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落凤街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老绥远城的老街巷的得名大多是跟衙门,人物,商铺字号,庙宇而得名,但是落凤街却是跟一位有争议的,名声不太好的人物有关,那就是“落凤街”,落得哪只凤,改名前这条街道叫什么?这条街上有哪些故事和人物?

     咱们细细道来..........

      落凤街在改成落凤街之前叫“庆丰街”,庆丰街这个名字,简单朴实,象征了人们美好的向往,而庆丰街的位置也是独占鳌头,十分显著。庆丰街与绥远城南街(现在的昭乌达路)相会与新华大街平行,可以说是将军衙署以南的第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按照《绥远满洲八旗布局》一文中记载:这条街上住的都是正红旗的人物。

  说到八旗,我们大致都知道,正红旗是仅次于八旗黄旗的阶层,而只有皇亲贵族才能与黄旗沾边。所以这正红旗的地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绥远城这样一座塞外城市中。

  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庆丰街上的大型院落十分多。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协领衙署”。“协领”和“佐领”一样都是清朝的官职,而“协领”是大将军的副手,也就是副官,所以地位要比佐领大很多。自然这“协领衙署”的规格和将军衙署有类似之处。

  据协领衙署后人介绍:当时家族在绥远城里算是非常大的。我的祖爷爷,也就是'协领衙署’的主人,就是我父亲爷爷的父亲,原本是蒙古族,随着大将军一起南征北战,后来一起来到绥远城里任职,因为军功卓著,就任命我的祖爷爷为“协领”,建造了这座衙署。我父亲的爷爷是我祖爷爷的第六个儿子,因为娶了满族的格格,所以我们这条分支就成为满族,一直生活在衙署里。在我五六岁时,还在衙署的院子里玩耍,亲眼见过衙署的样子也算是幸运的事情。”

  印象当中,这处院子很大,怎么跑怎么跳都可以,完全无拘无束。正房有六间,东西厢房各四间,后院有牡丹花花园,花园中间还有一个非常老的葡萄树。那个葡萄树一定是我祖爷爷建房子时就种下了,因为整个花园里最显眼、最庞大的就是这棵葡萄树了。周围的牡丹花争奇斗艳的、十分好看。那可是我认为最美丽,最畅快的去处了。在衙署的旁边还有演兵场,也是非常大,里面有石锁、石墩等等都是练武用的。正门气派端庄,非常的讲究,头顶的瓦楞上都雕刻着老虎的兽头,我们叫做虎头瓦,出门之后还会看到'踏门砖’,那些砖上都刻着字,也不知是什么含义,应该是保佑人们出入平安的吧。不过后来这建筑年久失修,远不如开始那样气派,加上后期扩路扩建等工程,也就将这衙署拆掉了。”

  呼和浩特本就离北京城不远,加上绥远城为满族聚居的地方,有很多的故事都离不开大清王朝这个背景。毕竟绥远城是大清朝所建,绥远城的将军也是大清朝所封,绥远城里的皇亲贵胄也不知道住过多少。有名的没名的,统统都与呼和浩特结缘。而稍微有些身份的,家宅府邸便都是院落形式,比起归化城里拥挤的状况,大院显得更加气派。

 

  同样是在庆丰街上,还有一处大院十分出名,但却又十分神秘。因为这处大院总是大门紧锁,经常看不到有人出入,却传说是一位活佛的府邸,于是人们便把这个大院称之为“活佛府”。但又因其周围的邻居很少见到这位“活佛”的真面目,所以又显得十分神秘。

  据一位多年生活在这条街上,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人介绍:这条街上有不少院子,很多是清朝满族人建造的四合院,院子周围也有不少空地,这些空地大都被后来人建造了新的房子。

  就在街的西面,有一处独立的大院,院子里有十多间房屋,应该是民国前后建造的吧!听说一开始是一位管理财政的官员的房屋。(其实民国的的这个官员不是管理财政的,而是大名鼎鼎的绥远省主席,后来发动“九一九”绥远起义的董其武。)

     后来这大院子就被收回,经过翻修改造,成为一处新院子,有了新主人。而这位新主人便是人们口中的“活佛”。在人们的印象中,院子整体是灰色的,东面的房屋用的是青砖,门窗刷的是红漆,十分显眼。朝东有两扇大门,大门也是红色的,非常夺目。大门装着一个门铃,但从来不见这大门打开,也很少见过有人出入。所以人们总是传说这“活佛”进屋不用走门的。但其实只是人们以讹传讹。只是这位“佛活”很少回家罢了。这院子应该就是“噶喇藏活佛”在呼和浩特的家。因为太吸引人了,后来有段时间,门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喇嘛招待处”的字样,人们也就很少议论了。虽然这处院子让孩子们充满想象的空间,但也成为人们谈论的禁地。

