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田如何成为莆田(一)

 旷达致远 2020-04-13

“夫七闽诸郡,莆田最为濒海,地多咸卤。”

——《祥应庙记》

“原处处斥卤,稻苗不长,惟蒲生焉,因以蒲名邑,明艰食也。”

——《兴化府志》

以蒲名邑

关于莆田的最早的记载,常见史料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陈纪》曰:“(天嘉五年564年)十一月,已丑,宝应大败,逃至莆口,谓其子曰:‘早从虞公计,不至今日’。” 

▲兴化平原水陆变迁示意图

(来源:《福建历史地理图册》)

莆田的莆如何来,主流说法有两个。一个认为莆田的莆是蒲草的蒲。宋代志书认为莆田的“莆”是蒲草丛生,所以叫做蒲田,后莆田水灾泛滥,折水为“莆”,变成如今的莆田( 《兴化府志》记载,“宋志释蒲,谓县多水,因去水从莆)。

明清两朝的志书一直持此说。清末陈池养凭借自己多年的水利经验,从莆田的地理情况出发,认为“莆田介福泉之间,西北依山,厥田环山傍溪;东南距海,厥田背山塍海。其中延寿、木兰二溪,与海潮相出入,盐淡不分,沙泥胶成平壤,短长相复将四十里,惟蒲生之,谓之蒲田。后乃去水为莆焉”。

▲莆田市地形图

(来源:Bigmap)

另一个说法认为“莆”和“蒲”通用,蒲为莆的通假字。《兴化府志》记载:“莆与蒲通,《三辅黄图》菖莆百本”。以古籍来考证“莆”和“蒲”的关联性。

不论是蒲草的“蒲”还是“蒲”“莆”通用的蒲,莆田平原早期的开发确实和蒲有关。根据林汀水的研究,早期莆田平原的原始地貌尚处海湾和沼泽地,所以“蒲草丛生”的现象是存在的。

南朝陈永定元年(公元557年),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结伴而行,来到莆田推动儒学。凤凰山麓、南湖之畔、祖墓之侧,构筑“湖山书堂”,开莆来学。此时莆田还未设县,也没有开垦。郑氏兄弟看到海潮直达南山之下,波光山色,互相动荡,所以将自己的书堂取名为“湖山书堂。”

▲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

(来源:莆田文化网)

《兴化府志》记载,仁德里澄渚山,注曰:“杜预曰:‘小洲曰渚。’莆来塍海时,潮至此,故曰‘渚’”。七步村,注曰:“考《礼部韵略》,谓水际渡头曰步,七其数也。莆来塍海时,民居多际水。”。历史学家朱维幹《福建史稿》说:“莆田县的地名,凡是以浦、以浔、以步、以渚、以埭命名的村落,最初都是海潮出没之地。

▲七步村

近代地学专家在莆田的勘探结果也表明,现在兴化平原所处的地底,存在海泥,说明莆田在未开垦前要么是海湾,要么是沼泽。早期的兴化平原几乎三分之二都在海里。

▲兴化平原沉积剖面图

(来源:《福建兴化平原的形成与古地理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福建人烟稀少,是边陲之地。北方汉人为了躲避战乱,陆陆续续迁入福建。“八姓入闽”之说就是此期间发生。移民南迁,在莆田居住的北方汉人也越来越多。

▲中原氏族南迁图

(来源:维基)

《莆田乡土地理》记载,莆古称荒地,居民所属闽七种之人,寥寥无几。自永嘉二年(308)中州衣冠入闽这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时有散处莆地,土田渐辟,异姓之人亦相成居,由是人民广众,厥成斯邑焉。来自中原的汉人早期主要居住在木兰溪和萩芦溪的中游两岸,这些地方地势平缓,利于耕种,靠近水源方便灌溉。

塍海为田

隋朝年间,莆田平原整体开发程度不高,“平原处处斥卤,稻苗不长,惟蒲生焉,因以蒲明邑,明艰食也”。北洋的潮汐能够涌上使华桥(西天尾白社地区),北洋的水道都从杜塘和企溪等村出海。

南洋“三面临海,潮汐往来,泄卤弥天” ,而且“不能耕耨,止生蒲草”,去一趟府城要“以舟代步”秀屿的“大孤屿”和“小孤屿”尚在海上。当时的莆田人去一趟福州都要“循山而行”。

