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系列之书院西街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绥远城刚建立,将军们就很重视教育,我今天来到了书院西街,一条文绉绉的街道。

     那么为什么叫“书院西街”,是什么书院,跟现在这条街上的“启秀中学”有什么关系,让我们走进历史,寻访缘由.........

    绥远城自乾隆四年(1739年)建成后不久,就在将军衙署内北面辟公廨15间,办起官学。《归绥县志·教育志》载:绥远城官学“为八旗满蒙子弟肄业处,凡黉、校、庠、序、塾五学。镶黄、正白二旗入黉学,正黄、正红二旗入校学,镶白、正蓝二旗入庠学,镶蓝、镶红二旗入序学,两旗蒙古入塾学。每学二旗官,学生四十名。乾隆五十年(1785年),将军吉福奏准于原设五学外,添设满汉翻译学一所,置翻译教习二人。每佐领下挑选闲散幼丁,年十五以上二十以下,能习国书及汉书者各十名入学。六学公费每年共银二百六十二两九钱二分”。

  同治七年(1868年),满族官员定安担任绥远城将军。他不仅文学造诣很深,笔墨犹有功底。当年绥远城中心钟鼓楼第二层檐下正中所悬横匾“帝城云裹”四字,即定安所书。定安对教育事业“至为留意”,他感到设在将军衙署内的绥远城官学讲堂、场地过于狭窄,而新城内东南空房颇多。于是,他决定将这些空房加以改建,将官学搬迁至此,并建一座文庙。重修改建经费,采取将军衙署库银拿一点、督劝八旗官兵捐一点、动员商贾捐一点的办法。

  清人张曜同治八年所撰《绥远城创建长白书院碑记》,对筹建过程描写道:复汲汲焉筹资辟地,为国储才,一时官绅商庶,景然乐从。版筑既兴,宏工遂竣,命其名曰“长白书院”。其间束脩之具,膏火之供,莫不筹之美备,核以定制,范以成规,缕析条分,用垂久远。从此八旗英俊,诵读怡怡,释甲胄而读书,化干戈为礼乐。

  因长白书院的建立,书院前东西向街道始称书院街。

  长白书院创建之始,由八旗官员内选派协领经管,“并出示归化城,不论蒙汉人等,愿来应谋者均准一体入考”(《启秀书院碑记》)。考试获得优胜者,奖以银两,或当众勉励。书院的经费,是从建院剩余的五千两银子“发商生息”而来。定安将军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离任,士子们感戴其功业,在长白书院东北隅建祠以祀之。清中期著名诗人薛时雨还曾为长白书院题写一副对联,挂在书院门口:

      盛世本同文,合左云右玉封疆,息马投戈,沙漠寝成邹鲁俗;

     将军不好武,萃黑水白山俊彦,敦诗说理,边关长此诵弦声。

  此联既反映了归绥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景象,又称赞了定安将军兴建长白书院的功绩,为后人所传诵。

  光绪四年(1877年),时任绥远城将军瑞联将“长白书院”改名“启秀书院”,并奏明立案。

  光绪皇帝御批“该部知道,钦此”。这表明,启秀书院也是清廷报经皇帝后立案的重要书院。瑞联将军还命归绥道阿克达春集商捐银四千两,“充备费用”。

  启秀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更名为“绥远中学堂”,设满文、蒙文、汉文、外文四科,实行新学制。民国元年(1912年)与绥远中学堂并入旧城归绥中学堂,改为归绥中学校。原建筑成为藏书院。

  民国三年(1914年),民国政府设立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绥远城将军为都统,始设绥远道,道主官称道尹(1928年改为绥远省民政厅)。民国六年(1917年),道尹张志谭将元代在武川境内所立的“大元加封宣圣碑”“始移绥远旧书院”(《归绥县志·金石志》),为文庙增添一文物。

