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印会河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20-04-13

印会河临证心法

印会河教授(生于1923年,江苏靖江县人,曾在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工作)临床经验丰富,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从抓主症、辨虚实入手,随证施治。印氏认为就临床来看,高血压病以肝火偏旺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阴虚型较为常见,治疗的着眼点应放在清泻肝火、健脾化痰、滋补肝肾上。

1、从肝论治,肝火肝阳须分辨

印氏治病重视“抓主症”。凡见肝火偏旺,头痛耳鸣,体格壮实,性格刚躁,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病患者,病期较短,治宜以清肝泻火为主,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味;凡见肝阳偏亢,头晕耳鸣为主者,治宜以平肝潜阳为重,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味。印氏无论肝阳肝火,配以青葙子、夏枯草苦寒泻热,清肝火,认为多可增加降压效果。

例1,患者王某,男,56岁,1988年9月2日初诊。

患者头痛头胀,眩晕耳鸣,心烦胸闷半年,每服复方降压片而好转,停药后血压即上升。诊时测血压26.7/16.0千帕(200/120毫米汞柱),面赤心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此乃肝火上炎,血瘀于上,治法以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加味。药用

龙胆草、生山栀子、黄芩、车前子(包)、木通、苦丁茶、柴胡各10克,夏枯草、青葙子各15克,大黄6克,泽泻30克,白术12克,珍珠母60克。取7剂,水煎服。

二诊(9月10日):血压18.7/12.0千帕(140/90毫米汞柱),惟头痛不减,食欲缺乏,上方加白蒺藜、川芎各15克,钩藤30克,减龙胆草为2克,大黄为1克。再进10剂,诸症消失,3个月后随访,血压正常。

2、温脾化痰,通阳去湿以利水

印氏认为,痰湿中阻,水饮内停,多由脾阳不远,水湿不化所致。水停中焦,阳气不能蒸散而血压升高;痰饮上逆,清窍被扰而眩晕频作;水气凌心而心悸胸闷。必须抓住主症采用温阳利水法,才能降低血压。如大便偏干,可配用青皮、草决明子以润肺降压;如痰热甚者,加竹茹、南星逐痰降压。

例2,患者李某,女,52岁,1991年5月18日初诊。

患者头目沉胀,眩晕气短,心悸耳鸣,血压25.3/14.7千帕(190/110毫米汞柱),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濡滑。此为痰湿中阻,水饮内停,治法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

茯苓、泽泻、钩藤各30克,桂枝、白术、甘草、车前子(包)、半夏、天麻、橘红各10克,夏枯草15克,制附子6克。取10剂,水煎服。

二诊(6月2日):血压20.0/12.0千帕(150/90毫米汞柱),舌根苔黄腻,大便偏干,去附子,加竹茹12克,制南星6克,炒草决明子30克。再取10剂以巩固疗效。

3、重在补肾,清上补下需分期

肝肾阴虚,内热由生,或值绝经期,内分泌失调,而使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血压升高。此型多以舒张压升高为明显,治法以清上补下。如手足麻木甚者,加木瓜、青黛活络解痉。

例3,患者张某,女,48岁,1988年9月2日初诊。

患者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血压24.0/13.3千帕(180/100毫米汞柱),多梦盗汗,心悸乏力,口干不欲饮,腰酸腿困,月经周期紊乱,2个月一次或经期延长而量多,心烦易怒,舌红少苔,脉细数。曾服降压片,血压下降,但症状不减,一旦停药,血压又回升。此属肾阴不足,虚火上升,治法以滋肾清肝,杞菊地黄汤合二仙汤加味。药用

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川断各15克,淮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生杜仲各10克,淫羊藿、仙茅、夏枯草、怀牛膝各12克,泽泻30克。取10剂,水煎服。

二诊(9月12日):自述服药后诸症得减,腰困肢麻已除,测血压下降至20.0/12.0千帕(150/90亳米汞柱),心悸失眠依然,守上方加减再服10剂而愈。半年后随访,血压一直稳定在16.0/10.7千帕(120/80毫米汞柱),诸症消失。

图书信息

图书名称:名老中医话高血压

图书作者:沈元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