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种眩晕症治

 nylh 2012-04-10

五种眩晕症治

  概述:眩晕一证,在《内经》称为眩冒,以后历代又有风眩、风晕、痰眩、气眩之说,延用至今均称为眩晕。眩者为眼花而发黑,视物昏花,耳鸣呕恶。二者多并发故合称眩晕。本病可因外感所致,或内伤而得。《素问·天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甚则耳鸣眩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说明古人早已观察到眩晕与内伤外感有密切关系。
  张仲景在其名著《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中对眩晕的辨证论治,提出了较为具体的方药,这对后世起着指导性作用。历代先贤孙思邈、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张景岳等对眩晕得认识各有发展和侧重。如“无风不作眩”,“无火不成晕”,“无痰不能眩”,“无虚不作晕”等等。合而观止,颇多详尽。元、明、清以来一些医家进一步掌握了眩晕与头痛,肝风,中风等疾病的内在联系,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近些年来中医界对眩晕的辨证论治,日益完善,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为治疗眩晕提供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
  眩晕一证为常见之临床病症,现代医学中有多种病可以出现眩晕,耳源性眩晕有美尼尔氏病,迷路炎,链霉素,卡那霉素中毒,晕船、晕车等等;脑性眩晕有脑动化脉硬化,高血压脑病,锥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颅内肿瘤、小脑病变、颅内感染性疾病大呢感;还有高血压、低血压、失血、脑外伤、眼病、心动过速,神经官能证,外感疾病等等。治疗中如用中药必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有好效果。
  眩晕之治疗,先贤们颇多详尽全面,并各有侧重,如《医学六要》提出了按痰火、风痰、阴虚、风热、死血等11种辨治法。还有一些医家见仁见智更有发挥者。但总起来多以风、火、痰、虚、瘀辨治。这样便于临床掌握,如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应以清、镇、熄、降为主;痰浊阻滞者以涤荡为主;虚者分别以以滋肾养肝,补益气血,健脾和胃而治;瘀滞者以逐瘀活血为主;外感者当表散、和解、疏理。此外还需要因治疗,如把原发病治好,眩晕也随之而愈。故应标本兼治,各得其法,否则只治晕而晕发难愈。本篇主要介绍笔者在临床上治验的五种眩晕供参考。
  一:肝阳上亢(包括高血压眩晕)
  证候:本症型多因肝肾阴亏,水不涵木,或长期郁怒,久而化火,或风火相煽,致阴亏于下,阳亢于上,从而头晕目眩,脑胀耳鸣,甚则头痛不已,每因劳累,郁怒增重。常有急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尿赤便秘,腰膝酸软。舌红少津,无苔或有黄燥苔,脉弦数有力。肝阳上亢者大部分有高血压,但无高血压者亦可有上述症状。
  治则:育阴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
 生白芍20克  珍珠母20克  天麻12克  夏枯草20克 
 勾  藤15克  罗步麻12克  菊花12克  草决明10克
 地  龙10克  白蒺藜12克  丹皮10克  益母草10克
 川牛膝20克
