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市的前生往事—绥远城是什么样的?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写了将近一个月了,写了将军衙署的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写了将军衙署北面的街巷,应该我们越来越了解我们的城市的过去,站在千年青城,隐隐能感觉到当年的金戈铁马、民族交融、文化融合、先人奋斗,越了解呼和浩特,越觉得以前认为荒凉、偏僻、野蛮、落后等等观念是非常错误的,其实是受到了一些误导,当年的富强,强大使中原人对此恐惧,继而进行的不遗余力的抹黑。呼和浩特,这块老百姓称之为的“风水宝地”,在新时代的呼唤下焕发出强大的活力,呼和浩特,未来可期。下面我们说说绥远城建成后是什么样的?

  “呼和浩特”为蒙语的译音,意为“青色的城”,这一名称来源于明代万历三年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与妻子钟金哈屯(人称三娘子)所建城池,为今天呼和浩特旧城的前身“库库和屯”,蒙语意为青色的城,明政府赐名为“归化城”。清代时出于军事驻防的目的在此兴建了绥远城,相对于建于明代的归化城而言,绥远城被称为“新城”,是为今呼和浩特新城区的前身。新城与旧城构成了今天呼和浩特的主体,蒙古族与满族的先人先后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奠定了根基,所以这座城市是一座以蒙古族、满族、回族、汉族等民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大家庭。而今天的将军衙署直接来源于绥远城的兴建。绥远城始建于清代乾隆二年,是出于巩固政治军事统治的目的而设置,绥远城占地285万平方米,合4275亩,近正方形,布局合理,街道齐整,四座城门外皆有瓮城,城外有石桥、护城河。城门上有望楼,城角有角楼,城中心有高大的钟鼓楼,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出四条主街道,城内共有各级衙署199所,兵房12000间,而将军衙署就设置在城中心偏西北的位置。四座城门分别为:东门“迎旭门”、南门“承薰门”、西门“阜安门”、北门“镇宁门”。四座城门上面均有用满、汉、蒙三种文字雕刻成的城门名额,也是乾隆皇帝亲题的城门匾额。

  

  自康熙末至乾隆朝,根据军政统治的需要,清廷先后设置了很多如绥远城这样的驻防城,而随着战事的逐渐减少和驻防重点的确定,最终较为固定的八旗驻防城主要有:盛京(沈阳)、吉林(吉林市)、黑龙江(齐齐哈尔)、绥远城(呼市)、宁夏(银川)、伊犁(伊犁)、西安(西安)、成都(成都)、荆州(江陵县)、江宁(南京)、杭州(杭州)、福州(福州)、广州(广州)等13处。由于绥远城是位于长城以北的第一道屏障,所以被誉为“漠南第一府”。

  

  建城之初,山西右卫建威将军旺常奉旨移驻绥远城,总理工程事务,后为第一任绥远城将军,此处即为将军的治所。他的职责是“镇守险要,绥和军民,均齐政刑,修举武备”,绥远城将军直辖当地土默特、乌兰察布、伊克昭盟、各旗蒙古王公、民众。外遇战事有调遣大同、宣化二镇,节制沿边道、厅等特权。

  绥远城竣工后,驻防兵丁主要从京城八旗闲散满洲兵、热河兵及家选兵 内选拔,初期布防共计兵丁3900人,兵丁家眷也全部入驻绥远城。八旗兵在城内的分布,依照京城驻防兵员分布方式,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分驻城内。

  在过去近三百年的岁月里,绥远城内的建筑已留存极少。仅存绥远城将军衙署、左领衙门(位于今新城区满族幼儿园院内)、近700米的城墙。其他的历史遗迹都只能在“鼓楼”、“正白二甲街”、“粮饷府街”这些遗留的地理名称上去追寻了。

当时的绥远城的建筑格局:

面积:据《绥远旗志》记载,绥远城周为“九里十三步”。经1955年呼和浩特市城建部门实测,城墙东西宽1570米,南北长1580米,基本为一方城,占地面积约248.1万平方米。再加上城外四座瓮城、城外40个护城墩、四个角楼外沿和四面护城河的占地面积,约合为36.9万平方米。两项合计,绥远城占地面积约285万平方米。

