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93)---少阳病概论

 风清阳hr 2023-04-11 发布于河南

少阳病、厥阴病的本质是半表半里的阳证和阴证。理解少阳病、厥阴病,我们需要理解半表半里病位。

六经来自于八纲。八纲的病位是表、里,病性是阴、阳。寒热、虚实隶属于阴阳。通过辨别寒热、虚实达到辨阴阳的目的。用八纲辨证的话,病位离不开表、里范围,病性离不开阴证、阳证。阴阳具体表现为虚实、寒热。因此在八纲辨证看来,世上所有的疾病只有四个证。《医宗金鉴》的《伤寒心法要诀》里面说过: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就是强调八纲辨证。辨证的证,也就是诊断,由病位、病性构成。因此八纲辨证看来,世间疾病只有四个证,分别是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

古人在应用八纲辨证过程中,发现病位并不是只有表和里,于是仲景在表、里之间,加入了半表半里的病位,形成了三个病位。每个病位上各有阴阳,从而构成了六个证,即六经。这就是为何我们强调六经来自于八纲。

先有八纲的两个病位,才能发展为六经的三个病位,病性都是阴和阳,这样从四个证发展成了六个证,也就是现在说的六经。

六个证就是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你可以称之为六个病,如太阳病,你也可以称之为六个经,也是六经辨证名字的来源。实际上,六经的本质是六个证,由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六个证,也是六个诊断。

以太阳病为例,在八纲辨证看来,叫做表阳证,张仲景起了个名字叫太阳病。不要纠结为何叫太阳病,就像不要纠结为何父母给你起了这个名字。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身份证上的大名,在家里长辈眼中,你还有一个小名,不管是同学喊你的大名,还是家里长辈喊你的小名,你知道喊的都是你同一个人。知道张仲景说的太阳病,从八纲看就是表阳证,以此类推,就可以了。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口苦、咽干、目眩是属于热的表现,半表半里的热,但是这个热的程度呢,第一并不重,没有达到阳明里热的程度,白虎汤的大热大汗,也没有达到承气汤证的腹满大便难等症状。阳明病的热表现于胃肠消化系统,少阳病的热,更偏于胸部部位以上的症状,所以辩证来说呢,这是半表半里部位的一个郁热,要注意到这个热是郁,而且并不重,因此我们小柴胡汤,清热力度并不大。

第二小柴胡汤的柴胡呢,有疏泄的作用,后世认为柴胡疏肝清热,也是疏解、疏利气机,利于热邪外达。柴胡并不是清,重点在于疏泄、透热。

这个热为什么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头面部的热呢,因为火性炎上,邪在半表半里,并无出路,火性炎上就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心烦等。我们在后面解释厥阴病为什么说上热下寒,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寒热错杂状态呢,大多数情况下火性炎上、寒性趋下,更容易表现为上热下寒的状态。所以厥阴病更常见表现为上热下寒。

仲景虽然用口苦咽干目眩,来作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当中口苦咽干目眩的患者也并不一定都是少阳病,比如阳明病可不可以有口苦呢?可不可以咽干呢?可不可以有目眩呢?阳明里热的情况下也都是可以出现上述三个症状。后世脏腑辨证下,把口苦归于心火。水饮化热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口苦咽干目眩呢,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水饮上逆可以出现头起则头眩啊,头晕目眩,水饮化热可以出现口渴?类似表现为咽干和口苦呢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提纲条文呢,只是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并不完全能够依据上述三个症状确定这是一个少阳病,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辨证,通过辨病位、辨病性来确定这是半表半里阳证,确定少阳病。

2、少阳病的主症也仅是上述三个症状。比如小柴胡汤的四大症,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都没有包含在提纲条文中。所以提纲条文并不全面。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的中风的症状表现,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闷、烦,治疗方法呢是不可吐下。

一个是给我们补充了少阳病的症状表现,半表半里的郁热,除了口苦、咽干、目眩,还可以导致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闷、烦。

第2个告诉我们少阳病的治疗原则是不可吐下,说明它不是吐下的适应指征,不是里证。病位在半表半里,不在表不可汗,不在里不能吐下,所以吐下引邪热入里、损伤津液,导致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譫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也是告诉我们少阳病的症状表现。太阳病的时候,也有头痛、发热,阳明病的时候,也有头痛、发热,如何鉴别呢?太阳病的脉是浮的,典型的是脉象是脉浮紧,阳明病是脉沉滑数有力,少阳病介于二者之间,脉是弦细的,我们都知道半表半里的脉是弦。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是这里强调的是不可发汗,虽然伤寒、头痛、发热,看似是有表证,但通过脉弦细及其它症状表现,认为邪在半表半里,属于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不是一个表证,所以不能发汗,发汗就会伤津、助热,加重里热,发汗则譫语。入里传变为阳明病,故曰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如何治疗呢?从阳明病论治,如调胃承气汤治疗烦而悸,或白虎汤清热。调胃承气汤的方名,也是调其胃气,促使胃气和。这里的胃不和,主要指的因热而胃不和。

这三条条文,共同展现了少阳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原则,首先强调了不可汗、不可吐下,因为邪在半表半里。治法只能是和法。

半表半里是经方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历代伤寒学家探讨的焦点之一。《伤寒论》中对“半表半里”的相关论述见于第14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而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始自于宋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

