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中的五个辽宁朝阳人

 昵称33542116 2020-04-13

安史之乱,是改变大唐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起爆点与终结地均在辽宁朝阳。在这场为时八年的大动乱中,既有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又有护主的高力士,平叛的李光弼、侯希逸,正角、反角皆为朝阳人,历史竟是如此的奇妙!

安禄山、史思明乃“柳城杂胡”

据《旧唐书》记载,大唐叛将安禄山、史思明为“营州柳城(今朝阳)杂种胡人也”,安禄山的出生地大体在今朝阳胜利乡窝拉圈村一带。而大唐平叛名将侯希逸、李光弼也是营州柳城人,居然是安禄山、史思明的老乡,据朝阳专家考证,李光弼的出生地今朝阳县大平房镇黄花滩村。

朝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振军说,朝阳地区出产一种梨,名叫“安梨”,也叫酸梨或酸梨锅子。这种梨据说是当年安禄山作为贡品进献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据说当年杨贵妃吃这种梨,甜中带酸,口感极好,问安禄山这梨叫什么名字?安禄山反应极快,谎称这梨代表自己的一片忠心,称‘安梨’!”张振军说,这就是“安梨”之谓的起源。

而今说到安史之乱,多指责杨贵妃媚君误国,殊不知,杨贵妃是安禄山的干娘,安禄山是杨贵妃的死党,真正逼反安禄山、点燃“安史之乱”导火索的不是杨贵妃,而是杨贵妃的三姐虢国夫人杨玉瑶。

当时,虢国夫人与自己的姘夫、宰相杨国忠结成“政治联盟”,极力排挤安禄山,本来唐玄宗有意提拔安禄山入朝为相,却被杨国忠搅黄,打击安禄山,就是针对杨贵妃。杨贵妃私下将消息传出,密告手握边廷重兵的安禄山,安禄山本与杨国忠势同水火,闻此密信无异火上浇油,遂以“清君侧”为由,引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的“安史之乱”!在虢国夫人与杨贵妃的掰腕较力中,“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唐风光自此戛然而止,凄凉谢幕。

大唐高力士原是朝阳人

唐玄宗时期大名鼎鼎的高力士,认祖归宗竟是“朝阳人”!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其先祖是定都龙城(今朝阳市)的北燕天王冯弘,在唐代潘炎奉撰,张少悌书的《高力士墓志铭》中就有“冯之先北燕人也”的明确注释。

朝阳学者周亚利指出,国祚仅29年的北燕国地狭民寡,在公元436年被强大的北魏所灭,但冯氏故事却未因国破家亡而止,反而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传奇史篇。投奔南方刘宋王朝的一支北燕王族在岭南安家落户,此后名人辈出,其中一个叫冯元一的王族后裔跻身大唐王朝的权力中心,权倾朝野,此人便是被后世大肆抨击的大唐骠骑大将军、渤海郡王高力士。实际上,高力士是忠臣不是奸臣,安史之乱的爆发跟他扯不上关系。

据广东高州学者张均绍介绍,高力士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唐玄宗对高力士信任始终,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力士当上,我寝乃安。”高力士在辅佐玄宗处理政事时,无论巨细,都亲力亲为,妥帖恰当,史载,“(高力士)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故近无闲言,远无横议,乃忠臣也。”

即便在唐玄宗失去权力破落之时,高力士依然追随左右,不离不弃。若非高力士保护,唐玄宗早成了宦官李辅国的刀下之鬼。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高力士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道。高力士行至巫州,见其地荠菜多而人不食,感伤不已,为表心迹,歌咏道:“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宝应元年(762年)三月,高力士遇大赦回归。至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谈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经驾崩,高力士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唐玄宗泰陵前的唯一陪葬墓即高力士墓,足见唐玄宗与高力士间的君臣恩义非比寻常。

据史料记载,高力士曾多次提醒唐玄宗警惕边将权力过重,或将威胁朝廷安危,但已被盛世光环迷乱视听的唐玄宗耽于声色之娱,竟把高力士的金石之言当做耳旁风,终酿覆巢之祸。

侯希逸端了安史叛军老巢

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反唐叛乱时,当时身任平卢裨将的侯希逸不愿从叛,与安东都护王玄志袭杀叛军将领平卢节度使徐归道,并派使节向朝廷报告。乾元元年,王玄志病死,军人共推侯希逸为首领,朝廷随即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史思明闻讯大惊,这等于端了安史老巢,断了叛军后路,遂起大军来攻!

侯希逸之举,令唐军正面战场的压力瞬间缓解,为连战连败的唐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历史意义非同小可。遗憾的是,追溯这段历史,世人只知“张巡守睢阳”,为大唐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却很少有人了解“侯希逸守营州”所起到的重要牵制作用。侯希逸与张巡这一北一南的大唐两名将,在国家危难时期的坚持与担当,为大唐王朝的转危为安,立下不朽功勋!