▲隋唐以前的兴化平原

(来源:《福建历史地理图册》)

唐朝初年,随着福建人口的增加,农耕技术的改进以及国策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策略,朝廷开始重视开垦土地和发展农业的生产。

唐高祖李渊在《劝农诏》中责令各地长官组织发展生产,鼓励开垦,新垦的田可以五年不交税。此时福建围垦运动主要集中在福州、莆仙、泉州三个地区,水利设施主要以塘的形式为主(当时的围垦规模比较小,凿塘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官员也参与到组织围垦的活动中来。。

要想把这块沼泽变成良田,就必须围垦造田。围垦的具体方式是围筑海堤和兴修水利。海堤的作用是遮挡海浪,防止海水倒灌。

当海浪已被堤岸遮挡后,剩下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围垦后的盐碱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这就需要兴修水利,引流淡水资源冲刷原本盐碱地中的盐分,种植耐碱的植物,改善土地质量才能扩大农作物的种植。

莆田沿海的海堤修筑首推吴兴在杜塘筑堤挡海,后观察使裴次元在南洋,从东角至遮浪修筑镇海堤。

▲延寿陂与镇海堤

而水利方面,围垦初期通过兴建塘引水灌溉,后建陂导流灌溉更多区域。《兴化府志》解释“初未免凿塘开窟为救济,继而做陂筑坝引水灌田,南北洋始成乐土”。

早期水利灌溉以凿筑水塘为主,其目的是储存淡水资源,用以灌溉农田。初始滩涂围垦即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冲刷盐碱,也需要水利灌溉农作物。

▲唐代的兴化平原

(来源:《福建历史地理图册》)

贞观年间(627-649),莆田人在南北二洋(南北洋以木兰溪为界,南侧为南洋,北侧为北洋)兴建诸泉塘(今筱塘)、沥山寻塘(今东埔)、永丰塘(在筱塘与东埔之间)、横塘(横塘)、国清塘(定庄),氵颉洋塘(今涵江圣寿寺放生池)和红泉(今黄石)等水塘,灌溉区域达一千两百顷。

此后莆田人根据所处地方的不同,陆陆续续开凿了其他的水塘,形成北洋五塘、南洋六塘的水利灌溉局面。

南北洋开凿的塘,大部分建造时期是唐代天宝前,原因是唐代的水利建设记录比较完备,一渠之开、一堰之立、一堤之筑,无不记之,而后唐朝政局动荡,也就无心惠及民生,导致后期水塘建设逐渐减少。

南洋(木兰溪南部)

南洋地区有六个塘,分别是新塘、横塘、陈塘、许塘、唐坑塘、国清塘,灌溉区域是两千余顷。

新塘、横塘,在莆田县安乐里(灵川镇附近)。新塘创立时间不详,灌溉田亩面积也不详。

横塘,在今黄石镇横塘村附近,创立时间是贞观二年,灌溉田地200顷。

▲横塘

陈塘、许塘、唐坑塘,在今黄石镇沙堤村至唐坑村一带,创立时间以及灌溉田地不详。

国清塘,又名姑青塘。贞观五年(631年)创立,灌溉田地500顷。宋代时期,国清塘灌溉面积缩窄,仅有七十余顷。国清塘有一斗门,名为斗门桥,尽为沙堤村双荐桥。

国清塘旧时澄碧千顷,谷城山与壶公山倒映其中,景色交映,游客甚多。

木兰陂建成后,其他五塘废为田,但国清塘未废。元朝时,总管郭朶儿废国清塘为田,今址在定庄村濯缨池。

▲国清塘在今定庄

南洋除了六塘外,还有鹅湖(邹曾徐村)、吴塘(后吴村)、陈塘等等。

裴次元筑镇海堤

唐元和年间(806-820),观察使裴次元在南洋的黄石“筑堰潴水,垦田三百三十二顷,岁收数万斛,灌田百余顷”, 后又在东角遮浪的海边建筑堤岸挡海遏浪。

▲镇海堤

裴次元考察莆田沿海的局势后,在东角至遮浪修筑海堤,称作镇海堤,全长3.4公里。从地图上看,东角到遮浪这片区域面临大海,周边没有岛礁帮助抵挡海浪,容易受到海潮的冲击,所以在这块地方修筑海堤是最好的选择。在修海堤的材料上,裴次元在外堤用石料,以延长使用年限,在内堤使用土加固。

