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历史上有两座城池,一是明代归化城,二是清代绥远城。《明史·卷九十一》里记载:“元人北归,屡谋兴复。正统以后,敌患日多。”“土木堡之变”就是正统哥被瓦剌亲自捕获的最大战利品。“隆庆议和”后,俺答被诏封为顺义王,隆庆帝还听从了王崇古话,赐了俺答一件漂漂亮亮的红蟒衣呢。 隆庆六年(1572年),俺答想在这阴山下天苍苍野茫茫的搞房地产,得到了北京的赞同和技援。到了万历三年(1575年),建成了这个叫“库库和屯”的城市,顺义王马不停蹄要求请赐汉名,上曰“归化”吧。 而清代的绥远城是为了给八旗兵驻防而建的新城,建在了明代旧城东北5里处,乾隆四年(1739年)竣工,也是请赐城名,上曰“绥远”吧,那阵属山西“归绥道”。民国称为“归绥市”,1954年地名改革,与懋功、迪化等有歧视成分,遂改成“呼和浩特”,即“库库和屯”音,意为“青色的城”。 “绥远城墙及将军衙署”是1个国保2个子项。坐公交消防指挥中心下,步行不远就看见了绥远城墙,其实就是北垣街和东护城河巷交叉的一截城墙,北墙残留少,东墙多些,全长不足700米,一个清代残墙单独国保很够呛,所以和衙署核心层捆绑,以免拆除之运。 城墙早年间已修缮妥当,底基有石,墙体大青砖而砌,高约6米,还残留有马面,转角处还复原了一个小角楼。墙下还都是树木杂草,国保碑未见。 城墙往下走,拐个小弯就是免费开放的将军衙署。东门进,北门出,国保碑在南门,绕一圈。将军衙署规模庞大,曾有六进院落,现只有四进,是呼市最大的古建筑群,乾隆二年(1737年)热火朝天开建,与城墙同时进行。 “绥远城将军”是各省驻防官系中,统领八旗、掌管西北军政的官员,和那个张家口的都统性质差不多。《清史稿·卷一百十七》记载:“将军,初制正一品。”后乾隆大爷改成从一品。将军属于高收入阶层,工资年收入两千多两银子,还免征个税,没车贷房贷校园贷之忧,不知有没灰色收入,总之不愁。工作范围是:“掌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反正除行政以外,似乎都管,是封疆大吏比较牛的那一款吧。 建筑群坐北朝南,正门开三间,出八字影壁,悬“漠南第一府”大匾。过仪门进入核心,前面的两进正房加厢房为官吏议事办公之地,后面是领导同志及家眷的宅第,有公务、居住等功能,环境更清雅,树木扶疏,鸟语花香的,有利于首长身心健康。 有清一朝共有78任绥远城将军,王昌为一代目,堃岫为末代。民国后,张绍曾为第一个新体制下的将军,这位张头后任过北洋总理,在天津河北路的那个旧居,被列入到“五大道建筑群”的国保里。这里后来又改革,改成都统、省府主席,名称怎么变,这里都是归绥最高领导办公的机构。 衙署最后还设小型展览,“一座将军府,半部青城史”,有征集来的石刻、官服、佩刀等物件,还原过往。东北边是花园,黄石叠山,有亭翼然,概为新货。东南有两幢青砖房,或许就是民国时的礼堂等其他功用的建筑。■ 东北玉簪,天门冬科,玉簪属。 極目風煙無限景 與同好同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