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绥远城将军衙署

 一个虫虫的旅行 2020-05-28

中国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带你去一个你曾经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

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绥远城将军衙署

2014年8月绥远城将军衙署门票35元

呼和浩特早期的城市雏形是归化城。明隆庆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首领阿勒坦汗(俺答汗)驻牧呼市一带,不久统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区并归附明廷。他和他的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在这里亲自督建正式筑城,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建好后起名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青城”之名由此而来,呼和浩特由译音而来。明政府取“归附朝廷,接受教化”之意(带有民族歧视色彩)赐名为归化城。

阿勒坦汗

归化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了,其妻三娘子成为这座城的主宰。三娘子力主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以致蒙汉两族不用兵革达30年之久,也带来了归化城的繁荣。长城沿线的人们为纪念这位草原女杰,将归化城也称作“三娘子城”,百姓也称之为旧城。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军焚毁。清王朝为彻底打败漠西蒙古准葛尔部,在原三娘子城外驻扎八旗军。对准噶尔部战争胜利后,清廷为加强北部的军事防卫,巩固西北,经反复权衡,于雍正十三年(1735)开始了新城筑城的筹备工作,负责考察地形的官员在奏折中写道:“归化旧城修整完固,于城东门外紧接旧城筑一座新城,新旧两城搭建营房,连为犄角,声势相援,便于呼应。”奏准后,在归化旧城东北2.5公里另筑驻屯满洲八旗官兵的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二月正式开始筑城,四年(1739年)六月新城建成,历时两年四个月,这种建城速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城赐名“绥远城”,意绥靖远方,也就是安抚边远地区的意思。清末将旧城(归化城)和新城(绥远城)合并,称“归绥”。

绥远城兴建之初,清廷从山西右卫(今山西右玉县)调建威将军王昌就任第一任正一品绥远城将军,移驻绥远城,管辖漠南蒙古王公、归化城土默特蒙古,调遣宣化、大同二镇绿营官兵。办公地点绥远城将军衙署,成为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的最高权力机构,史称漠南第一府。清廷正式授封的绥远城将军共78任,均在此管理驻扎,将军衙署历时172年。

将军衙署设于城内中心鼓楼西侧,按清工部工程则例规定的一品封疆大员级建造。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132间房屋。整体布局分纵向三列,中列为五进院。整个院落按照中国传统建筑前朝后寝功能分布。前组为将军衙署的公务厅院,后组为将军的内宅,西院为衙署的寺庙和花园,东院为衙署的后勤服务和保卫系统。将军衙署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地位等级最高的清代边疆驻防将军府。

门前立高大的影壁,嵌有“屏藩朔漠” 匾额,门侧立石狮一对。

大门进入须经过仪门,仪门平时关闭,只有新官到任、迎接圣旨、举行重大庆典活动,以及迎接重要客人时才开启。平时出入衙署走两侧的旁门,文官走东门,武馆走西门。

仪门

仪门正北为正堂,是议事决策中心;东西各建有庑堂和厢房,为官吏办公场所。巡抚大人(相当于省长)对绥远将军都得毕恭毕敬,可见在塞外一带,手握重兵的绥远将军地位之高。

正堂

回事处

又称“文秘处”,是衙署典吏整理日常往来文件、建档造册的机构,属于辅佐将军日常的重要部门。

官房

直接行使将军指令的机构,完全处于直接管辖之下,职能与故宫“军机处”相当。

箭亭

负责绥远城武备事宜的重要机构,其官吏称“枪箭营官”。

第二进正中建有宅第门房3间,东西各建厢房3间,同是官吏的办公场所。

二堂

亦名“退思堂”、“思补堂”。“思退”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有遇事深思熟虑补正不足之意,这里是将军的日常办公地点。

客厅

访客等候将军召见的地方。在将军办理公事之余,如有人前来拜访,由门卫将帖子传至内宅,并请拜访之人在客厅等候。

印房

八旗都统衙门内部机构之一,设置于雍正中期。职责为执掌将军印信以及协办礼仪、人事、礼事事务,

第三进为将军宅第,建在正中高台基上,东西两侧各建配房3间。宅第与配房间建有走廊相通。在大厅东面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榭;东南隅建有马号;大厅西南面建有更房,为卫戍官兵住所。

三堂

属内宅,又称“燕思堂”,为将军燕居生活,读书修身之所。有内宅门于二堂相隔,衙署办事人员无故不得入内。

西厢

原为将军会见重要名人的场所。现复原将军及家眷梳妆、起居等私密生活场景。

佛堂

将军衙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