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摄影论选译 照片是正确的吗

 热带咖啡 2020-04-13
照片是正确的吗?(上)为何“头像”会被使用?

文:名取洋之助  译:袁璟
本文是“日本-中国影像视觉文化研究计划——日本摄影论”的第六篇,选译自《照片的阅读方法》(写真の読みかた)一书。

在报纸上,只要有“两党首脑会议举行”之类的标题出现,两位首脑会面交谈的照片就会登上报纸。若周日的晚报头条是——湘南海岸出现空前的人潮,就会登载被人群淹没的、一片黑色的湘南海岸的照片。在这种情况中,无论报纸上登载的是两党首脑会议的照片,还是湘南海岸的照片,都并非借由照片向读者传送新的知识。而是要告诉人们,这则新闻报道并无虚假,正如照片所展示的那样。如果不是为了这个目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在珍贵的报纸版面上,刊登人们早已熟悉的政治家的照片,也没必要每次都登出司空见惯的海岸风景了。可以说,照片在这里是为了证明新闻报道的正确性和客观性才被使用的。

首相说了些什么,美国总统发表了什么声明,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特意寻找之前的“头像”进行刊登,并不是为了让版面显得丰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要求新闻报道要有照片作为支持,报社则是对应这样的要求刊登照片而已。事实上,笑脸、生气的脸等各种各样的头像都有,即便如此,只要报社对应报道内容随便选择几张照片刊登,无论是读者还是编辑,都会感到满意。

这种对照片所具有的证明力的盲目信赖,可以从报纸使用的电报照片窥得一二。电波信号不佳时传送的电报照片,根本看不清拍的是什么。吉田首相出席旧金山和平会谈时,当地电报传送了完全相同的照片,经过日本这边报社的修整后,结果,一张报纸的照片上,首相是戴着帽子的,而另一张报纸上首相却没戴帽子,这一下成了热议的话题。可见,电报传送照片的状况是多么糟糕。当然,从南极基地传来的报告,如果只有文字的话,显然是不够的。即便是那些需要费劲辨别的照片,也是有它的使用价值的。但是,像是吉田首相安全抵达旧金山这样的报道中,任何人都能想象他从机舱走出来的样子。然而,长久以来的习惯使得报社并没有经过更深层地考虑,就这样印刷出来,读者们也作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接受了。

照片在报纸中被用来证明客观性,其前提便是照片正确地传达了现实情景。照片是正确的。照片不会撒谎。正是因为报社了解到读者熟知照片的这一特性,才在这基础上对照片加以利用。在照片印刷技术尚未诞生时,只能以照片为原型制作铜版画,当时还要特别注明,这是以照片为基础制作的画面。

连法律都认可的“正确性”


在司令部前的格兰特将军 布兰迪拍摄的有影子的照片(上)
和以此为基础做成的铜版封面(下)

事实上,照片的正确性在拍摄纪念照的时候,便开始发挥作用。就算是一百个人甚至是两百个人一起拍的纪念照,每个人都能从照片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如果印刷出来的话,每个人大概也就只有五十个小黑点的大小,但是这已经足以让人辨识出自己了。从这种程度上来讲,照片是正确的。

一般而言,人们购买相机的初衷大部分是为了记录旅行的点滴,将孩子的成长过程做成相册等等。也就是说,将眼睛所见的事物以最正确并且简单的方式进行记录。我们被拍摄,大致上也是从孩童时期的纪念照片开始的。生日纪念照啊,七五三纪念日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与照片相关联的初始。即便是经过修整而并不那么可信的相亲照片,如今还是依然得到广泛的使用,这也说明了人们对照片的正确性是有信赖感的吧。在机动车驾驶证上,与指纹共同启用的也是照片。警察在查看驾驶证的时候,首先会将照片与本人比对,这也可以说从法律角度承认了照片的正确性。

“正确性”制造了“记录”

照片的正确性给予了摄影重要的特性,即照片的记录性。正因为有着正确性,无论什么样的照片,以何种目的进行拍摄的,作为记录的价值已经诞生。

因各种各样的目的拍摄的照片,无论是风景摄影,还是街头摄影,主观主义的摄影也好,造型摄影也罢;无论是谁拍的,谁费心专研技艺,只要经过一段时间都成为了记录。石黑敬七编著的《照片中的幕末》这本书中,蝶蝶夫人的庭院,男子留发髻的风俗、长崎唐人等等,这些珍贵的照片被集结成册,而这些照片当初只不过是当作纪念照片拍摄的。然而如今,我们并不会关心照片中那个留有发髻的人是谁,而只是将照片当作这种风俗的记录而已。而在拍摄的当时,这是谁的照片这个问题,是更具有意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照片就是“生食品”。跟鱼一样,马上就会变得不新鲜,变成“鱼干”。在杂志期刊的冬季刊中,如果想要登载雪景的照片,不管怎样都只能用去年冬天的照片。为此,尽管已经沉睡了将近一年的照片,在秋季的时候被拿出来的时候,倒也不会觉得不新鲜。去年的雪很多,而今年因为是暖冬,山上的雪很少;去年金属制的滑雪杖才刚刚流行,今年已经变得相当普及等等,像这样非常微小的变化,也是了解的人才知道的细微差异,他们也只会因为这是去年冬天的照片而觉得已经不新鲜了。如果仅仅因为照片是正确的,而没有任何技巧的话,那么就只剩下记录的作用了。不仅如此,如果没有那些细小的差别,一旦看过这些照片,知道这是去年拍摄的,那么就会觉得不新鲜,便会认为这仅仅是一种记录,照片已经是过去的事物了。

