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一平 呼和浩特古时被称作丰州,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朝第41任归绥道道员安祥创建'古丰书院'。光绪二十年(1903年),古丰书院更名为'归绥中学堂',从此开始了我的母校“呼和浩特一中”百年建校历史的元年。百二十年来,围绕着一中的历史有许多故事,有的人所共知,有的一知半解,有的则是鲜为人知。本文整理出一部分来,与我的朋友圈及同窗学友们共赏。 1、慈禧太后与一中 大名鼎鼎的慈禧太后,与我的母校呼和浩特一中,居然扯上了关系。关于慈禧出生地内里的故事,有好几种说法。在呼和浩特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法,说是慈禧的父亲惠征,在一中建校前半个世纪,曾经出任“山西归绥兵备道台”。幼年慈禧乳名兰儿,就出生在绥远城落凤街的道员宅邸。甚至认为,慈禧的奶娘是归化当地的一位回族女子,名叫禄三娘。 其实,慈禧出生在落凤街之说只是个故事。从史料来看,呼和浩特市落凤街,并不是慈禧出生的地方。但慈禧少女时代,的确在绥远城的“庆丰街”居住了一段时间,算是她的第二故乡应该还说得过去。 另外一种说法,慈禧的父亲惠征出任山西归绥兵备道台时,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当时1835年出生的慈禧已经十五岁了,正在准备进宫选秀女,显然慈禧并非是在绥远城落凤街出生的。慈禧的出生地,全国多地众说纷纭。有五个地区说法为最:(1)内蒙古呼和浩特,(2)安徽芜湖,(3)浙江乍浦,(4)甘肃兰州,(5)山西长治。各出生地地的详情与本文无关,就不赘叙了。 慈禧的父亲惠征升任归绥道台时,15岁的大女儿兰儿随父从安徽迁至归化城。当时的呼和浩特旧城叫“归化城”新城叫做“绥远城”,行政中心就设在绥远城中。惠征的兵备道台衙门,在旧城西河沿呼和浩特第一中学处。为迎接新任道台,归化城副都统下令将道台衙门重新修缮。工程还未竣工,新任道台惠征已到达归绥。当时的新城是满族人聚居地,惠征一家就暂时住在新城庆丰街(西落凤)的“归绥协领衙门”内。道台衙门修好以后,惠征一家才搬回归化城西河沿道台衙门内宅居住。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惠征结束了归绥兵备道台的任期,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兰儿,高兴地跟着父亲来到了她早已向往的北京城。上面是兰儿十八岁时照片。之后,兰儿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能力,一步步青云直上,登上了大清国太后的宝座,成为权倾一时、大权独揽的慈禧太后。 当时,在归化城西河沿的道台衙门内宅,有处名为“怿园”的后花园。一座六角亭叫“树滋亭”,兰儿经常在亭子里游玩儿,也经常与父亲下棋、弹琴、作画。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于拍马屁的归绥道台胡孚宸把慈禧太后早年经常登高休息过的“树滋亭”重新修建后改称“懿览亭”,将绥远城的“庆丰街”又改称“落凤街”。 2、母校一中的诞生 母校呼市一中的前身是“古丰书院”,成立于1885(清代光绪11年),位置在当年太平召的东南(呼市八中处)。古丰书院成立之初只有十多个学生,所授的课程也大多是四书五经。 如今的一中旁边有两所学校,东面的“呼和浩特第八中学”和南面河对岸的“呼和浩特第二职业中专(原四中)。当年八中、一中、四中这三所学校,都属于归绥中学堂。八中被称为本部,一中被称为一部,曾经的四中则是二部。下面这张照片是五十年代以前一中的校门。 3、一中学子的守护神 一中校门前有一对平头石狮子,那可是大有来头。他是在光绪十六年,由归化城位于孤魂滩“东岳庙”的住持僧戒纳,带领全体僧众,送给当时的道台衙门的。平头石狮子摆放在衙门口,也就是后来归绥中学堂的校门口。 这对狮子,有几十年的时间,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眼当中。1959年我进校时,就没有见到过。据我估计,平头石狮子的消失,一定与1959年那场洪水有关。因为洪水冲垮了校门前的所有设施,和平桥、大门、围墙、门房和跨墙而过的那棵歪脖树全部被冲走。门前的平头石狮子一定是凭着自重,陷入淤泥之中。那天是我们升学考试的日子,考场就在一中,当时我和同学杨生贵揣着准考证,就焦急地站在河对岸的小西街街口,目睹了一中被水毁的全过程。 ![]() 听说多年后学校青年广场修建施工,才从土里,把这对差点被忘却的石狮子挖了出来,又重新放置在校门前。不过此校门已非彼校门,原先校门在青年广场的南面坐北向南,如今改走东门,坐西向东。学校110周年校庆,我在校门口见到了这对平头石狮子。 如今一中的小学弟、小学妹,每天从它们身边过往,一定很喜欢这对平头石狮子,因为它们是母校的守护神。 4、母校周边的三处景观 沙溪春涨 母校一中,清朝时是道台衙门,辛亥革命以后成为“归化中学堂”学府。那个年代,这里可是归化城的文化教育中心。于是归化城的文人墨客们,对于一中附近的景色大加颂扬。归化城老八景,其中有两景《沙溪春涨》,《石桥晓月》就在归化中学堂旁边。 校门前的河床内,西河与乌里沙河汇合处,称“二水交流”。由于每年冬季结冰,春季融化时,河水流量增加,致使后沙滩的细沙冲刷到此处,待河水逐渐成为细流后,便出现一片片长满绿草的沙滩,再加上泉水潺潺,垂柳棉棉,绿草茵茵,形成一道亮丽的景观,归化城旧八景之一的“沙溪春涨”,就是因此而得名。