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投深度解析(三)——高富帅也有黑暗一面:中证500指数风险分析

 复利60年 2020-04-12
其实按我原先打算,只是想单纯讨论定投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怎样的一些特性,关于定投常见的宣传和看法中有哪些重要误区,遗漏了哪些关键分析要素,以及这些问题对于投资者的意义,而不是具体分析某个品种到底怎样,如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或其它各种各样的指数,因为当分析了关于定投普遍原理后不管什么样的指数或投资组合其实都适用,案例中使用了上证50ETF作为例子也仅仅只是刚好这里有个现实的例子可供我们作为分析(现实中能够坚持近十三年的定投并不多!,你可以找找看身边认识的人),而不是特别就上证50指数进行定投分析。但是当我讨论到高波动性品种定投适合性问题时候,发现中证500指数几乎一边倒地被许多投资者认定为高波动性高成长性适合定投优质品种代表,而且这个问题常常在基金公司有偏差的宣传下显得更为恶化,比如按某基金公司指数量化部门负责人士近期说法http://finance.jrj.com.cn/2017/08/03095822837842.shtml
“中期来看,中证500一直具备较高的业绩增长。从2015年第四季度起,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净利润持续增长;2016年一季度至今,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单季度利润同比增速平均高达34.96%。同时,中证500的PEG估值已经回落到1左右,整体安全边际明显。 从长期来看,中证500作为A股市场中盘成长股的代表性指数,长期以来领跑全球各大主要指数。过去12年中,中证500取得654%的涨幅,位居沪深300、上证50、上证综指等国内指数之首,并远超标普500、富时100、法国CAC40等国际主要指数。业内人士认为:‘通过长期配置具有成长性的权益类资产,获取经济增长带来的资产增值,正是指数投资的核心要义。’因此,无论从历史表现还是基本面来看,中证500最为契合指数基金投资的核心理念及要求,当前正值投资良机。”
完美!又是“高成长代表“又“安全边际明显“,无论“历史表现“还是“基本面“都好得不得了,不但是全国冠军而且几乎是世界冠军,这样的高富帅谁不想要?
再比如,按某基金公司公众号文章《中证500指数投资价值分析》http://www./jjkt/llzl/201608/t20160817_54359.shtml中专门指出:
高收益、高波动的特征使得中证500指数也成为投资者定投的良好基准。
而在其《再谈中证500指数投资价值分析》https://xueqiu.com/1738642461/81900552中更是指出中证500指数极具投资价值,主要原因有:
一、中证500指数代表着A股的“中坚”力量 ;二、中证500指数历史表现优秀,风险调整收益率佳;三、中证500指数均衡结构有利于风险分散;四、中证500指数均衡结构产生超额收益;五、中证500指数估值已处于历史中低位水平。
再一次,非常完美!中坚、优秀、佳、结构均衡、风险分散、超额收益、中低位。。。以我贫瘠的想象力简直无法想象还能给我们的高富帅再多什么溢美之词,还不赶紧让我们的荷包都去嫁给高富帅!?
等等,当什么东西看起来好得不能再好时,真的一点都没问题吗?当然,仍然是老问题,只要是来自华尔街的宣传,不管听上去貌似有多动听,几乎不用看具体内容你就可以知道遗漏了什么——风险!风险!!风险!!!没错,收益、前景和价值是需要强调的,风险则是可以被忽略的,如果你到现在还没搞清套路,那么你就太年轻。本篇将具体分析中证500指数的风险,对其优势、劣势两方面有更全面的了解,这对无论定投还是单笔投资的投资者都同样重要。注意我不是说中证500指数不适合投资或定投,但你至少要搞清自己投的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价值与优势在哪里,劣势与缺陷又在哪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综合决定是否要投以及投多少。本篇暂时先分析中证500指数本身,以后再讨论关于其定投的话题。

被夸大的历史表现

我们先看历史表现:

在2004年底至2017年8月的全样本时期里,中证500指数呈现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其年化波动率35.5%高于沪深300每年3.8%,也就是说相对波动增大幅度12%,而年化复合收益率16.8%也要高于沪深300每年3.8%,相对增强幅度达30%,所以总体呈现出更高的收益风险比(风险调整后收益)。
第一个问题:对比我们看到的上面引用的公众号文章,“历史表现优秀,风险调整收益率佳”的结论是一样的,但怎么收益率优势这里只有3.77%,而文中高达5.82%?差异达到每年2%,这是个巨大的差异。是因为文中是截止到2月的原因导致差异吗?我们再计算到2月结果:


