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老中医有新说法,大家评论

 中医发烧友586 2020-04-12

现代中医是古中医的延续,古代医书的权威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药书的权威《神农本草经》;古文的权威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了,上述经典著作都是依照古文《说文解字》意来写的,所以,我认为:凡古书、经典,要从这理解,尤其是弄不懂的时候。

张仲景先圣《伤寒杂病论》[宋本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汤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这么一句话,是不是误导了后世医人?不敢枉论先贤,但个人总觉的不妥

后世有多少人“医家”、“医者”,因此条文摇头晃脑,“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也”,对于这种说法,我有不同的理解,凡事不经过思考是错的,药动动脑子,大家勿喷,容我把话说完:

“证”者,证候也,仲景只说“痞”,从没说过“痞证”这个词,是近代人加上去的“证”,意思是“痞”这个证候群,现代称为“痞证”。

我们来看看仲景年代的“汉语大词典”,许慎《说文解字》注释:“痞”者,痛也。从疒否聲,这应该是权威的解法了,由此可见,“痞”是会痛的,由此我在临床中,把胃胀痛等胃痛症状,称之为“痞痛”。

仲景《伤寒杂病论》又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说的是心下痞满不痛,就是“痞”,为了区别于“痞痛”,我把这种情况看作是“痞满”。

许慎、仲景是两大伟人,都不会错,从上述条文和文字出处来看,心下痞,也是会痛的,分为“痞满”、“痞痛”两个证候,这样是不是更合理、更容易理解?

我再来一段惊人之语,“所有的胃病都是痞证”,大家是不是惊掉了下巴?听我细细道来,伤寒论把所有的疾病通分为六种,除了太阳病是单纯的表证,其余的五种都可以有里证,可能有人不服气说“少阴病,也是单纯表证”,这么说不对的,看看少阴病条文“自利色

青者”、“尿色白”,说的都是少阴病,水水寒,这不都是里寒证嘛?看来少阴里证有,只是少阴里证和太阴里证不好区分。

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少阳病、阳明病,这些有里证的病,是不是都可以有胃病?都会有中焦的“痞满”,或者“痞痛”,这样看,我说的“所有的胃病都是痞证”,是不是没有毛病?

人人皆知,上热下寒“胃痞”的厥阴病,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那么“寒热错杂痞”会不会“痞痛”、“胀满痛”?当然会的。

我们看看,里证“胃痞证”,都会用到哪些代表方,看准,我说的是代表方:

少阳病的“胃痞满”、“胃痞痛”用小柴胡汤;

少阳阳明的用大柴胡汤;

少阴病和太阴病的就不好分了,四逆汤、真武汤、吴茱萸汤类方、苓桂剂,都能治符合病机的“胃痞满”、“胃痞痛”,看到这里,大家以为,我说的话有毛病吗?没毛病!!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说文解字》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