  1925年,民国政府西北边防督办冯玉祥创办“五族学院”,校址先在旧城恒昌店巷的“绥远会馆”,设有小学部、中学部和师范部,学生近200人。1927年改名为“中山学院”,1928年迁至新城南街原八旗文庙和“启秀书院”内。1935年改为绥远省立工科职业学校,分为毛织科和制革科,师生员工140余人,这是呼和浩特地区最早的职业技术学校之一。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启秀书院,旗学也,在绥远城内南街。归化城太平街东南的古丰书院,汉学也。在归化城北太平召前启运书院,蒙学也。启秀学制与古丰略同。启运则专学满、蒙文。”这些书院不仅对当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草原文化的传播打开了一扇门,从此内蒙古文化走上了通往世界的大通途。

启秀书院原名长白书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绥远城将军定安创办。定安将军是一个比较开明又效忠当朝的封疆大吏,他爱惜人才,重视教育,他督劝八旗官兵捐资兴建了长白书院。光绪五年(1879年),将军瑞联以“长白”二字似乎专为旗人,非一视同仁之义,改为启秀书院。

定安,字静书,京城满洲镶黄旗人,姓叶赫那拉。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咸丰三年(1853年)由文生员因捐输经费案内赏戴五品官职。同治五年,任吉林将军属下的伯都讷副都统,同年调任密云副都统,成为当时全国独当一面的四个副都统之一。同治七年一月,授绥远城将军,同治十三年七月病故,是六十八任绥远城将军中第五十七任,任期六年,乃为历任将军中任期较长的一位。

定安是一个比较开明又效忠当朝的封疆大吏。他在任绥远将军期间,做了好多有益于人民的事情,如治安剿匪、植树造林、兴办学堂等,在当时声望很高,其中尤以在教育上的贡献最为显著。

长白书院的藏书,多为四书五经、《四库提要》等。原来一直保存完好,藏书正面都盖有“长白书院”的院章。解放战争时期遭到破坏,1948年解放军围城,在倒库搬运中,除抢留部分书籍,其大部分被焚烧,留存下来的书籍大都流失于民间;文革动乱中,这些书被视为“四旧”清除掉了。

定安将军除建“长白书院”外,还立八旗义塾二十余所,严定课程,扶正学科,使归绥文风为之大振,士子感戴其功业,特在“长白书院”东北隅建祠以祀之。

书院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城南街东侧,原书院街一号大院处。书院的办学经费来自捐款及利息。又以满族人士捐赠供奉为主,故也称“满文庙”和“八旗文庙”。

    启秀书院以满族旗学为主,起初主要招收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子弟读书习礼。到瑞联将军更名为启秀书院,书院采取满汉分学制。教学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主,教学严格。书院藏书很多,同时聘请外地学士前来讲学。

启秀书院有严格的考试制度。考试分为大课与小课两种。大课即为官课,由官员考试。小课即为堂(斋)课,由老师考试。考试时间是固定的,大课和小课每月各两次。“大课为每月初三、十六两日。小课为每月初八、二十三两日。“将军瑞联月课必临院亲阅试卷,为士子121讲指画历数年不倦” 。考试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

 绥远城将军掌有对书院的领导权。通盘掌握、控制书院内部的师生选拔。历任将军对“大课”亲自命题阅卷,掌握着选拔和考察生员的权力。从长白书院到启秀书院,地方官员均极重视,汉、蒙人等均准入考,伙食补助经费也十分充裕,藏书亦多,教学考试严格,对归绥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光绪二十九年,绥远将军贻谷到任后,对于城内学务,颇多设置,以谋旗学之振兴。光绪三十年启秀书院停止月课,设立绥远城中学堂。筹款用人,由将军直接管辖。当时躬亲督责,课绩极严,颇著成效。1912年,启秀书院正式改为绥远中学堂。

现在这条街上的启秀中学,原来是: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分校,成立时间并不长,却秉承了启秀书院的遗风,现在一所非常好的中学,是呼市学子期望上的好中学之一。

文化教育对国家,对民族都非常重要,这条书院西街虽不长,却走过了近200年的历史,现在周边有呼和浩特实验中学,满族小学,关帝庙街小学,是这里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