有所接近但仍有差异,收益率优势只有5.03%。仅仅多了6个月大盘股表现较强势,13年多的年化收益率差异就减少了每年1.26%,也可以看出溢价的不稳定性。很奇怪,除了收益率差异不同,我们算出的总收益率也要高于文中,会不会是文中算的只是价格指数,而非全收益指数?再算下:


这下几乎差不多了!当我们只算价格指数后收益率优势变成5.84%,总收益率也几乎一样,差异只是由于文中算到2月24日而我们算到2月底造成的。
价格指数是不包含分红再投资的,分红除权后将任其滑落,仅反映股价表现,而全收益指数是要将分红再投资算进去代表投资者实际的投资表现,如果只算价格指数,我们就会看到中证500的优势非常大,但一旦算全收益指数后收益率优势就要减少约0.8%。由于沪深300代表的大盘股中成熟公司较多,分红较高每年有1.64%,而中证500代表(中)小盘股票中更多处于成长期分红较少每年仅0.83%,因此去掉分红会夸大小盘股的表现而贬低大盘股的表现,这种拿“苹果和去皮苹果比”的误导伎俩是投资者需要高度注意的,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错误的比较。
既然是风险分析,除了波动性我们也需注下行情况:


在中证500的4次重大回撤中,通常同期跌幅比沪深300都要更大,发生3次,还有1次差不多;而在沪深300的2次重大回撤时中证500跌幅有的更大有的更小,不过因为沪深300至今仍未超过07年10月高点,这里样本太少,很难有结论。在沪深300下跌的月份,其月收益率均值和中证500的月收益率差不多;而在中证500下跌的月份,其月收益率均值-7.66%要比沪深300月收益率均值-6.11%要小1.55%,意味着中证500下跌时有相对更大的跌幅。就最大回撤而言,两者也差不多都在70%左右,发生时期也都差不多,都是07年9、10月份起至08年10月,中证500要提早一个月开始下跌。总体而言,中证500更高的波动性和下行风险都是明显的。

探查高成长

关于中证500指数,我们听到关于其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高成长,然而其成长性到底如何高法却从来没见任何一篇文章讲清楚过,更没有确凿的长期数据,大多数文章讲其高成长性多是用长期指数表现来证明其高成长性,如之前引用文章中“过去12年中,中证500取得654%的涨幅,位居沪深300、上证50、上证综指等国内指数之首”之类的说法,但问题是指数点位高成长就等于指数代表的公司有高成长吗?显然未必,股价成长并不必然等于公司成长,股价成长如果脱离公司净利润成长那只是个泡沫,迟早要破灭,比如现在中证500指数代表公司的净利润要高于15年股灾前,但指数点位却已从那时的泡沫高位跌落近34%,如果简单看点位反而会出现现在指数成长性还不如15年时的错觉,所以要分析其成长性必须脱离指数点位而直接分析其净利润,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在于即使公司净利润确有高成长,但是衡量公司真正成长性的并不是净利润,而是每股收益,如果一家公司增发30%股份才换来净利润增长20%,则每股收益会不增反减,对于指数同样如此,所以尽管我们听到“从2015年第四季度起,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净利润持续增长;2016年一季度至今,中证500指数成份股单季度利润同比增速平均高达34.96%”这样的话貌似能证明其高成长性(至少短期),但指数的“每股收益“成长性到底如何仍是个迷。
为避免混淆,我们后面讨论指数“每股收益”时将用“每份收益”来表示,以区别于有些用指数中公司加总净利/指数中公司的加总股本得出的“每股收益”指标,我们将价格指数/PE(TTM)来反推指数各期的每份收益(TTM),这代表过去4个季度的每份收益,同时也和沪深300指数做个对比:



从有数据(2007年1月起至今)起最长的时间段里中证500指数代表的小盘股确实实现了比沪深300指数代表的大盘股更高的每份收益成长性,年化增长率要高出2.8%,相对增加幅度达到18%,然而中证500的盈利增长也有更大的波动性,反映在其年化波动性比沪深300要高出11%,相对增加幅度达到52%,也就是说中证500盈利增长波动幅度是沪深300的1.5倍,所以其高成长性并非是免费的午餐,而是有天然更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你对1.5倍的波动率无感,那么不妨看下更直观的图:



