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麻黄18g,桂枝6g,杏仁6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石膏45~120g。 【功用】发表清里。 【适应证】发热恶寒、身痛身重,无汗出而烦躁,舌苔白,脉浮紧。 【胡希恕医案与临证心得】此方证比较多见,可见于发病的第1天及1周内,甚至1周后,此方证的特点是,外寒夹饮的太阳表证与阳热盛的阳明里证同时并见,故治疗时发汗、清热并举。当里热重时重用生石膏。治张某,女,51岁。初诊日期1964年9月25日。近几天因搬家劳累感疲乏无力,昨晚又感发热、恶寒,经急诊摄片诊为右上肺大叶性肺炎,因青霉素过敏而求中医治疗。今日仍身热、身痛、无汗、恶寒、口干、心烦、胸闷,时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腻,脉浮紧。胡先生辨证太阳阳明合病,予大青龙汤:麻黄18g,桂枝6g,杏仁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生石膏90g。 结果:上药服一煎,汗出热退,尚余咳嗽,吐黄白痰,据证予半夏厚朴汤加减,调理1周而愈。肺炎出现大青龙汤证者是非常多见的,用大青龙汤治疗疗效显着。惜患者先找西医,不好才再找中医,而证候已变为他证。医者应当知有是证,用是方。 【解读赏析】大青龙汤证,其脉系浮紧。胡先生生前曾详论诊脉之要,曰:脉象亦和症状一样,均为患病人体有异于健康的一种反应,而脉象尤其具有敏感性。凡病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生、死、缓、急等,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施治,更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唯其如是,则诊脉的研究,便成为中医必修的课业。惜历来脉书鲜有深究脉象的来自根源,而只就象论象,说玄道妙,令人迷惑,前人早有“论脉愈精,使人指下愈乱”的评议。其实脉象并不难知,只若于其生成源头,心中有数,指下寻按,自会明了。 大青龙汤方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大枣、甘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张仲景书中对于大青龙汤的临床应用,仅有的3条是:《伤寒论》第38条为“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眶,此为逆也。”又此书第39条为“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2条中有“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诸家对《伤寒论》中两条开端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和“伤寒,脉浮缓”谓之中风见寒脉,伤寒见风脉,随称大青龙汤为治风寒两伤、营卫俱病的无谓之词,而着重研究投予大青龙汤的主证。显然,脉之浮紧、浮缓,身疼痛与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龙汤的主证。对于外感病来说,从第38条中有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4项作为主证,则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所据脉证,而上述4项,一项未备。对此不少医家做了许多揣测。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和我国的陆渊雷先生,都认为在第39条中投用大青龙汤一定都具备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4证,文中不载是意在简化文字叙述,或举出药方名则主证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认为外感病投用大青龙汤的必备主证,山田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烦躁4证;而陆渊雷先生独以为:发热、恶寒、不汗出、口渴、烦躁5证,而多口渴一证。大村光明的《大青龙汤管见》,发表于日本《汉方临床》第24卷第9期叙述了应用大青龙汤(提纯剂)治愈者6例,以驳斥成都中医学院所编的试用教材《伤寒论讲义》中投用大青龙汤时必须具备主要症状的说法。 从其所举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热还是无热、有汗还是无汗、恶寒还是不恶寒或反恶热等,没有一种症状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今日看来,条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龙汤的证,文中不载第38条的所谓主证,并非出于省文。 张锡纯有一医案:曾治一入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竞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g。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大青龙证与麻黄证表实虽同,而烦躁一症为麻黄证所不备也,此内有郁热之象,治宜解表同时兼清其里。麻黄汤有发汗之用而无清里之功,用之不唯不切病情,反增内热,故烦躁益甚,当以大青龙汤发表清里,待龙腾雨降,郁热顿除,则烦躁自解。 业师余瀛鳌先生治邓某,男。身体素壮,时值夏今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尔寒热大作,热多寒少,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脉洪大而浮紧。此夏气伤寒已化烦躁之大青龙证,为书大青龙方治之。生麻黄12g,州桂枝12g,生石膏120g,甘草9g,生姜9g,鲜竹叶15g。服昨方,汗出甚畅,湿及衣被。约30分钟,渐渐汗少,高热已退,诸症爽然若失。又为处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愈。 身体素壮,感寒无汗,热无宣泄之路,渐至烦躁目赤,口干气喘。此外寒内热,不汗出而烦躁证备,投大青龙汤果中。亦可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