       将军衙署:将军衙署是绥远城内最高的军政指挥部,亦是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它建在钟鼓楼的西北侧。衙署门前正南为大型照壁、东西辕门、鼓炮房、石旗杆、石狮等。将军衙署的前院为公务厅院,朱红大门3楹,八字墙,左右便门供官员出入。进大门院后,迎面是仪门3楹。第二进为大堂大院,大堂为5楹,是将军接待来宾和处理一般事务的地方;大堂前为大平台,可散步休息。第三进为二堂大院,二堂为5楹,是将军处理军政要务的密室。三堂主要是将军的家人及仆人的住处。四堂为将军的起居室。此外,院内设有许多办事机构:折房、印房、土默特官厅、前锋营署、文案处、回事处、佐领官厅、官厅、客厅、箭厅、厨房、车房、马号、更房等。院之西建有土地庙,西南隅为假山花园。

整个大院为五进,每一进院都有东西厢房3间,故每一进院都为四合院。每堂左右各有小门以供出入。衙署共建房132间(后有增减)。所有的建筑均为砖木结构,各厅堂的大梁、横木和立柱为红松大料。房顶为悬山五脊飞甍。厅堂建筑高大雄伟,为归、绥两城官衙之首。

绥远城厅理事同知衙门:俗称粮饷府,为旗人发放钱粮之地。八旗兵驻防初期,该衙门1737年修建,初为绥远城将军所辖,后隶于山西归绥道道员。据《归化城厅志》记载和《绥远旗志》载图所示,该衙门位于绥远城东南方,东西宽约50米,南北长约100米,为三进院。大门前有影壁,大门与影壁之间围以鹿角栅,并设东西辕门。大门前有八字墙。大门三楹,门内之西侧为土地祠,东侧为轿夫所。大门后后为三楹的仪门。进仪门后为大堂院(前院),院内建有大堂五楹,中间高大者,为粮饷同知处理一般公务和接待来客的场所,其中西一楹为西库,东一楹为东库,东耳房为库科,西耳房为粮科;东厢房为户科,西厢房为礼科。前院西侧还建有班房。大堂院后为中院,此为同知处理机要事务的场所;院内建有三间堂屋。有东西厢房各三间。中院后为后院,此为理事同知的宅院,建有五楹的寝屋,并有东西耳房各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寝屋两旁砌有隔墙,以辟出池地种植花草。

同知衙署的前院、中院和后院四周,环以围墙,以保安全。前院和中院之间有一隔断墙,东西直达围墙,将大院一分为二。全院有三处值班房。该衙门的规模在绥远城仅次于将军衙署。

钟鼓楼:它是绥远城内最高大和最壮观的建筑物,位于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交叉之中心。楼共三层,通高约20米,建筑质量非常坚固。一层为台基,呈棱台状,底三层由花岗岩条石砌成,条石上为大青砖砌筑,高约8米,长宽各30米。台下正中开东南西北四个券门,石砌拱券,每门高约6米,宽约4米,拱顶部为一青色圆形巨石,上刻一精美的八卦图。台基上为阳台,亦为二楼,四周筑青砖女墙,左边小亭吊一大钟,右边巨型红漆木架上置一大鼓。每天初更(晚九点)时鸣钟108响,后每隔两小时击鼓一次。五更天亮时(早五点)又鸣钟,钟声浑厚深沉,可远扬20余里。钟鼓楼的主要功能就是号令旗民作息。二楼上通三楼,斗拱密檐,楼顶为歇山九脊飞甍。南檐下中间悬一木匾,上刻定安将军手书“帝城云里”;北檐下木匾刻有兵部所颁“玉宇澄清”;西檐下木匾为“震鼓惊鈡”;东檐下则无匾。三楼内有“玉皇弥罗阁”,南檐下悬有“弥罗阁”巨匾,阁内供有檀香木雕刻的一尺多高的玉皇大帝像一尊。楼顶,插檐飞挑,青瓦覆盖,为鹊鸦燕雀之乐土。每年重阳节,楼门开放,人们可登高沿游廊眺望城周之青山黑水美景。