这张图清晰反映了中证500代表的中小盘股的内在盈利风险!如果任何中证500指数基金的宣传材料里包含这张图估计将恶心跑90%的投资者!在07年之后的三波经济增速下行时期里中证500代表的中小盘股都表现出了比沪深300代表的大盘股更深的盈利回撤,受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中证500每份收益下跌高达56%,而沪深300只有21%,下跌幅度中证500是沪深300的两倍多!而12年中证500也曾出现29%的盈利回撤,而此时沪深300盈利几乎没有回撤;在14年至16年期间中证500指数14%的盈利回撤也要略高于沪深300指数12%的回撤幅度,这点特别讽刺,因为即便在14年下半年至15上半年火爆的牛市中每份收益也是略微下降的!在06年沪深300还有一波20%的盈利回撤,由于没有找到关于中证500指数07年以前的数据,对于这时期的表现还可以参照巨潮大盘指数和巨潮小盘指数。



巨潮大盘代表200只大盘股,比沪深300规模略大,巨潮小盘代表按总市值、自由流通市值及成交量综合排名501-1000名的小盘股,相比中证500规模要更小点。巨潮大小盘指数盈利在06年分别下跌41%和40%,08-09年下跌17%和65%,12年巨潮大盘没下跌,但巨潮小盘下跌25%,总得来讲巨潮小盘和中证500一样,相对各自的大盘股指数盈利波动都更大,并且在经济环境不利时期相对各自大盘股指数通常盈利回撤幅度要更大,回撤发生得往往也更早,巨潮小盘由于规模比中证500更小受冲击程度往往也更大些。“均衡结构有利于风险分散”的话本来是对的,但即便广泛分散的小盘股组合如中证500和巨潮小盘仍是有高基本面风险,莫因前十大权重股仅占不到5%而产生“安全”的错觉。

小盘股的盈利水平由于有极大的波动性,相对大盘股会更频繁更大幅度地遭遇回撤,因此盈利增长对起始时点极为敏感,只要去掉今年以来的盈利复苏算到去年年底,两者每股收益增长率就会非常接近:


而如果算到去年6月底中证500的盈利低谷,则甚至会出现历经9年半中证500指数每股收益增长还低于沪深300的情况!这或许是很多整天讲小盘股高成长性故事的人从未想到过会出现的事,然而却并不意外,要知道在特别严峻的经济金融危机环境中小盘股甚至盈利变为亏损都是很正常的事,当然大盘股也有可能,但小盘股可能性无疑会大得多,而在这种盈利低谷算成长率会无解。

仅仅相差一年半载,得到的统计结果就会大相径庭,从成长优势明显到几乎没有优势再到有劣势,我们到底该以哪个为准?从常识出发还是可以合理推断小盘股应具有更大成长潜力。公平起见,选择去年的盈利低谷期进行比较会有较大扭曲,最好用创出新高的点进行,然而算到最近的8月虽然中证500已创出新高但沪深300仍低于15年中水平,可能导致沪深300成长性有所低估,从而又夸大成长性优势,因此也许2.8%/年的数据还是乐观了点,仅看历史数据并没有确定答案。国际比较方面则查到一份资料讲美国小盘股(罗素两千指数)1990-2014年期间成长率平均预期12.0%VS美国大盘股(罗素两百指数)10.2%,有1.8%/年的成长优势,所以也许对1.8%和2.8%取个均值2.3%算是比较好的公平评价及对将来的合理预期。中证500每年2.3%的成长优势不错,然而其也具有更大的成长风险,也就是说其高成长性并不总是可以实现的,在不可避免的某些时刻你会发现其成长性优势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纵观过去这十来年总体而言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还算稳定,并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衰退,最严重也就是经济增速大幅下行,如08-09年,但绝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一些经济衰退时期,如果下次我国也遇到这种时期小盘股受到的冲击也将比过去更为严重。小盘股有更大的基本面风险,并且这种风险往往在经济不利时期表现出来,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诺贝尔奖获得者尤金·法玛教授在1992年提出的Fama-French三因子定价模型中就已经指出这个问题,小盘股具有更高的预期收益,恰恰是由于其有更高的基本面风险。小公司定价能力、盈利能力、融资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都要弱于大公司,金融机构都是喜欢对企业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碳,尤其是对小企业,此外小公司招工也相对困难等等,而在中国,由于中小公司大多是民企而大公司多是国企,民企长期在各方面都受到一定的歧视,所谓的“弹簧门”、“旋转门”、”玻璃门”现象,导致小公司风险也会比国外更大,这些风险并不能被无视,由于小盘股的风险不能再被分散,因此市场需要有个额外风险溢价作为补偿。如果对小盘股溢价来源相信的是诸如宣传的“中证500指数传统与新兴行业并重的均衡结构产生超额收益”之类的鬼话(在Fama-French三因子定价模型中行业并非因子),而非法玛教授讲的风险解释,那么当下次不利时期到来时,许多低估小盘股风险的投资者将会突然发现自己的高富帅怎么突然变脸成了矮矬穷,到处都是这些公司的不利消息,伴随盈利大幅下滑指数往往也同时大跌,没有充分准备的投资者将难免加入恐慌性抛售的行列做出高吸低抛的毁灭财富行为。

稀释效应几何?