这便是照片与绘画、电影等形式不同的一点。在拍摄时,非常的个人化、充满个性,然而一旦时间流逝,就会变成纯粹的记录照片。将我们这个世界的某个时间的某种状态,停留在感光材料上,变成某种记录。

作为“艺术家所用资料”

摄影原本就是为了满足忠实记录的要求诞生的。摄影发明的动机之一便是作为画家作画的草稿,能够让他们正确进行描绘而产生。从小孔射入暗室的光,会在对面的墙壁上将屋外的所有景象倒过来投影成像,这个原理是莱奥纳多?达?芬奇记录下来的,这也是摄影史中总会提到的话题。在19世纪初,摄影术被发明的时候,利用这个原理制作的绘画道具有很多,并被广泛使用。

在没有摄影的年代,人们对于正确记录的绘画的需求之大,是如今这个时代无法比拟的。摄影术的发明者之一——尼埃普斯对于自己发明的这项忠实描摹自然的技术,最初的打算便是“以最忠实地描摹自然为唯一目的”来使用的。同时,对摄影术产生兴趣并将其带入美国的摩尔斯,身兼画家和电信机、摩尔斯密码的发明者,也认可初期的摄影作为忠实记录的价值是相当大的。在欧洲,摄影作为绘画草稿的价值,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认可,现在被我们认定为19世纪后半期优秀摄影家的尤金?阿杰,就曾经在他住所五楼开设工作室,门上挂的招牌上则写着“艺术家用资料”。同样地在日本,进入大正时期后,岡本东洋以“艺术家用资料”发表了花鸟风月的摄影作品,之后在展览中出现了好几幅以这些照片为原型进行创作的绘画,并成为了当时的话题。另外,照片可以记录下更多的姿势,很多艺术家以此为基础进行肖像画和雕塑的创作,这一做法沿用至今。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待早期的摄影,那还是相当不完备的。但是1893年,在法国的科学学士院和艺术学院共同召开的公开会议上,达盖尔摄影术(以发明者达盖尔的名字命名,无法复制的银版摄影)被展示在人们眼前,人们都惊叹道“地面上最细小的凹痕、裂缝,以及建筑物,还有河岸旁那么多东西,就连河边的小石子以及水流变化的各种颜色等等,都清楚地展现了出来,让人简直难以置信”,还有新闻报道称这项发明根本就是亵渎神灵。(纽?霍尔《摄影的历史》)

最初发明的照相机,是一体式的,并且体积庞大必须要配备马车运载。作为即时记录的手段,在欧洲从土耳其到埃及,以及美洲的西部内陆地区,都需要马或者马车运载。当然,当时的照相机不仅仅需要“摄影运输马车”,并且曝光时间长,无法拍摄动态的物体。南北战争的战争场面和战死的士兵、休息的士兵等照片还是留了下来。日本西南战役的时候,为了记录当时的场景,还有摄影师随军出行。


湿板时代的摄影家 一整套道具重达70-120磅左右

便宜、快捷并且神似的肖像画

照片的正确性很快被运用到了肖像摄影中。摄影术发明之前,为了留下肖像,绘画是最为简单的手段,有很多作家以画肖像画为生,但是有些画并不那么相像,而且价格也是一般人无法承受的。其后,绘画被那种利用玻璃投影进行绘画的方式取代,但是黑影肖像毕竟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摄影术发明之后,理所当然地,这一技术被尝试用来制造肖像画。随着镜头和感光材料的不断改良,照相馆已经随处可见。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在最热门的巴黎照相馆,客人们会排几小时的队等待拍摄。接着,随着相纸的发明诞生,可以制作跟名片大小相同的肖像照,并由此取代了当时的名片,当时有的照相馆甚至一天要制作一千到两千张肖像照。


上野彦马/題不詳(田崎道孝像)/ 明治4(1871)年


日本最早的《写真新闻》 因为照片没办法印刷,所以只能一张一张地贴在报纸上/明治12年7月5日发行

日本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引进了摄影术,在兰学学者以及对西洋科学感兴趣的人的群体中,成为热议话题。五十年代,关于摄影的化学研究也开始施行,到了六十年代,专门拍摄肖像照的营业性质的照相馆也出现了。艺妓、演员的照片大量贩售,还有日本的风景照,经过细心上色后,作为伴手礼在国外开始流行。比巴黎晚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日本的肖像照热潮开始掀起。西式的照相馆不断出现,在东京繁昌记中也有所记载,甚至在流行歌中被唱到。七十年代后期,贴着相片的报纸开始发行。(参见第一页的照片)

当然,发明初期的照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进行拍摄的。拍摄照片的人,需要从制作原版开始,直到拍摄后的处理,都必须独自完成,没有可以委托制作的地方。曝光时间长,再加上最后按快门的瞬间是非常微妙的时刻。因此,原则上处于运动中的人是没法拍摄的。在照相馆,为了让客人长时间处于静止的状态,甚至还启用了按住头部的道具。教授拍摄技巧的书籍已经开始贩售,也有对此好奇,自己进行学习的人。但那时依然是摄影的专业人士的全盛世代。

像这样,进行拍摄还是需要相当繁杂的技术,这是摄影渐渐走向秘传化、开始实施徒弟制度的一大原因。此外,也对之后摄影的发展,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例如,尽管拍照本身并非目的,而只是手段,因为技术的繁复,而让人们错误地认为拍照就是目的;还有,在看照片的时候,相较于照片的内容,人们开始习惯于首先注重拍照的技术,这也是因为技术复杂导致的。我们在看信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是信的内容。用照片来类比的话,就好像是我们先看信上的字写得好不好。这样的情况到现在依然如此,这是只要会拍照便有价值的那个时代残留的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