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左传》之石碏大义灭亲

 薄会申 2020-04-12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719年(鲁隐公四年)。

卫庄公先娶了齐国公主庄姜,又娶了陈国的厉妫(guǐ)。庄姜没有生育,厉妫生下一子,取名孝伯,生完孝伯后不久厉妫就病死了。厉妫的陪嫁妹妹叫戴妫,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就是公子完,庄姜因为没有子嗣,就把公子完收为自己的儿子,这样公子完就成了卫庄公的继承人。

卫庄公有个宠妾,生的儿子叫州吁,卫庄公非常宠爱,但是庄姜很讨厌州吁。矛盾出来了,石碏就劝谏卫庄公:“你对州吁溺爱过度,这孩子已经学坏了。如果你想改立州吁做太子,就赶紧定下来,当断不断必生祸乱。但是低贱的妨害尊贵的,年少的欺负年长的,都是破坏传统道义,会招灾惹祸。”卫庄公当做耳边风,依然故我。石碏的儿子石厚也和州吁过从甚密,石碏劝阻无效。等到卫庄公辞世,石碏就辅佐公子完 (卫桓公)即位,随后就离休了。

事情的发展让石碏言中了。卫桓公即位第二年的春天,州吁弑君自立。因为他残暴不仁,国内局势动荡,外界也不被认可。石厚就向他父亲咨询怎么做才能安定君位,石碏说:“朝觐周天子可以取得合法地位。陈桓公现在正被周天子宠信,请他带个话一定行。”于是石厚和州吁就去了陈国,而石碏早已通知陈国:“他俩弄死了我们的国君。请你们把他俩也弄死。”陈国抓捕了二人,让卫国来人处理。九月,卫国派右宰丑监斩州吁,石碏派管家獳(noù)羊肩监斩石厚。十二月,卫国人拥立卫庄公的又一个儿子公子晋即位,是为卫宣公。

剧情很简单,但通过这个故事,后人把石碏打造成了一个道德标杆:

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是个纯臣,憎恶州吁,同时还不放过儿子石厚。“大义灭亲”,就是这个样子吧。

大义灭亲从此成为了一种异样的美德。

现在把纯臣解释成忠臣,这是笼统的说法。《说苑》列举人臣有六正:圣臣预禁未然,良臣顺美匡恶,忠臣进贤不懈,智臣明察成败,贞臣守文奉法,直臣面言主过。这些石碏都没有做到。还有一个诤臣,“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但是“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州吁灭国而石碏又复出,石碏既没有防微杜渐也没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所以他也算不上诤臣,还是做纯臣比较合适。李渊夸赞徐懋功:“徐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石碏感念先主恩德,不私占复国功绩,这一点符合纯臣的定义。

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头头是道,但对自己的儿子却无能为力,点到为止后就放任自流,没有尽到人父之责;卫庄公不听劝谏,那么潜在的政治风险就一直存在,石碏不但没有应对突变的筹谋,反而在卫桓公初立后就专心养老,任由潜在危机发展成为灭国之祸;对于儿子的求助,没有规劝其悬崖勒马,而是借刀杀人,知子莫如父,或许在父亲石碏眼里,石厚已经无可救药,但是石碏的做法,依然让人怀疑石厚是不是亲生的。看罢通篇故事,内心没有出现一个老成持重、忠心守国的老臣形象,只有一个不定规矩,将个人道德水准来作为国家处事准则的救火队员。

卫国复国成功,完全基于当时社会对于弑君之罪的普遍认知,州吁不被主流承认,最终失败是必然的。因为石厚的参与,突出了石碏的功劳,而石碏通过违背人伦斩杀石厚得到的“大义灭亲”的盛名,却有不教而诛的意味,实在不值得提倡和学习。石碏灭亲,有复国之功,却无大义可言。

【左传隐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