当时,安史叛军屡次来攻,将营州包围得水泄不通,侯希逸亲临一线,勉励将士,屡败叛军大将向润客、李怀仙等人。后来,围城日久,外无援兵,补给断绝,侯希逸坚持不住,被迫率军民两万余人放弃营州,且行且战,撤至山东青州。此时,叛军大将田神功、能元皓正率兵东侵兖州,侯希逸趁其不备攻下青州,为大唐在齐鲁大地保住了一块重要地盘,并成为日后反击的根据地。

为表彰其功,唐肃宗任命侯希逸为平卢淄青节度使,从此,淄青节度皆带平卢之名。

侯希逸初领军职,甚有声望,理兵务农,远近称颂。宝应元年,随同诸节度使一同讨伐史朝义,平定安史之乱,论功行赏,被加封检校工部尚书,绘图于凌烟阁,后守丧而去职。唐代宗大历十一年九月,服阕(què,指守丧期满除服),拜为检校尚书右仆射、上柱国,封淮阳郡王。

李光弼打击叛军得心应手

历史上的安禄山并未与李光弼交过手,李光弼虽未斗过老乡安禄山,但打自己的另一位朝阳老乡史思明却得心应手。他统率不到一万兵马,便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他指挥的“太原之战”与“河阳之战”,是唐军搏杀安史叛军的经典之作;大唐九路节度使60万大军围攻安庆绪、史思明,被反击得落花流水,连郭子仪都落荒而逃,李光弼却能率军全身而退。

《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其战功超过郭子仪,史书将他比之于孙武、吴起、白起与韩信。因平定安史之乱功勋卓著,李光弼被唐代宗封为临淮郡王。

李光弼虽平定了安史之乱,却晚境凄惨。他功高盖主,遭宦官鱼朝恩、程元振嫉恨,疆场上威风八面、所向无敌的李大将军,竟被朝堂小人诬告陷害,以致众叛亲离、郁郁而终。

寻找安禄山、李光弼的朝阳老家

对安禄山的籍贯,史书中只粗略记载其为“营州柳城人”,这营州柳城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仅以今天的朝阳地区论,就包括建平、喀左、北票、凌源等数县市。

想在胜利乡菜园子村一带搜寻有关安禄山行踪的遗迹,几无可能。当地老乡说:“一条河、一圈山,一望无际的苞米地,去了也白去!”比如“窝拉圈”这个古怪的名字,究竟是源自安禄山时代的“胡语”,还是近代所起的“汉名”?辽西一带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游牧之地,鲜卑、突厥、契丹、奚族……如今不少辽西地名根本无法用汉语解释,多是古代胡语转译。如朝阳建平县的“叶柏寿”,绝非“松柏常青”之意,本意是蒙古语的“大房子”。

朝阳县文管所的邱金辉老师说,朝阳地区叫“窝拉圈”的地方多了。这乡间俗名其实没啥深意,就是指所在村落,临着一条河,然后拐个弯,就可称作“窝拉圈”。

传说中的安禄山老家“窝拉圈”,是个依山傍河的小村。山称笔架山,河是大凌河。笔架山的名字起得文雅秀气,实则山体雄峻、气势逼人。若在雨雾迷茫、或萧瑟暮色间遥望此山,隐约间似透出一丝凛凛杀气!史载,安禄山的母亲阿史德是个突厥女巫,长期不孕,情急之下面对所住之地一神山祷告,遂于公元703年正月初一感应生子,这个孩子就是安禄山。

这座山据说是突厥人心中的“战神之山”,名曰扎荦(luò)山,阿史德给儿子起的名字就叫“扎荦山”。后来,阿史德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扎荦山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思顺、文贞一起逃离突厥,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

有种传闻称,拜“战神之山”所生之子多半不是安邦定国的社稷之臣,往往是兴风作浪的乱臣贼子。那么,窝拉圈所临的这座暗含杀气的大山,是否为当年阿史德祷告求子的扎荦山呢?

