时候他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即使身负罪恶也没有给他勇气去踏入险境,救出自己最愧对的那个人哈桑的儿子。
的确,正如阿米尔所担心的,一个人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终止上一次错误同样需要付出代价,甚至是一切。 你将面临的是又一次抉择,决定你是否选择在此时刻成为一个正确的人! 阿米尔最终选择了去喀布尔,我相信这与父亲的期待与父亲的谎言并无真正的本质关系,而是阿米尔内心的蜕变,他想在38岁的时候真正的想为自己挺身而出,为那个深爱他的哈桑,总是喊着为他千千万万遍的朋友、弟弟挺身而出!
带给父母的启示: 作为孩子成长时的引导者与监护人,在他们三观尚不成熟稳定,性格还不健全,行为与内心还有待我们扶持的阶段,父母如果没有尽到监护的职责,那每个错误决定产生的代价都需要孩子自己来偿还,它的代价是沉重的,那可能是自由,甚至是生命! 2019年一部备受好评的电影《少年的你》,再次将校园暴力问题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无论是向他人施暴的少女魏莱还是受害人陈念、亦或者是保护陈念的失足少年小北,在电影中均为自己年少的行为,付出了与年龄不对等却与那一个的决定对等的沉重代价。 猫咪妈妈说:我们的人生走向就是由不同时间段的选择决定的,有的决定会影响一时,有的选择会改变一生!面对重大的人生转折点,你是否能做出让自己余生都不后悔的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