我们已经考察了关于中证500长期成长性的证据,这比经常听到的关于中证500净利增长多少云云(通常是20%多甚至30%多)的话好像差了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先看指数历年净利润:





再看看历年指数成本股总股本扩张情况:


从有数据的2007年起至2016年,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如果只看净利润增速其实沪深300和中证500几乎差不多,每年仅相差0.4%,而且都非常高,分别高达21.5%和21.9%,但是用每份收益TTM4月同比数据估算的每份收益增长率就要低多了(这里取4月数据是因为4月底是年报规定披露日期,便于和年报数据做比较),分别只有10.3%和12.3%,分别每年被稀释11.2%和9.5%,沪深300的稀释率更高导致每份收益增长和中证500相差每年2%。这是全历史样本情况,但需注意沪深300股本扩张快于中证500是发生在2007年-2010年期间,当时伴随着许多巨型企业的上市,之后就每年都慢于中证500,所以早期沪深300稀释率更高,但之后稀释率就更低,而中证500则正好相反,早期较低,近年则更高。此外,我们还可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指数净利润的回撤幅度相对每份收益要小多了,这也可能会造成很多人低估指数内在的盈利风险。
在2010年后的时期里中证500的历年净利润增长率通常要高于沪深300,当然也伴随更大的盈利波动和回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近几年屡屡听到中证500净利润增速怎么怎么高的说法,但同样重要的是其总股本增长率通常也要远高于沪深300,这就造成其每份收益的增长率相对沪深300优势并不像其净利润增长率那么大,而是被股本扩张所稀释了。从2010-2016年,中证500净利润增速高达每年21.2%,远超沪深300的12.7%,每年要多8.5%,但每份收益增速每年只有8.7%,虽仍领先于沪深300指数6.2%的增速,但每年仅多了2.5%,这段时期里中证500的稀释率每年高达12.5%,要远高于沪深300指数每年6.5%的稀释率,平均每年要多稀释6%。



这里有个技术问题,我们之所以不直接用指数净利润比上总股本得出的“每股收益”而是用指数比上市盈率PE(TTM)的“每份收益”来作为考察是因为存在高送转,而高送转会扭曲指数的每股收益,比如某股10送10后股本翻倍,股价下跌一半,但指数中的股价却是要复权到送股前,也就是说指数中的股价要复权而股本却不复权,这样导致直接用指数净利润比上总股本得出的“每股收益”将下降,而其实指数“每份收益”实际是不变的。高送转现象在中小盘股中特别普遍,因此股本扩张幅度也会显得更加夸张,因此这里的股本扩张的确存在夸大的因素,但即便如此,中证500股本扩张的速度仍是可见一斑,尤其是2010年之后时期。
指数的股本扩张,无论是通过增发或者换入规模更大的成份股,使得净利润增长被更大的股本所摊薄,造成严重稀释,使得其实际每份收益增速远不如净利润增速看起来那么光鲜。

估值不像看起来那么低

经过我们前面对中证500指数基本面风险的分析,再来看宣传的中证500指数估值“已处于历史中低位水平”、“安全边际明显”之类的说法就值得打个问号,因为作为盈利波动巨大的指数,用PE(TTM)或PEG(用PE(TTM)/近一年净利润增长率G)来衡量估值水平都缺陷明显。
首先市盈率PE(TTM)衡量估值的前提是盈利E较为稳定,对于盈利天然不稳定的强周期公司或指数,当因盈利大幅下降导致PE飙升并不必然代表估值上升,如果用其它估值指标如市净率PB、市现率PS等反而有可能是下降的,这样进行历史排位时就会错将因盈利周期性下降而很高的某些历史PE当做高估值点从而低估当前排位。这个问题我们看下PE(TTM)和PE(TTM剔除亏损)对比,表现得很明显:


