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儿童音乐启蒙你要知道的

 xudwz 2020-04-12

来源 https://www.sohu.com/a/302708475_120055952

前两天跟我同在美国留学念音乐教育硕士的室友聊天,有教育机构请她去给教低幼年龄段开课,教奥尔夫课程。她说是0到2岁,我奇怪为什么3岁就不学了,她说3岁以后就直接学视唱练耳了。

这不是典型的拔苗助长吗?

我跟好友讨论了很久,都觉得这个年龄段开始学视唱练耳实在太早了,太残暴了。

这个阶段是需要去感受音乐并且享受音乐,是把“爱音乐”这颗种子种进孩子的心里的最好阶段。

为什么这么着急呢?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多点时间感受音乐的快乐呢?为什么要在最适合通过感性进入音乐的好时机就开始理论和逻辑的训练呢?(事实上,知识性、逻辑性的音乐训练任何年龄开始都没有问题,过早介入反而会损伤孩子的感知力和直觉力)。

视唱练耳在音乐学习中是很重要,但是不需要这么小就开始接触,就算是未来准备专业从事音乐,成为职业演奏家,这个年纪学习视唱练耳也还是太早了。

音乐作为一门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段,最终还是通过感性途径被表达和体会的。

那为什么家长们会在这个时间就给孩子上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家长被焦虑驱动,被过多的“目标导向”影响而忽略了过程,被我们这一代人认为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所迷惑,忘记了快乐学的过程。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对于能够拥有“绝对音高”的迷思,这个可能需要专门拎出来讲,在这里只是先说一个小小的结论,确实在9岁以前是更容易建立“绝对音高”的,但不一定 需要通过“视唱练耳”的办法。

不管是出于哪一种原因,首先我想说,以上这些心态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孩子;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更好的方式表达,以下逐一分析。

01

家长的焦虑

这个焦虑的来源又分为从内在而来和从外在而来。

内在的可是是对自己从小没有学过乐器的遗憾,想要在孩子身上弥补,或者就是觉得学音乐是件很好的事,对孩子好,想“赢在起跑线”,从“娃娃抓起”;而来自外在的可能是因为身边的朋友的孩子在学,自己家的也不能落后。

再次强调,这些情感的产生都很正常,我曾经是琴童,我现在是家长,我非常明白这种心情。但是,我们该怎么表达呢?是在在孩子3岁的时候就开始”视唱练耳“的训练,学习乐理和逻辑?还是陪伴孩子听适合他们年龄段的音乐,看适合他们年龄的演出,唱歌跳舞玩乐呢。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呢?

答案已经在你心里了吧!

02

太多目标导向而忽略过程

说到这一点的时候要提一个例子,我可能会触犯很多机构的利益,也可能得罪很多人(因为身边朋友就有在这么做的)但我还是想表达出来,希望各位可以认真思考一下。

我们就从一个故事说起,我在本科的时候就教过一个古筝学生,这个小姑娘已经考过了三级,妈妈跟我说希望可以通过一个学期的考试再考上五级。可孩子的演奏发现很多细节部分没有做好,此刻并不是要忙着冲级数,而是该好好踏实练习基本功的好时候。把这个建议告诉家长,对方说,还是想去考级,因为觉得拿到证书这样的结果是一种激励学习的好办法。

我们很多的家长对于学习的结果是很看重的,这一点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上是非常明显的。比如学什么要拿个证书,品学兼优的会得到奖状等等。而且这些拿回家会收到家长表扬,奖状贴在墙上也很气派。

这当然不是坏事,我小学时候是个可以把奖状贴满一面墙的学生,这一点让我和家长包括祖辈都很自豪,而这些表扬会让我更加用功。所以用奖状或证书激励是个好办法,但是这也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在学习上会比较以结果为导向,如果没得到奖状就觉得自己不够好,自己不是学这个的料。这个在我身上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后来上了初中,一次考试失利之后,没有得到表扬(口头的或奖状),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而这个“不够好”被深深扎在心里,花了这么多年也不敢说现在就已经完全治愈了。

而另一个我们都知道一个故事——有个人说吃第十个饼的时候饱了,感叹道,“早知道前九个就不吃了啊!” 这些奖状就像是第十个饼,如果没得到,就不学了吗?就不能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了吗?又或者,没有前面的基本功,怎么去拿那个证书呢?为什么不把盯着远方的眼睛收回来,看看现在我们要做什么呢?

答案是不是又显而易见了呢?

03

被”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迷惑,完全忘记了快乐学习的重要性

有个故事,说杨振宁博士被请去讲座,有人问为什么自他之后很难出这么世界知名又获奖的科学家。他建议把墙上那个”学海无涯苦作舟“中的”苦“字换成”乐“字。你看,一个字道破天机!