       城墙:绥远城的周长为1960丈,按清制合9里13步。城墙高2.95丈,顶阔2.5丈,底宽4丈。城墙构筑很特殊,分立体三层(外墙、夹墙、内墙)为一体。墙基为“白灰三合土”,上铺花岗岩石条,明3层暗2层,再上为城砖和夯土。现残存于旧内蒙古党委大院的北、东城墙共约670米,虽经近280年的风吹雨打,但仍基本保持原貌,由此可见其坚固。城墙顶上铺有砖面,上建女儿墙,高3尺5寸。城之四角建有角楼,面宽各七楹,斗拱飞檐,蔚为壮观。城墙上有炮位44座,分布在城墙四周。这些都充分展示了绥远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建筑风格。

     城门:绥远城座北朝南,城周设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门曰迎旭门、南门曰承熏门、西门曰阜安门、北门曰镇宁门。城门名均由乾隆帝钦定,刻在一长方形汉白玉石上,均为部颁楷书,有满汉蒙三种文字,置于各城门之上方。

各城门有城门楼,均为三层。一层以城墙为券门,券门石拱,高约6米,宽约4米。二层以城墙为平台,四周砖砌女儿墙,城楼面阔5楹,深3楹,二滴水檐为斗拱飞檐,明柱回廊,内设楼梯可上登之。三层楼亦面阔5楹,深3楹,形同二楼,但周围环以栏杆,楼顶为歇山九脊飞甍,颇为壮观。东南西北各城门楼均有命名,分别曰“得树”、“仰日”、“控河”和“吞山”。这四个楼名各刻在一木匾上,悬于各城门楼的第二层中间楼檐下。城门内侧两旁,各有一石条所砌的城墙马道,约三十余阶,以供旗兵上下城墙。

     瓮城:绥远城的四座城门外均有瓮城。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外的附属建筑,是相对独立的护卫城门的设施。具体是指: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与城墙连在一起修建,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进攻者用攻城槌等武器直接进攻。四城门对正的箭楼,墙体上又置2层,面阔3楹,二楼至三楼砌有箭窗12孔,可向敌人射箭反击。箭楼的楼顶与城门楼顶基本相同。瓮城为弧形,都旁开城门。北城门的瓮城门向东开,东城门的瓮城门向南开,南城门的瓮城门向东开,西城门的瓮城门向南开,以方便旗民内外行走。各瓮城的拱门大小与城门相等。每一瓮城上都建有一座祠庙和队子(值班)房等。

  马面:绥远城四周城垣外筑有护城墙墩(俗称马面),共40座。东城门虽偏南,但城门南北各为5座;南城门偏东,城门东为4座,城门西为6座;西城门偏北,城门南为6座,城门北为4座;北城门居中,城门东西各5座。城墙上的火炮都列于马面之上,每面城墙列10门,城之角楼各列1门,使进攻者望而却步,不寒而栗。即使其攻到城墙之下,也要受到三面火力的猛烈夹击。

哨房:据《绥远城驻防志》记载,绥远城的每面城墙上建有昼夜巡查旗兵所居住的“堆汛”8处,每处建房3间。“堆汛”乃满语,为哨所之意,也称“堆拔”、“堆铺”等。哨屋的墙上悬挂着弓箭、腰刀、长矛,枪架上插着枪械。堆汛兵的职责很杂,除站岗巡逻外,还负有维护社会治安、盘查行人和修整市容街貌等职责。

护城河:在绥远城外四周有护城河,河宽约5丈。正对着四城门之河面上各建有吊桥或石桥,以通城之内外。其中南、西门外河面上为石桥,余为吊桥。护城河是加强防御作战能力的一种工事。古代的军事防御体系一般有城就有护城河,其目的就是在敌人进攻城池时,可有效地防止敌人靠近城墙,或增加进攻者的难度。护城河之两岸长满了各色野花,垂柳随着微风轻柔曼舞,构成了“归绥八景”之一的“柳城荫绿”。

教场: 绥远城内外有两处教场,为八旗兵操演习武之场所。城内西南角为小教场,为考试旗丁披甲为伍之考场,建有马道、检阅台、武器库等。城之西门外有八旗大教场,为将军检阅和操演八旗兵的校武场;场为正方形,每边长600米,计为36万平方米。场之北为面阔七楹的演武厅(亦为将军阅兵台)、武器库,并有看教场房二间。场之南为一高大的影壁。大校场四周密环榆树或柳树,是鹊鸦之乐所。

