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一标本,不同结果,究竟为何?

 s6s8 2020-04-12

作者:汤兴芳

单位: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


前  言

血细胞分析仪已经成为血常规检验必用的实验手段,特别是具有五分类能力的血细胞分析仪,目前已经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基本能够满足临床诊断及实验室需求。

但是血细胞分析仪依然有部分设计缺陷,并不能在一些检测项目上给出非常确切的结果,甚至可能导致检测错误或漏检,因此制定严格的复检规则非常必要。

国际上已经有41条复检规则推荐,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方面的具体筛检内容,各医院及各品牌血细胞分析仪也多制定了自己相关设备的复检规则,这是一种非常严谨的做法,其目的是减少漏诊与差错的发生。


案例经过

2020年2月14,情人节。

我们的情人节不一样,没有玫瑰花,没有巧克力,有的是上不完的班,做不完的标本。尤其是今年这个特殊的时期,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突然“到访”,让所有医务人员本就很少的假期更是“雪上加霜”。

尽管我们不能像每一个英雄一样冲到最前线,但后方的我们依然兢兢业业的做好一方人民群众健康的守护工作。

门诊血常规也是不停的来,突然,一个结果引起了我的注意。结果显示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均为0,表示这个标本仪器无法正常判别。

▲图1 仪器A研究界面结果及散点图

看仪器研究参数,嗜碱性粒细胞比率30.7%?第二次复查结果也比较吻合,嗜碱性粒细胞比率32.8%,报警提示wBC异常散点图。看散点图嗜碱性粒细胞区域一长条灰色区域。

得嘞,推片复检呗!

这一看,意外了。没见嗜碱多呀?分类下来,中性粒细胞76%,嗜碱2%,中性粒细胞形态也未见太大的异常,但分叶偏多,可见中性粒细胞颗粒明显减少,甚至缺如。

▲图2 血涂片镜检结果

这就奇怪了,这台血球分析仪一直是科室的靶机,怎么会出现这样的分类结果呢?

不甘心,于是用科室另外两台血球仪分别做了检测,那么,问题来了:科室仪器B的检测结果为中性粒细胞78.3%,淋巴18.6%,嗜碱为0.1%,散点图上中性粒细胞区域为一长条状浅蓝色区域,与正常散点图存在较大差异,报警信息提示血小板聚集:

▲图3 仪器B检测结果及散点图

而科室仪器C分类结果却为中性粒细胞40.5%,淋巴细胞16.1%,单核细胞41.7%,白细胞提示信息为未成熟细胞,单核细胞增加,散点图可见单核与中性粒细胞区域连接成一长条带,与正常分类散点图明显不同:

▲图4 仪器C检测结果及散点图

面对同一标本,三个截然不同的分类结果,突然觉得很凌乱了。

表1 三台仪器对比表


案例分析

当然,最后我们肯定会以镜检结果为准发具报告。可我忍不住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三个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科室日常比对工作都严格按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WS/T406-20125.8)实验室内结果的可比性要求规范执行,且偏差都符合质量要求允许范围。

为什么这个标本相差会这么大?这是个什么样的患者?是什么干扰了白细胞分类?为什么有的仪器不受影响,给出了跟镜检比较吻合的结果?是否跟各自的检测原理和所用的试剂有关?

后来与三个厂家的工程师沟通,以及查阅资料以后,大致判定与各自的仪器检测原理和分类划分界限设置有关。当然,这个标本应该是本身比较特殊的个体。

仪器A白细胞分类采用荧光染色,使用了半导体激光产生侧向荧光强度和侧向散射光强度两个信号,所用染料为荧光染料(聚次甲基),据工程师临床反馈的研究,在这次检测中仪器不能识别分类,大致跟偶然存在某些脂质颗粒或酸性物质有关(通常脂血标本会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此标本并未见明显脂血,但不排除其它颗粒的干扰)。

▲图5 仪器A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原理

而仪器B(图6)与仪器C(图7)对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原理比较一致,均采用激光散射、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的原理。

▲图6 仪器B DIFF通道及BASO通道检测原理

▲图7 仪器C DIFF通道及BASO通道检测原理


总结与心得

不难发现,仪器A的DIFF模式没有对嗜碱性粒细胞专门处理,得到了嗜碱32.8%的研究结果。而仪器B和仪器C有对嗜碱性粒细胞专门处理的试剂和过程,故而没有将这一群细胞划分为嗜碱性粒细胞。

仪器B与仪器C对细胞5DIFF分类时所用溶血剂成分不尽相同,染料也不一样,仪器B所用染料为阴离子染料,且有专门的中角散射光信号用来检测细胞内部的颗粒。尽管这一标本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但也许正是这一原理和染料试剂刚好避开了这一干扰,仪器B还是将其划为了中性粒细胞群。

而仪器C所用染料为化学染料,分类原理中有专门的试剂LEO(II)对细胞的颗粒成分进行增强处理,经处理后的细胞复杂度变大,仪器能更好的做出自己的辨别和分类,而此患者中性粒细胞颗粒明显减少甚至缺如,故而仪器C将其划分为了颗粒相对较少的单核细胞群。

当然,首先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标本,遗憾的是这位患者是咳嗽门诊就诊患者,后未能追踪到其它信息和取得标本做进一步的分析。

但通过这次经历,得到的收获就是,不同仪器的原理和试剂成分都不尽相同,都有其独自的特点,在某些特殊病例来说,也许某方面出现结果的不正确或差距较大,正是这个病例的特殊表现,更能提醒我们去发现和分析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检验人员,一定要对自己操作仪器的原理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在遇到异常结果时才知道如何着手去分析。

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功底,仪器再先进,始终不能取代人工的镜检和确认。只有保持对每一份标本的敬畏之心,才能更好的履行好每一个检验人的职责,更好的当好医生的第三只眼睛。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编辑:唐强虎   审校:而 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