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样的教师不会被取代(南理工 陈老师)

 ht87 2020-04-12

【发表声明】

本文为《学习科学》课程“认知意义化”的学习心得,作者为南京理工大学 陈老师。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最有启发的是“无情感,不认知”及认知过程的“脑动力机制”。

这一理论解决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我的疑惑——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样的老师才不会被取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势必将发生深刻变化,“无处不在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等创新实践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运行规则。

在这个大变革时代,教师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不可否认,知识取向的教学将被技术所取代。老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所有者”或者知识的“代言人”。人们只要想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到知识

那么,教师的价值何在?

我的想法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持续支持

——但是,大多数老师并不认可。

老师们觉得激发动机,就是要改变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外人能改变吗?

如果能够改变,又从何处入手呢?

通过学习,我得到了答案!

首先,“脑动力机制”告诉我们:

人的“情绪、情感、态度”都是可以改变的,而且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情感”也是教学所必需的

原因是,脑的“三位一体模型显示:

(以上配图为王珏老师所加)

  • 大脑的“三档位”各司其职,遵循着“安全为本、新异引路、情感支持”的规律,特别是“情绪判断”快于“理性判断”;

  • 对信息具有筛选功能,新异信息、对高级脑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其它被丢弃;

  • 知识记忆容易被遗忘,而情绪记忆具有强烈、持久的特点,在记忆中具有优势地位。

  • 如果一件事不与一种情感联系在一起,那它就是不存在的。

(以上配图为王珏老师所加)

——以上几点,就是老师必须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情绪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其次,情绪介入认知过程有三种情况:

强烈情绪、消极情绪、积极情绪

只有积极情绪对认知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尽量消除消极情绪

——最典型的是习得性无助!在日常的教学中或者不经意间,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

第三,激发积极情绪的小妙招:

1.为信息赋予情感。如在文字信息中添加人物照片、给图片画上眼和嘴。

(以上配图为王珏老师所加)

2.减少学习本身带来的焦虑。如合理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降低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更换信息呈现方式、声音的变化以及内容的选择,来创造“新异信息”,就会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注意力!

3. 此外还有很多激发情绪的妙招:

  • 创设低焦虑+高期待环境,增加社会认同感,特别是师-生认同。接纳、认可、理解、爱,使学生产生信任感、归属感、安全感。

  • 树立成长导向的教育观。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最终取决于人的“心态”和“观念”。鼓励努力和进步,学习即成长,激发期待。

  • 善用情绪感染,提升教学感染力

  • 体现生存价值。帮助学生创建知识与个体经验、人类欲望、实用价值和声誉评价的关联性,调动学生的兴奋感、期待感。

  • 提升教学艺术,增强“认知-情感的联接”。在认知过程中,幽默和“微妙联接、制造悬念和认知冲突”可以激发情感动力。

————————————————————

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对学习的本质、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行详细解读,欢迎学习!
  • 免费课程:2020年9月下旬开班(要求按时作业),请持续关注本公众号
  • 付费课程49元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https://study.163.com/course/introduction.htm?courseId=1006384085&share=1&shareId=1928341
    扫码进入课程:
————————————————————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 ppt:PPT技巧集
  •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 so:公众号文章全文搜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