首先我们要明白经方本身就是八纲辨证,如《汉书·艺文志》,其曰: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从《汉书·艺文志》的“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可以看出,经方蕴含着表里、寒热等辨证,体现的是八纲辨证。前面从理论上阐释了六经来自于八纲,所以辨别六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辨八纲。把八纲辨清楚了,六经也就出来了。

半表半里为仲景加入,有了半表半里,八纲辨证发展成六经辨证

《伤寒论》成书前,古人以表、里分病位,即认为病不在表,即在里。同样《伤寒论》中蕴含着大量表里辨证的内容,如第56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第106条“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第285条“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上述条文都明确反应了仲景六经辨证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八纲表里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理念中,病位非表即里,故治疗时,古人常常有汗之不愈则下之的误治,因为汗之不解则说明病位并不在表,在表汗之就能解,因此古人认为汗之不解,邪不在表,邪就在里,所以给予里证的治法下法,《伤寒论》一书中就批判了这样“汗之不解则下之”的陋习。说明病位不是只有表里,还有半表半里,具体体现在第148条。

当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认为,仲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之上,在表里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半表半里的病位,由此从表里发展成了表、里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三个病位上分别存在阴阳两种不同属性,存在表阴证、表阳证,里阴证、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也就是所谓的三阴三阳。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认为,仲景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在表里病位的基础上,加入了半半里的病位,使之由八纲辨证发展成了六经辨证体系,故六经来自于八纲。

需要明确半表半里是病位,是客观存在的

半表半里存在争论,有些医家否认半表半里证的存在。从八纲角度来看,表里病位之间的半表半里病位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需要明确半表半里为病位,并非是一半表一半里,也并非是半阴半阳、半寒半热。《伤寒论》中有着大量的合病论述,比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这是属于表里合病的情况,也就是一半表证一半里证的情况,和半表半里不同。同时半表半里的治法为和法,并不同于表证、里证的治法,表里合病的治法是表里双解,半表半里的治法是和法,是不同的,因此半表半里不是表里合病,是介于表证、里证中间状态的病位。

邪从外来,必然是是逐步深入的过程,就像后世卫气营血辨证所提到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是一个由轻到重、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所以在《汉书·艺文志》中说“量疾病之浅深”,大家还记得《扁鹊见桓公》中有“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说法吗。半表半里是邪气由表入里的中间状态下的病位,病位介于表和里之间。“半表半里”一词是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来的,仲景在第148条只是提出“半在里半在外”,并无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但不能否认《伤寒论》已经蕴含了半表半里概念和辨证。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是半表半里证形成的病因。以三阳为例,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太阳病位在表,只需解表发汗即可,如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等。阳明为胃家实,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其中发热、汗出、口渴、脉洪大为里热实证的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证,若热与阳明肠道糟粕相结,则表现为痞满燥实坚的阳明腑实的承气汤证等,阳明病或清解里热或攻下腑实。

介于中间病位的半表半里阳证是少阳病,其提纲为“口苦咽干目眩”,属于人体上半部孔窍的热证,虽然有热,但尚未达到阳明里热的程度,所以治法为和解半表半里,以柴胡黄芩清热。从发热特点而言,表证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并见,里证阳明病为但发热不恶寒,半表半里少阳病为寒热往来,也体现了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的发热特点,反证少阳病是介于太阳病、阳明病的中间阶段。少阳病为半表半里,历代提出诸如“少阳枢机”,甚至还有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合病)治从少阳的观点等,都表明了半表半里病位承上启下的重要性。

半表半里的病机与治法

对《伤寒论》半表半里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我们会发现张仲景在创造性的提出半表半里病位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半表半里的治法为和法,不可汗、不可吐下,只能“和”之。如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指出半表半里的少阳不可发汗不可吐下。和法的概念本质上是一个调和寒热,调和阴阳的治法。具体体现在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方证。

《伤寒论》第97条明确指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病机是一个血弱气尽导致邪气入的过程,即正不胜邪,故在半表半里的治疗需要顾护到血弱气尽的病机,防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因此半表半里的治法必然要包括扶正祛邪的治疗理念。小柴胡汤的和解作用,不仅仅是在于柴胡黄芩的和解清热,更重要的是在于人参、生姜、甘草、大枣的补益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思路,照顾到了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的病机状态。

厥阴病的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中有桂枝、干姜、甘草,乌梅丸中有干姜、当归、人参等。半表半里的和解法,更是源自于它的补益药物的应用,这也就是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所言:小柴胡之力,全在人参也。所以当前也有学者称人参、生姜、甘草、大枣为张仲景的四君子汤。

临床上经常有些人方中只是用了一个柴胡黄芩就说这是一个小柴胡汤的加减,是不合适的。因为小柴胡汤中去掉了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就失去了和解作用,故需要重视半表半里当中生姜甘草大枣这样的平淡的补益药物的临床价值。这就是为何半表半里的阳证,也需要用到参姜草枣的补益。

黄伟毅 田东县中医医院肾病风湿病内分泌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振东学术经验继承人,广西第一批(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

师从全国基层老中医药专家李振东副主任医师;

师从全国名中医庞国明教授;

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副主任医师。

2021年加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马家驹老师线上私塾班学习至今。擅长中西医协同治疗慢性肾脏病、尿毒症及其发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痛风病及并发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本专科疑疑难杂病。崇尚仲景医学,六经八纲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如失眠、咳嗽、胃痛、关节疼痛等,善于经方与时方结合治疗疑难杂病,尽己之所能解决患者之病痛,致力于做一代经方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