   噶喇藏活佛(1911-1965年),即噶喇藏隆日降错,宣统三年(1911年)4月10日,生于哲里木盟博王旗(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都沁努图克都楞营子。10岁时被认定为热河省阜新县巴达玛旺其嘎庙(即巴达旺庙,汉名辅国寺,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大王庙)活佛。1924年,噶喇藏活佛到青海塔尔寺,拜青海佑宁寺(即郭隆寺)七世土观呼图克图格桑丹曲尼玛为经师,学习佛经。1926年,赴甘肃拉卜楞寺深造10年,还学习了藏医基础理论。1933年,赴北京朝拜九世班禅大师曲吉尼玛,被赐予"呼图克图"称号。1935年,获得"堪布"尊号。同年回寺主持寺务,维修扩建佛殿,频繁进行佛事活动。他还开办喇嘛学校,着重学医,继承和发掘藏医、蒙医遗产,培育徒弟。1943年,任土默特左旗喇嘛政务所所长。1946年参加革命,被称为“活佛八路”,19569月,噶喇藏到雍和宫上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正式住持。新中国诞生后,噶喇藏活佛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1965年8月1日,因病抢救无效在呼和浩特市圆寂,终年54岁。

      在街的东面,还有一所小学,几经变迁和更改,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名字,曾经就叫做“庆丰小学”,因为在庆丰街上,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庆丰小学的后操场是一片很大很宽敞的空地,周围有些住户常常会经过这个操场。当然附近的孩子们更是喜欢来这里玩耍。跳绳、老鹰抓小鸡、弹玻璃珠等游戏都在这里进行。可当日本人入侵的时候,将一切看着好的东西都占为己有,包括这座小院。里面成为日本人专属的地区,外人不许进入,还有日本兵把守,甚至还有“汪汪”狂叫的狼犬,让人心慌,不敢靠近。过去的庆丰小学,现在是“落凤街小学”,在新时代下充满着祥和。

  除了这几处院落别有故事以外,在庆丰街上还有位名人,就是满族出名的武术大家关德山先生。据说他开设一间武馆,叫绥远武馆。爱好武术的年轻人常常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关德山号称是呼和浩特武林界十大弟兄之一,可见他的名号是十分响亮的。相传他曾经在小校场与众多的武术高手比武,脱颖而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关德山擅形意拳,在新城设场子授拳,1947年被聘为省国术馆教练。

     最后说说庆丰街怎么改成了落凤街?据资料显示,慈禧的阿莫(满语,父亲)惠征升任归绥道台时,年仅15岁的大女儿兰儿(慈禧的乳名)随父从安徽迁至归化城,当时的呼和浩特旧城叫“归化”而新城叫做“绥远城”,行政中心就设在绥远城中。

  惠征的道台衙门在旧城西河沿(今呼和浩特第一中学)。为迎接新任道台,归化城副都统下令将道台衙门重新修缮。但工程还未竣工,新任道台惠征已到达归绥。当时的新城是满族人聚居地,惠征一家就暂时借居在协领衙门里,这座协领衙门位于当时绥远城庆丰街的西边,与万寿宫隔街相望(大约在今呼和浩特市新城东街新华印刷厂附近)。道台衙门修好以后,惠征一家才搬回道台衙门内宅居住。

  在当时的道台衙门内宅花园(名叫怿园)里,有座六角亭叫“树滋亭”,当时还是道台格格的兰儿经常在亭子里游玩儿,也经常与阿莫(满语,父亲)下棋、弹琴、作画,甚至还跟随阿莫骑马打猎。

  少女兰儿在归绥一住就是三年。她不但容貌秀丽过人,性格乖巧,又精通汉文、熟读经史,还有非常的魄力。她写得一手好字,刚劲浑厚,极有气魄。将军衙署西厢房展出的一幅字画便是她真迹的复制品。以福字为框、禄寿两字包含其中,整个字面又形成一幅寿翁画像,长须枯杖,栩栩如生。其字、笔、画圆润又不乏刚劲有力,兰儿的气魄已可见一斑。有人说她是“清朝二百八十载,宫闱里头第一人”。

慈禧入宫后,她在呼和浩特生活过的地方便成了“圣迹”。光绪三十年,有位胡道台将慈禧少女时代经常游玩的“树滋亭”修缮后改名为“懿览亭”(其遗址毁于“文革”时期),而新城的庆丰街,则是慈禧谓之曰“人间凤凰,曾经在这里落过脚”,因而被当时的官员更名为“落凤街”。

  进宫后的西太后对她的第二故乡颇有感情。她专门派人请来呼和浩特地方的糕点师傅为她做风味小吃:豌豆黄、甜窝窝和“头脑”等。这些或是当地满族人发明的风味小吃,或是当时旧城二细馆子的大西街双和元和半道街惠丰轩两家馆子的独特早点,自从慈禧将它们带进宫中,逐渐也像归化城的稍美一样,名播京师了。

     浩瀚历史长河,哪里还能寻得到懿览亭里落凤街上少女兰儿那天真无邪的笑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