  方解:此方为育阴潜阳,平肝熄风之剂。方中白芍补肝阴不足,抑肝阳上亢,养肝柔肝,平肝止晕。对眩晕,易怒,头胀,头痛,均有较好效果。珍珠母长于平肝阳解郁火,对肝阳上亢,兼有心神不安,失眠多梦者甚效。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解郁结,散瘀结。天麻甘平柔弱,平肝潜阳,熄风解痉,通经活络,为治一切内风之圣药。罗天益说“眼黑头晕,风眩内坐,非天麻不能治”。如配泄火定风,平肝解之勾藤,对肝阳上亢兼有高血压之头晕,累治累效。罗布麻苦寒,平肝宁神,降血压止眩晕,平心悸,治失眠,与天麻勾藤合用常可取得满意疗效。菊花平肝阳降肝火,清热明目,对肝阳上亢,肝风上拢,肝肾阴虚,血不养肝等收效显著,是治肝经病变的重要佳品。草决明平肝潜阳,清火明目,疏风清脑,润肠通便,且能降血脂,降血压,对高血压、高血脂拌有眩晕者甚好。地龙清热平肝,活血通络,对肝阳上亢兼高血压眩晕者亦效,且地龙能防治脑血栓形成及脑血管痉挛。白蒺藜祛风清热,清肝明目,平肝潜阳,行气活血,并有抗动脉化和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配勾藤等更好。益母草活血化瘀,疏通血脉,粉丹皮活血化瘀,清肝泻火,川牛膝引火下行,引血下行,肝阳上亢之眩晕起釜底抽薪之效,现代研究上述三药均有降血压之效。
  加减:
 1、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通腑泻热。
 2、多梦,心悸不安者加夜交藤30克,炒枣仁15克,生龙骨20克,远志12克。
 3、口苦咽干,目赤面红者加黄芩8克,栀子8克,龙肝草8克。
 4、肾阴虚者加干地黄12克,女贞子12克,枸杞10克。
    5、尿赤涩痛者加车前子10克,泽泻10克,清肝命目通利小便。
  针灸:风池  行间  三阴交  太溪  太冲  百会
  操作:风池、行间、太溪为一组。太冲、百会、三阴交为一组。每日针一组交替应用,共10次。行间、太冲出针时摇大针孔,迅速出针,不按针孔(泻法)。太溪、三阴交出针时缓慢出针,急按针孔,揉按片刻(补法)风池,百会,平肝平泻。
  方义:本方滋水涵木,誉阴潜阳,泻热平肝,清眩治晕。方中风池为足少阳胆经之头部穴位。行间为足厥阴肝经之足部穴位,肝胆相照,平肝胆火,二穴又为治眩晕之要穴。三阴交乃足三阴交会之穴,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太溪为足少阴肾紧穴,滋水涵木,养肝治眩。百会乃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穴,能平肝熄风,宁神醒脑,前头晕针尖向前刺,后头晕针炙向后刺。太冲为肝经俞穴,活血通络,疏理肝气,又是治疗高血压之要穴,与风池、三阴交配伍治眩晕效著。
  偏方:黄瓜藤10克,绿茶4克(龙井或碧螺春最好),白菊花10克,枣花密少许。开水浸泡当茶饮用,一日一剂,共10天。
  病案举例:
  薛xx,男,66岁,离休干部,患高血压10余年,平日血压150—170/100—110毫米汞柱,常有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失眠多梦,尿黄便秘等,服清眩丸,复方降压片等尚能缓解。就诊前4天正值处夏,步行10华里回家,途中突感头晕头痛,站不稳,并感肢麻心悸,经人护理返家,延医治疗不效,邀家中诊治。形体丰艘,面红耳赤,舌红少津无苔,脉弦数,大便三日未解,尿赤发烧,血压170/110毫米汞柱,即按肝阳上亢,风火上冲施治,
  方拟:
天麻12克   勾藤15克    夏枯草15克 黄芩12克
栀子10克   菊花10克    白蒺藜10克 川牛膝15克
地龙12克   泽泻10克    羚羊角3克 (磨汁服)
代赭石15克 炒白芍10克  3剂
  二诊:头晕减轻,肢麻心悸好转,大便二次,尿色变淡仍烧,肤热口干尚在,血压160/104毫米汞柱,仍脉弦数,舌红少津。风火上冲大减,阴虚阳亢尚在。
  拟方:
 天 麻10克  勾 藤15克  夏枯草15克  地 龙10克
 黄 芩12克  丹 皮10克  白蒺藜10克  元 参10克
 炒白芍15克 炒山药15克 干地黄15克  女贞子12克
 何首乌12克  代赭石15克  5剂。
  三诊:病人自行来诊,眩晕基本消失,二便正常,脉仍弦,舌红无苔,但较前润泽,血压150/100毫米汞柱,前方去元参、黄芩,再服8剂,隔日一剂。
  四诊:诸证俱悉,舌润泽,脉仍弦,血压146/90毫米汞柱,建议继续降压药。
  按:该病人素患高血压,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致肝阳上亢而眩晕,本次发作:一则因平日肝肾阴虚,阳浮于上之弊;二则因初夏炎热,阳亢生风,风火上冲,突然加重。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法,先用清水,兼平肝阳之剂,标证去大半,后又用标本兼治之法,滋水涵木,潜降肝阳,诸证俱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