▲镇海堤结构

(来源:《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

诸多志书都提到了明洪武二十年 ,江夏侯周德兴拆毁镇海堤的材料修建卫所。洪武三十年,堤坏,海水直至壶公山下,导致后代堤防屡修屡坏,“终明世为莆害”,危及百姓的生活和农耕。

钱、林建木兰陂

木兰溪是莆田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福建省八大水系之一,源自仙游县西苑乡向西村,干流长105公里,木兰陂以下感潮段长25.5公里,至西北向经度尾、大济、鲤城、城东、赖店、榜头、盖尾、华亭、城郊、渠桥、黄石、涵江等乡,至三江口与延寿溪交汇,注入兴化湾。兴化平原以木兰溪为界,平原南部称作南洋,北部称作北洋。

▲木兰溪水系图

(来源:《中国河湖大典》)

志书记载,木兰溪在“府南七里,木兰山下,源自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六十有六,回流于此.”

▲道光年间木兰溪水系图

(来源:《木兰陂集要》)

南洋建木兰陂之前,大多是盐碱地,不适宜耕种,农耕情况不如北洋。此时的南洋尚处海湾。今阔口一带的白湖,湖面一直延伸到城郊的镇海。宋熙宁年间(1068-1077),在此架桥连通黄石。时人郑叔侨作诗:

千寻水面跨长桥,

隐隐晴虹卧海潮。

结驷直通黄石市,

连艘横断白湖腰。

此时潮汐可直接涌上木兰溪,致使溪水海水交汇,咸淡不分,泛滥成灾。

虽然南洋在唐朝时有六个水塘,但是“储积浅固”,不足抵御旱灾。百姓曾建议可以拦木兰溪之水,做陂分流,可灌田数万亩,于是时有人做陂拦水,但“往往莫辩地脉,使得流膏美利空坠于海”。

唐朝末年,有人问妙应大师黄涅槃,木兰溪什么时候才能筑陂,妙应大师答曰,遇竹而筑。

▲妙应大师

(来源:囊山寺)

木兰陂的修建比北洋的陂要晚一些。宋治平元年(1064),长乐女子钱四娘(又有作钱氏女,钱媪)携巨资来莆(《李长者传》作“捐金九掇大如斗”;《协应夫人庙记》作“捐金五掇”;《兴化府志》作“提金大如斗”;《重修木兰陂》作“钱氏之女用十万缗”),决定在将军岩(今城厢区华亭镇西徐村)前,选取木兰溪靠近上游的水段,沿着鼓角山开凿沟渠,灌溉平原。

▲连环画《钱四娘》

(来源:网络)

钱四娘所选取的陂址由于该区域属于山地,地势较高,而溪流较窄,水流湍急,加之钱陂的陂基不牢,无法抵挡洪涝,所以陂刚修好,就“而溪洪骤至,陂溃”,钱四娘悲愤投陂而亡。主簿黎畛闻讯而来,感叹“钱氏室女,负大志节,不克就而终”,主簿再三悼惜,话未说完即暴卒,后民奉祀于庙。虽然钱四娘的陂被洪水冲垮,但是圳、沟皆在。

▲钱四娘筑陂处

治平末,钱四娘同乡,有人名林从世携十万缗,在木兰溪下口的温泉口修筑陂堤(今杭头村),由于下游出口狭窄,水势湍急。陂坝将成之时,被汹涌的海潮倒灌击溃,林从世此次造陂之举也失败了。

▲林从世筑陂处

宋景定三年(1262),奉祀钱四娘的庙宇赐额“协应”,封钱四娘为“惠烈夫人”,之后又被封为“惠烈协顺圣妃”。

明朝时,协应庙入国家祀典,礼部以钱四娘虽然是建陂第一人,林从世后来也参与建陂的工程中,但他们的功绩并未“惠及人”,“美垂志书”就已经够了,主簿黎畛职责所在,况“死生常事”,所以这些人“不在当祀之列,难以从祀”。

▲协应庙

(来源:《木兰陂集要》)