09年PE(TTM)飙升到了接近100倍,甚至比07年最高时还高!但07年中证500最高到约5100点,而09年最高只有约4500点,4500点估值怎会比5100点还高?当剔除亏损后PE指标恢复正常,显示09年估值是大幅上升但远没有到07年高峰时水平。再看PB指标,也可以观察到PB和剔除亏损后PE走势一致,显示PE剔除亏损是个正确的指标,而不剔除亏损的PE则产生较大扭曲,特别是09年每份收益下跌高达56%,如此大的盈利下滑产生了极大扭曲,至于12年后的两波盈利下滑幅度较小,所以扭曲程度也较小。


如果仅看PE(TTM),从07年1月至17年8月,月百分位为37%,但是剔除亏损PE(TTM)百分位就为43%,要高于PE百分位,PB百分位在40%,剔除亏损PE及PB百分位都要高于PE。至于前面引用文章中讲的“截止2月24日近十年百分位为32%已处于历史中低位水平”更是不知道怎么来的,尽管我的PE(TTM)走势图和文章中的图几乎完全一致,但我按文中算法得出截止2月24日近10年指数周PE(TTM)百分位高达71%,远高于文中声称的32%,几乎正好颠倒过来,将较高的百分位说成是较低的百分位了。

至于另一篇引用文章中讲得PEG指标也同样有严重缺陷,因为其定义就是PE再比上盈利增长率G,对于盈利不稳定指数PE已经是不稳定容易扭曲的指标,再比上同样不稳定波动很大的短期盈利增长率,会产生双重扭曲,再加上G用的是净利润增长率而非每份收益增长率,又增加一层稀释效应的扭曲,这样三重扭曲之下PEG的适用性将更受限。PEG指标中三个参数扭曲最严重的是盈利增长率,如果取短期盈利增长率如近一年的参数则几乎可以出现任何结果,比如07年或10年股市高峰时每份收益TTM增长率都超过100%,那么即便当时PE再高接近100(剔除亏损PE接近60)PEG也低于1,从而误得出当时“安全边际明显”的结论,而其后指数都出现暴跌接近一半甚至更多。
有意思的是从今年2月到8月尽管中证500指数点位几乎没有变,从6451到6470,然而估值指标百分位变动却不小,按全历史月百分位排位的PE(TTM)、PE(TTM)剔除亏损和PB分别从2月时的61%、69%、53%变为8月时的37%、40%、43%,一下子都从高于50%变成低于50%,这也说明估值指标百分位本身并不能说明安全性或危险性,更不能作为择时的指标,只在极端的时候有一些预测能力,但也是非完美的,毕竟在很低时也可能再更低。

过去表现不代表将来

我们已经看到从中证500从指数基准日2004年末起至今(今年8月底)每年跑赢沪深300平均每年达3.8%,了不起的业绩,然而投资者并不能投资过去而只能投资将来,那么未来十年二十年还能有这么高的优势吗?
我们已经分析了指数的收益来源:从分红看过去13年多中证500每年要比沪深300每年少0.8%,而从盈利增长看每年平均大约又要多2-2.8%(因数据期限不完全匹配造成不能精确分析),这样合计每年有1.2%-2%的溢价,但仍大大低于我们3.8%的实际溢价,剩下的1.8%-2.6%个点的溢价又是从哪里来的?
最大的一个可能性是来自估值上升,在04年底我估计沪深300和中证500的PB都在2左右(因没有准确的成份股名单,只是按照市值最大的300个及之后500个股票算,甚至中证500的PB还略低于沪深300),这样相对PB比为1,而现在沪深300PB降低到了1.6,而中证500却上升到了2.8,造成相对PB比上升到了1.7,沪深300的PB下降造成每年-1.6%的损失,而中证500的PB上升则造成每年2.8%的收益,合计带来每年4.4%的收益差,这数字比剩下的1.8%-2.6%要大,其它应该还存在一些因素影响收益差如指数成份变动等,但我们无法具体分析。无论如何,相对估值上升应该是中证500在过去优异表现的主要推动力,其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来自分红和盈利增长的基本面贡献。
那么,展望将来,我们还能指望相对估值继续上升来贡献超额收益吗?现在相对PB比已经是1.7了,如果未来再翻1.7倍将上升到2.9倍,15年7万亿融资配资盘恶炒小盘股时相对PB比曾短暂升高到2.3,但随着股灾爆发就一直回调至今,估值并不能无限上升,理性投资者也不应指望靠估值上升来赚钱。


