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说纷纭!状元秦鸣雷

 孔雀燕南飞书斋 2020-04-13

01




    临海历史上三个状元中,最为人熟知的当是明代状元秦鸣雷,不仅因为西门街留有的状元第,更因为其极富传奇的经历。

  秦鸣雷(1518-1593),字子豫,号华峰。相传,他得状元的故事是这样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的会试季时值大旱,皇帝正为屡次求雨不得而烦恼。廷试结束后,金殿传胪官唱名,第一名:“吴情。”嘉靖乍听成“无情”,顿时颇为不悦:“无情岂宜居第一?”可怜的吴情,因为父母没把名字取好,眼看到手的状元转瞬飞走了。当听到第三名“秦鸣雷”时,皇帝即刻回嗔作喜,认为这是天示祥瑞,大雨前兆,因此便“顺应天命”,定下状元。为此,胆大好事者便编了“无情举子无情帝,鸣雷恰巧拣便宜”的顺口溜,嘲讽皇帝的迷信,揶揄状元的侥幸。

  但有些笔记和史料的记载则稍有不同,并没有这般戏剧性,而是充满神异。一种说法是嘉靖帝在殿试前夜,梦到东南方传来雷鸣之声,于是让考官们在名单上查找带“雷”的考生,找来找去只有“秦鸣雷”一人,而且来自京城东南方,正好应验梦境,遂据此以定魁元。

  另一种说法是殿试当日,迷信崇道的嘉靖帝在难分伯仲的举子间选择状元,正举棋不定时,但见高悬大殿前的旗幡暗示“雷”字,于是擢拔秦鸣雷为状元。为此,又有高明的段子手创作了一联巧对:“鸣雷雷鸣成魁甲,嘉靖靖嘉定状元。”好像这故事情节特意为这副精巧对联而设定似的。

  古人不仅盛产段子手,还有高明的对子手,他们特别喜欢用对联揶揄名人,秦鸣雷的同年吴情也有同样的遭遇。嘉靖四十年(1561),南京举行乡试,吴情和胡杰为主考官。这年无锡籍中举的竟有13人,引发社会舆情,对子手又出手了,先是说“胡杰本非杰,吴情却有情”,又说“说道无情也有情,江南连中十三名”,极尽嘲讽之能。

  笔者发现,假如秦状元的产生真的如上所述,那将引出一个更为神奇的话题。因为秦家“鸣”字辈的得名排序,来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鸣雷上有两个亲哥哥名鸣春、鸣夏,下有两位堂弟名鸣秋、鸣冬,独其一人不按套路出牌,而是“雷”惊天地,因名字而非同凡响。想来,其父母取名时定没有先知神启的能力,假如有的话,好事者更应该为这样的“取名大师”高歌赞颂一曲。因此,读者也许会质疑,上述煞有介事的对联,极有可能是那些寒窗苦读却屡试不中的文人,用眼红心绿的传统手法所酿造的“酸葡萄酒”吧!所以,因名“雷”取状元的桥段,极有可能是巧合下的民间演绎和文学创作。



02



 中国人向来深谙传统传播学的秘诀,能人必然要配上传奇,才足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才能愈传愈奇,秦状元也不例外。如《状元录》一书就编写了一则“飞马上天门”的绝妙剧本。书中说秦鸣雷年方14时,有一位扶乩者正在一寺庙中扶乩占卜,乩忽然自主运作,写下:“门外有甲辰状元秦鸣雷,可请至。”当时秦鸣雷正从家中步行去学校,路经庙门口。那枝乩竟然径直飞到门外,抠住他的衣袖引入寺庙。从此而后,他就经常梦到自己骑马上天门。在《明状元图考》中,这个故事还被配上了一幅精美的神话图卷,生动表现了秦状元飞马上天门的情景。

  直到清代,湖州还有一位叫严有觳的人,写了《嗜退庵语存》一书,书中还在津津乐道与秦状元有关的传说。说是秦鸣雷伯父、养父秦文有一好友病重,被一阵雷霆惊吓而死。秦文重情重义,抚养好友的四岁遗孤,直至考中秀才,此后还帮忙埋葬了好友过世的父母。并且,每当雷电相加的日子,秦文都会感叹唏嘘,怀念友人。好人有好报,后来秦鸣雷因雷而得状元。其意似乎此中蕴含着某种因果报尝。这样的口头文学估计还有很多。

  其实,所谓神话,不过是常人思维不易理解的平常事。这种奇异的描述就连古人也不信,当时文人张凤翼给秦鸣雷写的行状中就说,关于状元的传说,多有“左氏好诬之嫌”。

  古代名人那些神奇“绯闻”,我们早已见怪不怪,秦鸣雷得状元一事也难免被添油加醋,作为口头文学流传千古。不管怎样,这位被认为是“有名无实”的秦状元,背上了所有的梦与想,“隆重”地走进了这历史的欢乐场。