正统年间,时兴化府知府陈公效致祭李长者庙,因以义起,由知县致祭钱妃庙,并“岁一行之永为定式”。

附钱妃祭文和颂钱女辞:

《协应钱夫人庙记》:

嗟夫人兮懦弱,有百世兮远思。堰滔天兮洪流,捐埒国兮巨资。千丈兮将合,一篑兮忽亏。愤前劳兮虚掷,甘下从兮沉累。由治平兮至今,民奉尝兮不衰。月夕兮花朝,原野兮融怡。仿佛兮若有睹,纷红缴兮绣旗。里人兮告语:钱嫒兮出嬉。春潦兮秋涛,天泽兮渺猕。群棹夫兮歌呼,千神炬兮合离。老农兮叩稽,钱媛兮护陂。昔童稚兮记忆,恐耄荒兮轶遗。呜呼!千载而下,岂无蔡邕兮有感斯碑?”

《木兰陂集要》:

维年月日,兴化府知县某等,谨以清明令节,修祭于义女钱氏惠烈协顺夫人,而告以文曰:

右人首事,钜细必纪。而莆有陂,自钱媛始。

惟媛处女,其心济时。黄金如斗,弃置若遗。

陂成水发,而忽告圯。痛不自制,赴水而死。

远方闻之,此心犹悲。况此莆人,云胡不思。

祀典偶遗,敬以义报。我将我享,神其鉴只,尚飨。

《木兰陂集》:

维年岁次  春三月朔,越十有三日,兴化府知府委托兴化府儒学管训导事,敢昭告于宋勅封惠烈圣妃钱氏之神曰:

维妃吴航毓秀,入莆创陂,年方十六,惠民是思。

捐金筑造,落成址基。狂涛突至,奇绩倾夸。

衷怀愤懑,沉水堪悲。累朝褒勅,祀典不遗。

沧桑兵燹,俎豆差池。今採众论,崇建庙祠。

又从义请,仍复祀规。

兹值春奠,虔以牲牺,明禋祇荐,神其歆之,尚飨。

《木兰陂集》:

维年岁次  春三(秋八)月朔,越十有三日,十四功臣裔孙等,谨致祭于宋勅封惠烈协顺圣妃钱氏之神曰:

鸣呼!妃之入莆也,以筑木兰是期,妃之赴水也,以溃木兰是愤。迨李侯之改筑也,实继妃志,暨十四祖之捐助也,是成妃功!于今河海分流,南北攸济,既遂妃之始图兮,亦知妃之终慰!神与水之浮游兮,鉴薄奠而来格。   尚飨。

▲滑动查看内容

如今的钱四娘是南洋百姓口中的“钱氏圣妃”,奉祀她的庙宇在南洋比比皆是。每年元宵的时候,大伙抬着钱氏圣妃的神像巡游南洋,好不热闹。据传钱四娘投陂后,飘尸沟口,散发香气,数里可闻,乡人感德葬之,立庙供奉,取名香山宫。香山宫今为钱四娘的主要庙宇。

又有民谚“抓也十八,捧也十八”。修陂时,钱四娘给建陂的民工发放工钱,规定每人每天十八文铜钱。一日,有个民工家里母亲生病,他想多拿一点钱给母亲治病。日落放工,到他领取工钱的时候,偷偷捧了一大袋带回家。其母知道后,连忙劝儿子把多拿的钱还回去。民工便听从其母劝教,把钱拿出来清点,发现怎么数都是十八枚。于是“抓也十八、捧也十八”这句话就不胫而走,流传开来。

李宏建木兰陂

熙宁年间(1068-1077),宋朝面临“三冗”(冗员、冗兵、冗费)的财政问题,王安石着手对国家的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在改革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对水利进行改革——《农田利害条约》,以奖赏的方式鼓励民间参与水利工程的修建。

第三次在木兰溪修陂的主人公——李宏正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诏而来”。

▲李长者

(来源:《木兰陂集要》)

李宏,福州侯官人,其家“裔自有唐,世雄与财”。家里弟兄五人,李宏居长,少时自号李长者,长大后“平生倜傥有大志,欲以家财自立,使功绩姓名表见于世”,又“轻财好施,人因以长者号之”。