关于安禄山的朝阳老家,还存在另外一种说法:认为安禄山出生地不在“窝拉圈”,而在临近的沟门子村民组。沟门子的地形特别,周围有五座小山包拱卫,叫“五蝠捧寿”。前后有东西流向的两条小河,称“二龙夺珠”。

对上述说法,辽宁学者不太认可。辽宁三燕专家田立坤先生说,安禄山、史思明都是“昭武九姓”中的胡人后裔。据《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迁中亚河中地区,支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

周亚利表示,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母亲是突厥人。安禄山是粟特人和突厥人所生的混血儿,唐代官方说法称之为“杂胡”。安禄山生于中亚,后随亲人迁徙至营州,即今天的朝阳一带。因此,只能说他在朝阳地区生活过,却不可人为指定他的具体出生地。

从考古角度讲,近些年,在传说中的安禄山老家菜园子村一带,倒是挖出了不少唐玄宗时期的“开元通宝”。有人据此怀疑这些唐代铜钱与安禄山有关,其实不然。在唐代,营州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是东北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大都市与经贸中心。在朝阳博物馆内,陈列着不少陶俑多为胡人像,馆内还珍藏着两枚波斯银币。因此,以在古营州境内的菜园子村发现过唐代的“开元通宝”,便作为安禄山出生地的佐证,似不足为凭。

唯一尚能算作“遗迹”的,是距胜利乡不远的一座塔。此塔立于今朝阳县大平房镇八棱观村的北山之巅,周围四野平阔,河水漫漫,于此纵目远眺,心境甚佳。但这座塔却不是唐代的,而是辽代的。

与胜利乡毗邻的大平房镇有个黄花滩村,黄花滩村的小山坡上也有座塔,名为黄花滩塔,与高踞山巅的八棱观塔遥遥相对。

黄昏时分,若天色阴霾乌云沉降,耸立山巅的八棱观塔上空,气流翻腾,青黑色的天幕里旋出一块椭圆的白,天宇深处似隐隐传出兵刃破空之声,令人闻之心悸!但这奇景传至黄花滩塔时,便景消声息,踪影皆无。黄花滩村老人讲,窝拉圈出枭雄,黄花滩出英雄!枭雄指的是安禄山,英雄指的是李光弼,大名鼎鼎的大唐中兴之臣。

与寻找安禄山老家的难度相仿,想从黄花滩村找寻李光弼故居的蛛丝马迹,实在是千难万难,这残留至今的黄花滩塔算是唯一的遗迹了。很可惜,这座塔也是一座辽塔。

不过,借此辽塔缅怀大唐李光弼的功勋业绩,倒也说得过去。创建大辽国的是契丹族,而李光弼正是一位生于朝阳的土生土长的契丹人。

黄花滩塔位于黄花滩村北山顶上,说是北山,不过是一座栽满杏树的低矮土坡。北山不高,但它依为背景的老虎山却高大巍峨。老虎山下有条老虎山河,现在叫西小河子,此河过去是漫漫大水,现在瘦成一支细流,这西小河子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的“直鲁水”。直鲁水的南北两岸,爆发过不少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争。战乱之地必出名将,李光弼是其中一个。

李光弼老家大平房镇的百姓,富有反抗精神。抗战时期,大平房镇某村百姓击毙了一个日本将官和几个日本兵。日本人恼羞成怒,派重兵包围此村,将村中百姓全部杀害,还为阵亡将官立了块碑。但日军的血腥屠杀没有挫灭当地百姓的反抗斗志,抗日烈火反而愈燃愈烈了!

朝阳恩怨老乡 千载风云往事

安禄山与李光弼是一对“朝阳老乡”,由史书记载可知,安禄山长李光弼五岁。照理,两人所居地相距甚近,安禄山又是极好结交之人,两人少年时代应该见过面,但这只是后人的猜想而已。

不过,安禄山、李光弼虽是同乡,彼此却没有好印象,甚至一想起对方就恨得牙根痒痒,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开元二十年(732),张守珪任范阳节度使,29岁的安禄山因盗羊,遭追捕者围打,将被斩首,临死前他大声呼喊道:“大夫不欲灭奚、契丹两蕃耶?而杀壮士!”守珪见其言貌不凡,乃释放他,令其与同乡人史思明同为捉生将。安禄山以“灭契丹”乞活,李光弼就是契丹人,搞不清契丹人怎么得罪他了?

安禄山攀上唐朝封疆大吏的高位后,经常没来由地带兵出击契丹,斩杀无辜契丹百姓冒功领赏。唐玄宗为安抚契丹,将公主嫁给契丹部落首领,但安禄山对契丹依旧杀戮不停,契丹人盛怒之下,杀了下嫁的大唐公主以泄愤!

朝阳资深考古学家孙国平表示,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后时刻,史思明之子史朝义见走投无路,缢死于今朝阳凤凰山中的闾山祠下,也就是说,安史之乱起于朝阳,也终于朝阳。

朝阳枭雄安禄山、史思明,须由朝阳英雄李光弼、侯希逸平灭,千载之后,重忆朝阳的恩怨老乡,再续那段惊天动地的风云历史,令后人不禁情动于中,感慨万千!

辽沈晚报主任记者 张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