墓前石马


03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秦状元产生的过程是非常惊险的,何止眼前的惊天逆转。那年会试的最大看点,不是谁得了状元、榜眼、探花,而是闹出了一起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大案。话说,当时炙手可热的内阁首辅翟銮二子汝俭、汝孝在乡试、会试中接连高中,导致流言汹汹,蜚语不断。这给了伺机而动、欲夺首辅之位的严嵩一个绝好机会,他趁机授意给事中汪蛟、王尧日二人上本弹劾翟銮,称其中必有私弊。于是廷试时,嘉靖将第一甲第一名后移到第三名,而将第三名置于二甲第四。等到拆卷时,原拟一甲第三名果然是翟銮之子翟汝孝,嘉靖愤而要求彻查此案,因涉案人员名字中有“銮凤”二字,史称“銮凤科场大案”。结果一查,其中果真有人受贿,更有人想讨好首辅。翟銮还想狡辩,惹怒皇帝,涉案人员被从重处罚,翟氏父子以及考官编修彭凤、欧阳?都被贬为平民,主考少詹事江汝璧及去年的乡试主考谕德秦鸣夏(秦鸣雷兄)、赞善浦应麒下诏狱,并杖60,褫夺官职。

  这就说明,秦鸣雷并不是从第三名被提到第一名,否则他应该是实至名归的状元。恰恰其行状记载,他原是第七名,所以传说大有演绎之嫌啊。

  只因取了个恰巧应景的名字,便被称作“便宜状元”,秦鸣雷着实有些冤屈。如果我们仔细拨开历史的迷雾,就会窥见更接近历史真实的一斑。在这场涉及两大政治集团最后绝杀的科案中,秦鸣雷的哥哥秦鸣夏涉案(虽未受贿,但有讨好首辅之嫌),而他却未受牵连,反而从第七逆袭为第一,绝不能单靠“令名”而侥幸得宠。有三件事可以看出,嘉靖帝非常喜欢这位状元。

  其一,是秦鸣雷得到状元后次日,按照惯例去拜谢阁臣,到次辅严嵩面前时,严嵩说:“吾不敢贪天工,君盖天子门生也。”表面是不居虚功,而实是奉承皇帝知人识才,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秦鸣雷并无特殊好感,之所以支持秦状元,实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走。

  其二,是皇帝赏赐给秦鸣雷状元冠服和钞锭后,举办恩荣宴庆贺。可是不知为何,秦鸣雷竟迟到了。可能是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的穷举子,一下子变成了“今朝放荡思无涯”的秦状元,一时高兴过头了吧。为此,树大招风的秦状元,被早已妒火中烧的礼官狠狠地参了一本,弹劾他有失状元风度,不堪作举子风范,估计还有褫夺状元封号的惩罚意见。可是,嘉靖帝却轻风拂袖,温情地宽宥了新状元的冒失。

  其三,是秦鸣雷中状元后,先后担任翰林院修撰、同修内典官、内书堂教习、左春坊左谕德等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著作经验。嘉靖三十一年(1552)顺天乡试时,京兆尹原本拟让秦鸣雷担任副主考,但嘉靖帝却指着秦鸣雷的名字说:“这可是我取的状元啊!”于是,听风识雨者赶忙改由翰林院侍讲郭朴和秦鸣雷一同担任主考。

  由此可见,嘉靖帝对秦状元十分垂爱关注。

04

   那秦鸣雷何以能够得到嘉靖帝如此的青睐呢?

  这还得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蒙古俺答汗的入侵讲起。这年七月,俺答汗再派使者请求开放边境互市贸易,但要求被拒绝,使者被处决。俺答汗怒起三万骑兵入侵山西,大败明军,此后更是不断劫掠明境,而明军总是屡战屡败。以此,明蒙边防成为边关大患,引起明廷高度紧张。嘉靖帝急于解决这一边患,于是嘉靖二十三年的殿试策问,便以边防事宜为题。

  时年27岁的秦鸣雷,智识非凡,实力超群,临场发挥异常出色,他的对策洋洋洒洒,气势如虹,文笔流丽,思想深邃,展现了博古通今、关心时务、通晓军事的才能。伯父秦文曾在贵州兼任兵备事宜,所以他的家教文武兼具,其兄秦鸣夏就对抗倭很有见地,秦鸣雷也是以军籍参加科举的。他的对策中首先强调,国家要“文以敷德”,“武以示威”,文武相济,两者不可偏废;其次,条分缕析历朝抚夷战蛮的得失成败,提出中国和夷狄“犹阳之有阴,昼之有夜”,两者虽阴阳对立,但要和平相处,“使各安其所”;最后,提出“厚民所以足兵,恤兵所以卫民”的思想,以此达到民富兵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全文论述精辟,切中时弊,极易引发时人及当权者共鸣。

  对策中还巧妙运用了阳明心学“去私欲”“求本心”“致良知”等理论思想,提出:“御夷之道,固在于治内;而治内之要,莫切于治心。”又说:“心存而德可修,德修而道可立,道立而政可举。”这些论述立论有据,引典有方,既是知行合一的智慧体现,也是经文纬武的才华展示,说到了嘉靖的心里去,因此在所有对策中出类拔萃。所以嘉靖坚定地将“钦定”状元染足了“亲定”色彩,秦鸣雷的行状中是这样写的:“廷试,阁臣拟公第七,及肃皇亲阅卷,则首擢公。”

  历史本来就充满了运气和意外,秦鸣雷的成功也不例外,但运气与意外都是建立在持之以恒的勇气及坚不可催的志气之上。

内容来源:今日临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