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有关“死磕”的话题一直在网上时有争议。 为此,我专门查询了“死磕”的解释:“死磕”,本是北京的一句方言,意思是与某人或某事作对到底。最代表性的一句话就是“跟你丫死磕”,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跟你耗上了的态度。 后来,网友开始逐渐使用这个词语。发展到今天,“死磕”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广为使用的热词。 “死磕”不仅存在于生活中,而且也成为当今职场上的一种现象。
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死磕”,主要是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那种在一个单位“死磕”多少年的职场现象。 接下来重点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首先,“死磕”不重要,“会磕”才重要; 其次,3种认知偏差,导致被“磕死”; 最后,做到这2点,才能“磕”出圆满结局。 01 “死磕”不重要,“会磕”才重要从词语属性上看,“死磕”属于中性词。既能反映认定目标后的锲而不舍,也能用于说明人的“一根筋”。 职场上,有关“死磕”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相反,我的那位同学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会不相一致。有的人把工作当作经验的垫脚石,选择不断地跳来跳去从中给自己增值,而有的人则选择在一个单位“死磕”。 即使同样的“死磕”,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就象上面两个案例中分别所描述的那样,有的人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始终坚守,而且越做越好。而相反,有的人则是把“死磕”当成了一种时间的消耗,被动地成长。 所以,“死磕”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会磕”。 如果不会“磕”,那只会是,用自己的时间去见证别人的成长。 02 3种认知偏差,导致被“磕死”同样是“死磕”,为什么有的能磕出好的结果,有的却被“磕死”呢?主要源于认知上的偏差。 1、“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跟着感觉走。
当我们对不太熟悉的事物进行评估时,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对标物。这个过程中,“锚定效应”往往会伴随而生。
其实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便会导致认知惰性和惯性思维。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别人提升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因此,不能轻易地凭着直觉去做决定,跟着感觉走,只会使路越走越窄。 2、“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留恋舒适区。
当禀赋效应体现在工作中,会使人们不愿意改变现状,同时也会吝惜自己的劳动付出,不愿意过多投入精力在工作上,留恋舒适的工作环境。 真正的强者更了解禀赋效应,他们不会高估自己的价值,更不会躺在舒适的环境中,而是不断地通过努力,来获取应有的回报。 3、“赌徒谬论”(Gambler's Fallacy): 缺失内驱力。
就象赌徒们在押轮盘赌博时总认为,假如押红,若黑色连续出现几次,那么下回出现红色的概率就会增加。就算这次不中,那下次肯定中,自己很快就会赢的。这就是一种赌徒的心理。 具有这种认知的人,往往认为只要“死磕”到底,总有一天梦想能够实现。工作缺乏内驱力,而是寄希望于通过熬时间换来成功,但实际上最终只会得到失败的结果。 03 做到这2点,才能“磕”出圆满结局职场有风险,“死磕”须谨慎。 人生宝贵的时间有限,注定“死磕”是机会与风险并存。磕对了,得到的不仅是经验、认知和能力的原始积累,更有转行、转型和升级的弯道超车。没磕对或没磕好,损失的不止是时间和机会,还有那再也回不来的青春和冲劲。
一个人职业发展好坏,与是否“死磕”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如何“死磕”直接关联。 所以,我认为,“死磕”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哪“死磕”,怎么“死磕”,从而才会决定最终磕出什么结果。 一、在哪“死磕”? 不管你在一个公司“死磕”多少年,还是在多少年内换过多少公司,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哪种选择更有利于你的发展,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频繁的跳槽本也无可厚非,但如果选择“死磕”,那就必须磕对地方。“死磕”的地方不对,只会徒劳无益。 接下来,我们主要从3个维度来分析应该在哪“死磕”: 1、行业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职业的发展能不能如预期一样顺利,进入行业的选择十分重要。
选择的行业不同,不仅待遇不同,职业的发展也不一样。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在什么样的行业“死磕”呢?
在有发展前景和潜力的行业“死磕”,可以吸取到更多的知识营养,尽快实现认知的更新迭代。 2、企业 工作是最好的训练场,选择一个好的企业,你会发现有许多成长机会,转岗、升职都会快很多。哪怕是将来公司倒闭了,你的经验仍然存在。 判断是否值得在一家企业“死磕”,有几个参考条件:
规模大的公司一般管理也规范,发展的机会也多,个人成长的空间相对也大。
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公司,往往业务量增加,业务拓展面广,个人得到历练的范围大、机会多,应该成为优选。
我们可以拿公司的发展速度与个人的成长速度做一个比较,如果公司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个人的成长速度,那么个人得到的成长机会也会多。而相反,即使现在的工作得心应手,但也不会有太多的晋升通道,慢慢地就会被固定在现有职位上。 3、岗位
综合行业、企业、岗位3个维度的衡量评判,应该尽量选择那些对自己当下成长有利、将来发展有为的地方“死磕'。 二、怎么“死磕”? '死磕'的过程,是自我学习、积累和提高的过程,也决定了最终会磕出什么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从3个方面努力: 1、摆脱工作中的“付出弱点”,主动享受工作
王小丹在《职场内驱力》书中提出:“主动付出,来自强大的内驱力。实现从‘我要什么’到'我能付出什么’,或者是为了成就感而工作。” 在职场中,主动付出和被动工作千差万别。主动工作的人,往往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用百分百的精力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将工作做的更好,从而也从中享受到工作带来的乐趣。 工作是一种责任,主动工作是一种心态,而那些工作被动、懈怠的人,总是最快被淘汰。
2、深耕自身的优势 要认识到,我们“死磕”的对象不是公司,也不是老板,而是自己的能力。说白了,有的时候“死磕”是在同自己较劲。较劲的目的,就是提升自身的能力优势。 当我们去到更大的平台,遇到更多优秀的人,则会发现以往的“死磕”,确实磕有所值。因为我们磕到的能力优势,能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把工作做到极致,是“死磕”的基本要求。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专注于自己的长项,深耕自身的优势。我们可以向上和横向延伸一下。
3、克服不良职业习惯,坚持持续迭代和自我升级 在《职场内驱力》书中,列举了常见的5种职业坏习惯:
不良的职业习惯,影响的不只是当下的职场,也是未来的职业壁垒。它往往会给我们的职场发展遗留下很多问题和漏洞,就好像成功道路上的定时炸弹,到了一定的时机,就会轰然爆炸,后患无穷。 无数事实证明,所有“死磕”失败的人,往往都是在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不良习惯。因此,要想获得预期的职业发展,必须努力克服这些不良的职业习惯,抱着永不满足的心态,坚持持续迭代和自我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做到极致。
这里的不满足,实际上就是一种潜意识地自主自发、自我升级。坚持每天持续地精进,比一时鸡血式的拼命有用的多。因为当你习惯了这种每天一点点地努力,思维定势则会形成。持续迭代和自我升级,将对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益处。 总之,通过“死磕”的过程,过往持续的努力和积累,就会象一个小雪团,慢慢滚成了大雪球,这个雪球就是“死磕”专业、实践和工作成果的所有联结,最终将成为我们行走职场的砝码。 结语:职场有风险,“死磕”须谨慎。 “死磕”不是重点,重点是在哪“死磕”,怎么“死磕”。“死磕”还要“会磕”,才会最终磕出好的结果。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死磕”既不是同公司或老板较劲,也不是“一棵树”磕死,关键是要通过选择在哪磕、磕什么,磕出个人的成长,最终达到磕的目的。 最后,我用GE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一个不具备自动自发精神驱动自己不断前进的人,永远只会在原地踏步,即使再有前途的工作,也不会做得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