街巷:绥远城内的街坊格局是以将军衙署和钟鼓楼为中心而规划的。街道直南直北,直东直西,呈棋盘状。其目的是为了八旗兵有军事行动时,能快速集合和乘骑突驰。全城以钟鼓楼为中点,向四个方向辐射出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各宽25米)。再以这四条大街为主轴,排列着贯通南北和东西的24条宽街(10米)及32条小巷,这有利于各旗佐的分片管理和旗兵的迅速聚合。四条大街将全城划分为四片区域,但南部区域大于北部区域,西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

     寺庙:满族入关前主要信奉萨满教,入关后因势利导则崇尚佛教、儒教和道教,故清廷在修建绥远城时建有许多寺庙,形成各种宗教相生共存的局面。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强烈的文化功利主义思想和远见卓识,也反映出绥远城旗民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绥远城的主要寺庙有:圣庙、观音庙、菩萨庙、财神庙、关帝庙、东岳庙、文昌庙、弥罗阁、太清宫、真武庙、城隍庙、行宫庙、五道庙、土地庙、龙王庙、奶奶庙、药王庙、火神庙、山神庙、灶神庙、大仙庙、马神庙、旗纛庙、万寿宫、家庙。现在仅存太清宫了。

兵房:在绥远城每两条东西方向的街巷间,有八旗兵房两排,前排院门南向,后排院门北向。院门朝南者称“正向”,朝北者称“倒座”。每排宅院四至五户相连。宅院基本呈正方形,占地均为0.33亩(俗称三分三)。居室为两间正房。正房位于宅院北部,为砖瓦结构,房顶呈马鞍状。居室开门之屋称外屋,面积稍大,兼为厨房和会客室;里屋稍小,多设南炕。顶棚为白麻纸糊成。门、窗均为木制。房门上部多镶有玻璃,下部为木板。窗户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窗棂,为关东式,有横格、竖格、方格等样式,从内糊以麻纸;下层多为玻璃窗,以便采光和观察。院内建有东厢房或西厢房不等,厢房的磨砖山墙兼为影壁,墙中央设有神龛,多供土地爷神。

“倒座”正房的一侧为宅院门楼,为砖土混建,顶部起脊,两头翘起,造型精美;院门为木制,色多黑色,双扉对开,安装在门框上,从里可横木以闩,隔绝内外。官佐人家,门楼东侧多有上马石,西侧则有拴马桩。正房的另一侧为箭道,为平时旗丁练习射箭之处。从箭道可绕至正房后,这里置有厕所。宅院东南角立有祭祀用的索伦杆,俗称神杆,置于长宽高各约50公分中间有眼的青石座上。“正向”的宅门开在南院墙上,余与“倒座”基本相同。

正房和厢房门、窗前铺有青砖甬道,余为土地,遍植花草果木,尤以葡萄为多。入夏满眼浓荫,花红叶绿,蜂飞蝶舞,香飘四溢,宛若一座座小花园。满族自古为渔猎民族,故旗户多有养狗、猫、鸟、鸡、兔、鱼之风气,所以城内到处交融着兵营和民居的双重气氛。

     其他建筑:绥远城初建时,还建有许多官衙,主要有副都统署2所,协领衙署12所,佐领、防御、骁骑校衙署各60所,笔贴式衙署4所;还有左司、右司、旗库、丰裕仓、宁盈库、学堂、前锋营、仓库大使等200余所,用房8760间(多为砖瓦房)。此外,还有兵房1.2万间;四大街八面铺房1530间。各衙署、兵房、店铺等建筑房屋总计约2.25万间。

总之,绥远城建设规模之浩大,规划功能之协调,布局之严整,城垣之坚固,睥睨之高大,城楼之雄伟,箭楼之壮威,钟鼓楼之高耸,将军衙署之威严,在我国北疆古城建设史中甚属罕见。随着我的脚步,我们深入到呼市的每一条街巷,每一处遗迹,让我们共同了解挖掘呼市的前生往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