清 庚寅进士王嘉谟,字显廷,湖北宜城人,有诗云: 沙溪春涨 水光潋滟雨初晴, 新绿如油画不成。 杨柳风和萍四面, 桃花浪静月三更。 ![]() 这就是许多呼和浩特市的老年人,上世纪50年代前后目睹过著名的庆凯桥。一直到1959年,这座桥度过了百岁生日,百年牛桥安然无恙。然而就在7月27日当夜,百年牛桥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暴发,牛桥第8次毁于一旦。下面图片是2006年在牛桥旧址第九次修建的牛桥新姿。 ![]() 石桥绕月 清.王嘉谟 长征万里据吟鞍, 桥畔相看月色残。 一片湖光人影白, 五更霜气马蹄寒。 边城鼓角声何促, 前渡烟波夜欲阑。 梦逐晋垣飞不到, 驿亭小住日三竿。 六桥溪柳 环绕母校一中的扎达盖河上,曾经有六座桥。即:和合桥、庆凯桥(牛桥)、草桥(八中桥)、甲子桥(和平桥)、官桥(县府街桥)、利通桥(敬老院桥)。 ![]() ![]() 其中,和合桥位于城隍庙巷的东口,其他五座桥,分别位于扎达盖河的上、中、下游。而从宽巷子流过来的那条无名小河,流经和合桥下,最终也汇流于扎达盖河。这里所说的六桥溪柳,是前人对扎达盖河及其沿岸风物的一种诗性概括和温馨礼赞。一百多年前的归化城,虽然地处边陲,但这塞外风光却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六桥溪柳,就是位于母校一中周边,“归化城八景”之外的又一胜景。 5、日式办公楼 母校一中仅存的老办公楼,是建在道台衙门怿园“双清书屋”原来位置上的。这栋办公楼是在1953年盖起的,据说采用的是日本的造型设计图纸。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先后作为教室、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和行政办公楼。1959年我进校时,除了总务处,医务室以外,其他行政办公室和各教研室都在楼里办公。是一中校园现存最早的唯一建筑。 ![]() ![]() 在2013年,为庆祝110周年校庆,办公楼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装修改造,成为一中的校史馆。 ![]() 6、塞北文豪故居 在一中校园内,有一处清代砖木四合小院,这是“塞北文豪”荣祥先生的故居。2006年被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呼和浩特市、内蒙古自治区、两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荣祥(1894-1978),字耀宸,蒙古族,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人。1910年16岁的荣祥在“归绥中学堂”读书,1914年考入中央司法专修学校。因其人品文品俱佳,被誉为“塞北文豪”。荣祥先生故居建成于清末民初,原先是一中后街14号,先生在此居住约60余年。荣祥先生1928年任土默特旗总管公署秘书长、1931年任绥远通志馆编纂主任、1934年任土默特旗总管、 1949年9月19日参加绥远和平起义并在起义通电上签字,后历任绥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土默特旗人民政府旗长、呼和浩特市副市长、呼和浩特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文化史馆馆长等。 ![]() 荣祥先生是位诗人,他的《瑞芝堂诗钞》中有一首七言排律《九边第一泉歌》,我爱不释手。我曾经在《一平的视界》“本土文人咏玉泉”中专门描述过。荣祥先生以深厚的学识,采用寄情言志的隐喻手法,以300年前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的故事,抒发自己身处塞北,壮志难酬的心情。是一首采用一韵到底的“柏梁体”传世的咏泉佳作。柏梁体是七言古诗的一种,写作特点是要求每句都押韵。本文再次将《九边第一泉歌》奉上,与朋友们共赏。 九边第一泉歌 地灵潜伏清冷渊, 郁向丰州涌醴泉。 万家晓汲长涓涓, 佳名第一宣九边。 曾闻父老相与传, 此泉辟将三百年。 畴昔胜清开幅员, 千乘万骑征薛延。 龙旗直指昆仑巅, 驾抵阴山马不前。 八骏振鬣嘶春阡, 掘之忽见波潺湲。 疑以传疑俗纵然, 毕竟不情无取焉。 昨有客自南中旋, 馈我绿荈芳如荃。 呼童汲此试一煎, 其光沉碧其味鲜。 畅饮七碗烦忧蠲, 风生两腋如飞仙。 猗斯泉水清且涟, 独惜未载茶经篇。 譬彼奇才卧苍烟, 兰台哪得知其贤。 万物升沉各有天, 使我感慨情绵绵。 7、十一根承载历史的柱子 走近母校呼和浩特第一中学的校门,十一根大柱子十分显眼地矗立在路旁。这是在2013年学校110年校庆时所立,每一根柱子,代表着母校一中十年的历史。 ![]() ![]()
![]() 傅作义的部队和绥远省政府撤退到河套地区,1939年,在其驻地陕坝镇(今杭锦后旗所在地)恢复“国立绥远中学”建制,主要接收从绥远沦陷区逃亡出来的学生。1939年冬季,日寇疯狂进犯河套,学校全体师生又逃亡到宁夏,寄居平罗县。在废弃的商铺和破旧的庙宇中住宿上课。1940年春季,傅作义率军民浴血奋战,收复失地,师生方回迁陕坝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