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 话 父 与 子 普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相对而言,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尤其强烈。而在这种期望里,对于儿子的期望又加深了一层。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国家,传宗接代是旧时中国乃至今天部分中国人头脑中不变的信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在几千年的传统中根深蒂固,而望子成龙便理所当然地成为是所有中国父母坚定不移的愿望。 而在这个期盼里,儿子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儿子是否有出息,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众望所归。在家庭的教育中,严父慈母是最形象的诠释。母亲永远是一个慈祥的角色;而父亲,作为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在自身的生活体验中,知道自己肩上的重担,更知道未来儿子会有一付什么样的担子。所以,他们会更多的按照世俗的规则,再加上自己的体会,去严厉塑造自己的儿子。父亲可以原谅女儿的错误,但对于儿子的失误却严加斥责。 就象那首歌中唱的那样,小时候儿子常常坐在父亲的肩头。父亲是儿子的偶像,父亲是山,父亲是无所不能的上帝,父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儿子眼睛中的儿子都是那么伟大,尽管可能也会伴随着一些拳脚教育。而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一天天衰老,儿子一天天长大,父亲的威望在儿子的眼中开始降低,于是不完全听众父亲的安排,甚至逐渐成为父亲的对手。 儿子长大了,父母只要有一点能力,都要为儿子张罗盖房子(或买房子)娶媳妇,这似乎成为中国家长不容置疑的责任。可悲的是,在现实的社会里,一个子女不孝敬父母,人们只能是叹声气,摇摇头,因为这是命运。但父母如果不去为他的儿子婚事操心,不去帮他买房子,那么这个父母起码被认为是不称职,严格说就是没正事,在同志或左邻右舍之间都抬不起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下的中国的青年人结婚,无论城乡,“有车有房,(最好)不要爹娘”,起码是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居住,这似乎已经成了时下的基本模式。悲催的是,当父母倾其所有,为儿子张罗了一场漂亮的婚礼之后。他们只能躲在陈旧的房子里,默默的欣赏着儿子的幸福。 在这里,父母做一切都是天经地义,是责任。而儿子和媳妇能否孝敬他们,那就要看他们的运气了。 此后的父子关系就一直处于那种不即不离的微妙状态。只有当他们真的尝尽了世事的艰难之后,他们才会真正的理解父亲当年的良苦用心,甚至对于父亲当年的严厉甚至是拳脚,都感到几许亲切。而此时,他们已经是两鬓斑白。他们或许在父亲最后的一刻,羞涩地道出一声谢谢。之后,是在送葬的路上一声嚎哭,结束了父子姻缘。 周而复始,就这样,中国的父亲和儿子之间,一代一代的演绎着中华民族深情而又辛酸的故事。 可以说,世界上的父子关系都很微妙。想想我们的父母,就象两只鸟,整天飞来飞去,衔来一口口食物,喂养着嗷嗷待哺的子女,辛勤地养育着自己的后代。当他们翅膀硬了,便都一个个飞走了。只剩下两个老人守着老巢,眼巴巴地望着远方的天空,希望有一天会有一只小鸟归巢。 但是那个离巢的鸟或许永远的离去了。看着子女远走高飞,不知道鸟儿是不是真的会担忧。但是做为有情有感的人类,真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在电话里喋喋不休,说的更多的是吃的怎样,穿的冷不冷。而他的父亲,只能是默默地坐在那里,手上或者夹着一支纸烟,或者举着一杯清茶,看着袅袅上升水汽或者烟雾,一言不发。真的听到儿子有了些许进步或者当上了一个小领导之类的消息,那他立刻就会吩咐老婆今晚抄上一个小菜,喝上两口小酒。而明天走在大街或者乡间的小路上,腰板也会挺直许多。 古今中外的残酷事实是,为了争夺王位,兄弟之间兵戎相见,父子之间反目成仇。在利益面前全然没有什么亲情伦理,只剩下赤裸裸的杀戮。演绎到今天,虽无王位可袭,但倘有财产继承,子女亲属之间大打出手,为争夺遗产,诉诸公堂早已司空见惯。为了一点钱财,机关算尽,斤斤计较。全然不顾什么亲情教养。他们忘记了自己对逝者生前的花言巧语和信誓旦旦,更是忘记了对逝者生前的种种不孝。 接着我们还会悲伤地看到,那些继承者弹冠相庆之余,开始无度地挥霍着祖辈的钱财。稍微爱一点儿面子的,或者为父母办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以此来洗刷内心的歉疚。 这些现象,虽然这只是部分人(不是小部分人),每每看到这些,都会让我感到羞愧。我为他们的行为羞愧,我更羞愧与他们为伍。 行文至此,我倒是有点儿羡慕西方人对于子女的态度,18岁了,就要自己独立地生活了,一切都要自己去打理,在那个社会里,依靠家庭是会被人耻笑的。对此不想多做评述,但是每每比较起来,还是让我迷惑,孰是孰非,一言难尽。 当我们这些高尚的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沾沾自喜时,殊不知,我们的一代代,思想正在变异,道德正在萎缩。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此呵护,是传统的美德不是传统中的糟粕?是人的本性使然,抑或是道德缺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