熙宁八年(1075),32岁的李宏从侯官“应诏而来”前往莆田木兰溪(有志书记载,李宏是受到蔡京的召请,到莆田修陂。此说存疑。《莆田水利志》认为,木兰陂的修筑时间是从熙宁八年至元丰五年,即1073年-1083年。蔡京是熙宁三年中举的进士,元丰七年才权知开封府。中举三年就能面圣议事,不太可能。所以李宏来莆修陂,蔡京参与的原因不大)。

李宏到了莆田后,察看钱四娘和林从世的陂址。李宏认为之所以钱陂、林陂不成,是因为“非地脉、逆水性”。钱、林二人对陂址的选择,没有考虑地势和水流的影响。

李宏吸取前人经验,选择在钱、林二陂遗址之间筑陂,该处地处木兰山下,地广水漫,两山夹峙。木兰溪水从上游流至此处, 因溪面广阔,水势减缓;下游海潮奔涌到此,也能削减力量。李宏遂带领民工,凿石柱32间,犬牙交错,互相钩锁,屹立如山。

▲李宏筑陂处

《莆阳木兰水利记》曾记载具体施工过程:

先筑上下堰,以障溪海二流。然后掘海底,深三丈五尺,长阔各三十五尺,累石其中,以为基址。钩锁结砌,鳞次栉比,渐高渐杀。至石梁乃分为三十二门,每门各竖两巨石为将军柱,厚四尺五寸,长一丈二尺,高出水上。叠板为闸,涝则纵,旱则闭、又筑南北两岸以护陂,先叠石为地牛,插入地中,纵横交错,中实以灰砾,外加巨石为护,高各三丈有奇,广三十丈,长三百余丈。

由于木兰陂在古代属于大型水利工程,修筑陂坝难度较高。李宏先是溪海交汇处修筑上下两个较低的陂坝。上坝挡住溪水,下坝挡住海潮,排空上下坝之间的水,然后再挖一个基址(深三丈五尺、长阔各三十五尺),填充石块固定。以这个基址为标准,凿石做柱,构建三十二门石梁,每门石梁各竖两根巨石为柱(四尺五寸,长一丈二尺)。

▲陂首

(来源:《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

▲木兰陂陂首

(来源:妙)

石柱高出水面的部分建造闸门,雨水多时,开闸疏水;干旱时,闭闸蓄水。木兰陂沿岸两侧修筑陂堤,放置石头,插入地中,纵横交错,填充灰砾,外侧用巨石(高三丈有余,广三十丈,长三百余丈)加固(有文章指出该做法运用了“筏型基础”的施工技术。该方式最早出现皇祐五年,即公元1059年泉州万安桥的施工中,用以解决江水之下桥梁基础难以构建的问题)。

▲木兰陂陂面

(来源:妙)

志书描述李宏修陂时,多提到僧人冯智日的帮助。如

《李长者传》:“时有僧冯智日者,散性混俗,惟宏事之谨,乃引至其地,密禀神算,谋于木兰山前施功,未有定处,方斋祷之夕,地神于今址截溪插竹,似相指使,始悟妙应 ‘逢竹则筑’之言”。

《重修木兰陂记》:“ (冯智日)乃授(李宏)以方略,夜役鬼物,朝成竹樊”。

《重刊兴化府志》:“一日,谓当与子(李宏)遇于木兰山下。及宏来,智日已先在。于是日相与步水涯以求地脉所宜,已乃涉水插竹,教宏以造陂处”。

故事虽神异,但李宏造木兰陂时,应该有得到冯智日的帮助。

▲冯智日像

(来源:小林)

陂坝主体完工后,在陂右侧(南岸)做渠,疏导水流三十余里,渠上建有一桥,名曰“回澜桥”(实际回澜桥为水闸,设南北二门,引木兰溪水入渠),分大沟七条,小沟一百零五条灌溉南洋平原(《莆田水利志》认为,“大沟皆旧海港,小沟则人力所开”)。另外,放置抵海陡门和木石涵泄,计灌溉南洋四万余顷田地。木兰陂建好后,原南洋六塘除国清塘外,其他皆废作田二百余顷。

▲回澜桥

回澜桥据说乃水南十四家修建。水南十四家,世代居住在感德乡,是宋时莆田当地十四户豪门世家,拥有大量田地的地主,分别为:

仕司法参军余子复、从事郎朱伯震、武显郎余彬、承信郎通判余驺、承奉郎林国钧、承信郎顾筠、武翼郎朱公廙、承信郎县尉朱珪、校尉朱桂、推官朱拱、作院使吴诹、将仕郎陈汝翼、推官朱赓、运使朱枚。

李宏来莆筑陂时,曾携金七万缗,后期造陂费用开销极大,七万缗所剩无几,水南十四家得闻此事,集资七十万缗支持李宏继续修筑木兰陂,才保证木兰陂工程的完工。

木兰陂完工后,水南十四家又捐私田以开沟渠,灌溉田地。后木兰陂日常维修的任务就交给水南十四家和李宏后人负责(《重刊兴化府志》记载,李宏无后,其弟让他儿子过继给李宏)。水南十四家共捐田四千九百九十五亩二十八角四十八步。分别为:

司法参军余公子复,舍田一千二百四十亩

从事郎晋文林郎朱公伯震,舍田五百八十五亩

武显郎余公彬,舍田四百九十九亩二角二步

承信郎通判余公驺,舍田三百五十八亩五十一步

承奉郎林公国钧,舍田三百三十六亩三角

承信郎顾公筠,舍田三百一十六亩二角四十八步

武翼郎朱公公廙,舍田三百亩

承信郎县尉朱公珪,舍田二百七十亩三角一十三步

校尉朱公桂,舍田二百五十三亩一角

推官朱公拱,舍田二百四十八亩

作院使吴公诹,舍田二百九亩三角八十一步

将仕郎陈公汝翼,舍田二百六亩四十八步

推官朱公赓,舍田一百亩

运使朱公枚,舍田七十八亩二角

——《十四姓功臣舍田开沟亩数碑》

《莆田县简志》对水南十四家的捐田开沟表示质疑,认为木兰陂自熙宁八年(1075),李宏赴莆造陂,至元丰五年(1082)陂成。查询水南十四家中,

朱赓是隆兴元年(1163)特奏名进士,距陂建成81年;

余子复是绍熙元年(1190)进士,距陂建成108年;

余驺是绍熙四年(1194)特奏名进士,距陂建成111年;

朱珪是绍定五年(1232)进士,距陂建成150年。

水南十四家这些人的生平与木兰陂修筑时间不符。

又志书未列十四家于《义行传》,仅仅是附在《钱妃庙》和《木兰陂》注中,可能是先人修志谨慎,所以不将水南十四家列入传记中。

陂成后,莆田县官为了表示对李宏造陂的感谢,以大小孤屿和白地作为嘉奖,赠与李宏(大孤屿在今黄石镇金山村,小孤屿在邹曾徐村。至于两村如今为平地的原因,近代张琴认为“盖自筑陂后,海地冲积为平原耳”)。

唐末,妙应大师曾遗谶诗:

水绕壶公山,

莆阳朱紫半。

白湖腰欲断,

此时大好看。

木兰陂修筑完工后,沟渠循山环绕壶公山,一语成谶。

元丰六年(1083),李宏逝世,年仅41岁,莆田百姓深感其义,建 “义庙”,累代奉祀。宋哲宗元祐(1314-1320 年)年间,将“义庙”改为“协应庙”,用以祭祀以李宏、钱四娘等水利功臣。南宋景定三年(1262 年),朝廷诏令敕封李宏为“惠济侯”。

附李侯祭文和颂长者辞:

《协应钱夫人庙记》:

负锸兮如云,散金兮如泥。千丈兮屹然,万石兮贯之。天壤兮有弊,巨防兮不隳。有蓄兮有泄,非弩射兮璧祈。昔斥卤兮今沃壤,昔若荼兮今若饴。故老兮告余,大檀兮所为。俨新官兮位置,慰邦人兮瞻思。酾酒兮割牲,伐鼓兮吹篪。大孤之东兮木兰之西,驾华轿兮建灵旗。依草附木兮魍与夔,冕服赫奕兮金碧晕飞。神一命之荣兮三间之祠,生不伐劳兮死不嗟卑。贤哉若人兮知之者谁?恨札恶兮词芜,有愧于邺令之传兮韦丹之碑。

