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奋生先生分享:心灵的富有与福报成正比2019.8.19

 钟奋生 2020-04-12

2019年8月19日

   心灵的富有,与福报成正比。

   一夜的暴富,与灾祸相跟随。

  群里的朋友:大家周一早晨好!

扩展阅读

再战鄱阳湖(16)

    1960年至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制订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向全国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伟大号召。此时,共大刚刚创办不久,生产基地没有完全建好,生产收入有限,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学生、农业工人及其家属的粮食供应十分困难,加上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学校发展过快和管理不善等,致使学校自给任务加重,教学时间难于保证,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师生思想混乱,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当务之急,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生存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这么多的学生与教职员工,一日三餐的吃饭的问题要解决!伙食可以差一点,生活可以艰苦一点,你没有饭吃行吗?你吃不饱肚子,还能坚持半工半读吗?他们要靠自己开荒造田,产出粮食,解决肚子的问题!一切都得自己动手,自力更生。于是,他们动员全校师生,展开了新一轮的大决战!即:再战鄱阳湖,围湖造田,创建将军州垦殖场。

 1960年8月,全校600余名师生在修建枫景水库,建立蔬菜基地,解决全校师生吃用水的困难

    1958年8月至1961年初,在共大总校初创阶段,虽然已建起了南湖农场、大港林场、枫景园艺场、瓜州农场,但南湖农场地处丘陵水汊地带,没有围垦,可供开垦的水田有限,大部分丘陵山地开垦后也只能种果树、饲料、油料等旱作物,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全校师生员工的粮食供应问题。枫景园艺场也只能解决全校的蔬菜供应问题,瓜州农场虽然初建成,但后来省人委在那里围垦了一个有一万多公顷的大农场(即现在的恒湖垦殖场),把共大总校建成在瓜州农场包围在内。为了便于管理,省人委要求学校放弃该场,另辟地建场。为此,学校领导曾专门去找当时主管农业工作的省委书记刘俊秀和副省长彭梦庾,经多次请求和协商,最后省人委才决定拨款100万元,由学校另找地方建场。

   在困境中,他们逆水行舟,背水一战!1962年初冬,共大总校动员全校二千多名师生员工和一千多名共大分校的学生,手持锄头,肩挑扁担,雄纠纠气昂昂,开赴新的荒滩——将军洲,又投入了新的建设基地的战斗!

   将军洲,是一个鄱阳湖滨的荒洲,没有人烟,一眼望去是看不到边的杂草和芦苇。在这里,水中有血吸虫,空中有苍蝇大的蚊子,地上有各种各样的虫类。困难的环境,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吓倒共大师生。相反,更激发了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四千名革命师生头顶青天,面向荒洲,进行了一场大决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住房,他们就自己动手,砍茅竹搭成人字形的架子,每个“小单间”只要四、五根茅竹够了。再用割来的茅草盖上当成瓦,夜晚师生们睡在里面,低头看湖水,抬头望着明月,到也乐在其中。只是一旦下雨,上边漏水,下边冒水,大家只好挤在一起蹲着过夜。

   将军洲的冬天相当的冷,寒风直往人骨子里钻。有时还下雪封冻。共大师生只有拼命的干活,用劳动取暧。每当肚饿的时候,他们就想起当年红军吃树皮、吃皮带的情景,用革命先辈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还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

   头顶创业风和雨,脚踩创业水和泥。

   迎着红日干革命,愿将一生献人民。

就这样,他们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双肩,苦战了一个寒冬,修筑了长九公里,底宽五十余米,高六米,挑土方九十余万立方米的拦湖大堤。建起了两个中心排灌站,开挖了中心排灌沟和环型排灌沟,围垦了四百五十四公顷土地,建起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粮食基地——将军洲垦殖场。

   后来这里成为共大的主要生产、教学基地。现有农工四百余人,学生七百九十一人,教师三十五人,共分五个连队。饲养耕牛一百零三头,猪四百一十头,拖拉机十三台,电力排灌站两个,农业生产达到半机械化,共大粮食已全部自给,主要是这里供应,被称之为“共大粮仓”。

   有了粮食生产基础,他们吃饭的问题就解决了!为了确保围堤的安全,其后学校又陆续在围堤外坡修贴了水泥预制板护坡,在堤上建起了安全、稳固的粮食仓库,添置了水运龙头船和驳船,解决水运粮食的困难问题。1963年在严重秋旱的情况下,共大总校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二百三十余万公斤,完全实现了粮食自给。学生的口粮定量标准也由过去的每月十四公斤增加到每月十八公斤,劳动期间还增加到每月二十二点五公斤,教师、干部的粮食定量也增加到每月十八公斤,而且学校还有五十多万公斤的粮食节余,可以用来发展畜牧业,解决师生员工的肉类供应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