那么我们假设相对PB比不变继续维持现在水平,而现在沪深300股息率2.2%,中证500则为0.8%,这样分红就要少每年1.4%,盈利增长如果和过去一样每年多2-2.8%,那么溢价就是0.6%-1.4%,取均值刚好是1%,这就算是我们的最佳估计。当然,如果你更悲观认为现在相对PB比1.7还是太高,需要回落到1,那么如果通过十年回归则每年将带来每年-5.2%的逆风,通过二十年则带来每年-2.6%的逆风,这样甚至将完全抹去每年1%左右的基本面溢价,导致跑输沪深300。当然你也可以更乐观,但更乐观估值向上空间明显不大,而且当前全球大多数区域小盘股PB都要低于或接近各自的大盘股,中国这么高的实属例外,只有少数国家可以和中国比,这就可能给将来表现更蒙上一层阴影。暂不考虑这些更差的情况下,我们的基础假设还是估值不变有每年1%的溢价,但同时也得做好基本面超预期的盈利增长优势不能实现或估值超预期下降的准备,无论如何,重复过去13年多的表现几率渺茫,理性投资者不指望。

做好超长期大幅度相对跑输的准备

最后一点警告,尽管我们预期小盘股长期仍有一定合理的溢价,但小盘股溢价并没有实现的期限之长往往远超出一般人预料,从1926年7月初开始投资至今,投资在美国后30%市值小盘股的复合收益率平均每年比投资在前30%市值的大盘股要高2.2%,看上去只是区区2.2个百分点的数字,但累计91年将产生6倍差异!然而这过程是极其极其痛苦的:

看看小盘股历次相对大盘股跑输的期限:除了刚开始有一次只有一年多,之后都是7年、6年、20年、9年,而最近一次从83年至今则已经持续34年仍未结束!这些夸张的数字足以让你怀疑人生。除了跑输时间,再看看跑输幅度:历次相对最大回撤也是从30+%至70%+不等,比如83-99年小盘股翻了3.7倍看上去不错,但同期大盘股翻了13倍,导致相对跑输71.7%,近16年的相对表现大幅落后让等到花儿谢了的美国小盘股投资者看上去像是个傻瓜,甚至他们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傻瓜,但就在很多人终于向现实低头放弃小盘股转而去追捧大盘股后,随后18年却大盘股只翻了2.7倍,而同期小盘股翻了7倍!



在我国只有十来年短暂的数据中,小盘股指数也曾长期落后大盘股:



从04年末开始投资在中证500上直到08年末都未跑赢沪深300,而10年末至13年末又是3年的表现跑输,最近一次则是从15年5月起,至今仍未结束。如果考察序列更长点的巨潮小盘指数,则会发现小盘股从02年末起一直到09年末才赶上大盘股,7年的等待,其间相对跑输最大幅度达到41%,就算是真爱这时又还有多少粉丝?!

承担了小盘股更高风险却并未实现更高收益,确实是非常痛苦的事,而更可怕的是遥遥无期的等待。有道是最深的爱恋,却逃不过时间!每个有意向投资小盘股的投资者应充分客观评估自己到底有没有耐心去等待七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来实现预期的小盘股溢价,实事求是最重要,能将自己确实能坚持的策略坚持到底,往往反而比使用理论上更优但实际却根本无法坚持的策略要好得多。如果你问我多少人适合投资高风险高波动时不时令人高反胃的小盘股,答案是很少,因为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耐心极限都不超过三年,三年还不奏效就再去找下一个圣杯,而散户耐心平均水平就更低了,不到一年的都大有人在。虽然做资产配置有助于降低小盘股的相对业绩落后风险,然而绝大多数散户并非整体看待投资组合而是将其中一个个品种分别进行比较,并根据自己的盈亏多少来贴上“好”或“坏”的标签,那就难免又要变悲剧。
小盘股令人反胃的长期落后的确令人不快,但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好事,因为这正是其风险的体现,从而使得溢价可持续。因为某种溢价如果是风险驱动的,则才预期会持续;而如果只是单纯的定价错误,比如“传统与新兴行业并重的均衡结构产生超额收益”则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套利资金进入,而随着套利资金不断进入价格越来越高预期收益也将降低,直到将其价格抬高到完全抹去溢价的水平。
所以对于小盘股投资者,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超长期大幅度相对跑输是非常正常的事,一辈子遇上几次并不稀奇,如果你不能接受这种事发生(这种时候往往还容易遭受身边同事、朋友的嘲笑或许还有家人的埋怨),那一开始就不要踏进小盘股的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