如果“学海”不是一个“乐”的过程,谁还愿意去海那边的彼岸呢?我反正不想去!

再给你讲两个故事。

有个小朋友学英文的时候,(注意,今天这篇文章中的所有分析和建议,也适用于英文学习)家长觉得老师都没在好好教,因为上课全是玩,唱歌跳舞做手工画画。而实际是老师付出很多心血找主题选适合的绘本和儿歌,并且教授了三、四年都没有重复的。但这位家长觉得很亏,觉得老师在混,没有认真”教“东西,给孩子退了班,自己在家“教”。为什么非要觉得这种轻松有趣的方式就不是学习呢?

另一个故事,有位家长认识到英文童谣对孩子的重要性(磨耳朵),于是每天放音乐,天天唱。有次非逼着孩子唱某一首童谣,就开始强迫要求跟唱,孩子不愿意,就开始批评。这是一个两岁多的小孩,家长也是一片苦心,可是为什么好端端的发心,却要用强迫的手段呢?

归根结底,这是在焦虑的驱动之下,对学习过程的一种不信任。这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惯性思维。想要改变最终的结果,其实需要的就是从出发点开始调整。

如何改变呢?说得悬一点,这个是一种跟当下相处的能力,是一种即兴能力,需要家长随机应变。因为每个过程都是由一连串的一些点组成的,而每个点上都可能因为一个力量的推动而改变方向并最终改变整个结果。

但是,请家长们也不要怕,因为,做到随机应变并不难,只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从孩子本身出发。

把选择权和决定权留给孩子,只是给他创作合适的环境,就像植物的生长,只要你合适的温度、湿度,充足的阳光等等这一切因缘具足,就会发芽生长;否则不管怎么浇水怎么施肥真美揠苗助长都是徒劳,切记切记!

提出了很多问题,不给解决方案就是耍流氓,以下就是最简单可行的儿童音乐启蒙方法,3 Dos and 3 Don'ts,3个要做的和3个不能做的,供你参考。

Dos

1: 多听儿歌多参与音乐活动

中英文儿歌随便搜有很多,怎么选?记住几个原则,好听的,旋律简单的,重复性强的。(此处自我推荐,在网易云音乐搜索“Lucy路西儿“可以找到我创作并演唱的多首英文儿歌)

2 :以孩子的意愿为主导

小朋友想听,多少遍都行,不想听,就不要强迫。不用规定时间,一天一定要听多久,一天一定要唱几首。想想就算我们再喜欢吃的东西,规定时间规定数量吃,谁受得了呢?

3: 让音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太阳出来了,可以唱首歌,下雨了,再来一首,妈妈唱一首,爸爸唱一首,宝宝也唱一首。生活中可以有歌声,简单的也没关系,老歌也可以,不用拘泥,只要快乐。

Don'ts

1 不要把孩子的手放到乐器上

很多家长喜欢把孩子的手放到乐器上,一边比划一边作出弹琴的样子。这一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忽略了孩子为主导,他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用手拍也可以,用脚弹也不是不可以(得有大人监督,如果斯坦威的话还是不要了)。总之就是玩起来,不用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方法,这样才不会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2 不要把音乐教育的责任全部交给教育机构和老师

我看过很多家长,送孩子去音乐培训之后就觉得没事了,反正有老师管着,自己就坐在一边刷手机。其实孩子跟老师见面的机会一般就是一周一次,更多的时候是在家,这个时候家长才是最重要得到陪伴。

现在很流行互联网陪练,我还没考察过,有用过的朋友也可以来说说。我目前听过一些用过英语在线教育的朋友提过的问题。

3 不要因为学习音乐,把生活变得剑拔弩张

人生的终极的目标是为了感受幸福,学习音乐也是为了服务这个目的。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不要让音乐学习成为亲子之间的隔阂。

后面想说的:

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听到3岁孩子要学视唱练耳的痛心,觉得有话想说。只是平常都是写散文,写这种文章实在不是我擅长的风格,几易其稿,一直觉得不合适不够好。

最终触动我的是回忆到从小的古筝老师对我的培养,我到现在都记得他冒雨到家里给我调古筝的场景,他给我带来的是除了古筝演奏技巧还有别的。希望我也可以为孩子们尽点力吧。因此也在此恳请各位,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分享给更多人。深深感谢!

——Lucy

【关于作者】

留美音乐教育硕士;

并把他们分享给你。

原创内容:

原创英文儿歌专辑《We Are Family》含7首作品(网易云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