《续刻木兰陂集》:

维年月日,兴化府知府某等钦奉朝命,致祭于惠济侯长者李公曰:

惟公天性好义,笃于济人。念莆诸水,悉输于海。平田万顷,余润弗渐。爰鏧家资,筑陂以溉。昔年槁坏,悉化良田。立我烝民,伊谁之力,军国之费,亦赖于兹。某等式尊上命,式荐明禋。以答休功,以诏无极。尚飨。

《木兰陂集》:

维岁次春三月朔,越十有三日,十四功臣裔孙等,致祭于宋勅封惠济侯长者李公之神曰:

侯与吾祖水利聿兴,木兰既筑,利给莆人。侯非吾祖,厥功曷成?吾祖非侯,厥始曷因?考功论德,并载同程。兹祀吾祖,兼仰侯灵。奠以牲醴,侯其来歆。尚飨!

▲滑动查看内容

从钱四娘治平元年携金大如斗,来莆造陂,陂坏,投水而亡;再到林从世感念钱氏义举,复来造陂,也不成,最终李长者熙宁八年“应诏而来”,相视地形,至元丰五年造陂成功,木兰陂三次造陂前前后后,历时十九年,南洋成为沃壤,百姓无不感叹造陂之功。

▲木兰陂三次造陂地点

木兰陂的水利工程规模大,功能多,建成之后不仅可以抵御海潮,防止涝灾,还能引水灌溉,使得原本地理优势不如北洋的南洋地区因此“变斥卤为膏腴,易沮洳为肥美”,南洋的围垦得此继续展开。

兰水北引

元代延祐元年(1314),莆田夏秋发生旱情。北洋地区由于依靠延寿陂灌溉,但此时的延寿陂水“源浅易涸”,田地枯槁。

总管郭朶儿视民情济苦,前往木兰陂考察,感叹钱、李二人“美则美矣”,但是未惠及其他地方。于是因地制宜,创万金陡门,开挖水渠引木兰溪水灌溉北洋。次年,继任郭朶儿的张仲仪,为民兴利,筹集工料,在木兰陂北岸,又复万金陡门,后开河道,分灌北洋田地。

▲万金陡门

水南十四家对此举表示不满,认为木兰陂是李长者和水南十四家治水工程所设,北洋有延寿陂、太和陂等陂之水,为什么要引木兰陂水到北洋?新设的万金陡门是在抢夺南洋水利,与南洋百姓不利。

郭朶儿回应水南十四家说,北洋溪水水流曲折,不容易引流灌溉,与水南十四家相约定,水流七分归南洋,三分归北洋。

北洋后引木兰溪水直至佘埔,有人建议凿山而过直达九里洋,获利更多,地方百姓怕凿断山脉,就此作罢。

兰水北引连接了南洋和北洋的水系,沿海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南北洋开垦活动继续推进。

未完待续

本文莆田平原的历史变迁以谷歌地图为底图,参考《福建历史地理图册》中的内容,唯恐能力有限,难免出现纰漏,故将《福建地理历史图册》中的《莆田平原水陆变迁》另附如下,供大家参考。

史料:

《重刊兴化府志》

《木兰陂集要》

《木兰陂志》

《莆田市志 》

《莆田水利志》

《莆田县简志》

《莆阳木兰水利记》

《兴化莆田县志》

文献著作:

《沉七洲 浮莆田 ——莆阳历史文化之谜之一》

《从地学观点看莆田平原的围垦》

《从引水和灌区排水看延寿陂》

《福建历史地理图册》

《福建兴化平原的形成和古地理环境》

《古代莆田沿海围垦述略》

《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宋代莆田木兰陂水利工程研究》

《木兰陂与宋清时期区域水利研究》

《莆田平原的仪式联盟》

《莆田平原的宗族与宗教》

《莆田兴化平原地区地域景观研究》

《莆仙文化述论》

《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

《唐宋南北洋的开发与妈祖信仰的传播发展》

《延寿陂保存完整依然灌溉北洋》

《延寿陂的灌区及其分水》

作者 / Author

Putian or Hinghwa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eastern Fujian province, China. It borders Fuzhou City to the north, Quanzhou City to the south, and the Taiwan Strait's Xinghai Bay to the eas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