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藝術之神-米開朗基羅

 塑跑 2020-04-13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 ~ 1564)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彫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對西方藝術有著無以倫比的功勞,出身為佛羅倫斯的名門,他是美學的巨人,上帝借由他來傳達美學給世人。他與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

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其繪畫代表作有《創造亞當》和《聖家族》等。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

1475 年 3 月 6 日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母親在米開朗基羅六歲的時候就死了。他13 歲進入佛羅倫斯畫家吉爾蘭達(Ghirlandaio)的工作室,之後又跟隨多納太羅的學生貝托多學習了一年雕塑,主要以自學為主。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在那兒他接觸到了古風藝術的經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學者,並產生了崇古思想。為了完全徹底地掌握人體結構,他曾親自解剖屍體進行研究。時興的新帕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明我會教士薩伏那洛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

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做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雕刻家,並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們掙脫自己的肉體束縛一樣,獲得存在的形式。這正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教條。他的藝術風格以現實主義為基礎,又兼具浪漫主義風格,有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

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文西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人們除了尊敬他外,別無其他形容詞,他的藝術造詣使他在史學地位上流傳數百年而不墜,他廣泛的被認為超越凡人而如神一般,用以說明非凡的成就。

創世紀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西斯汀禮拜堂的天頂畫分佈在整個長方形大廳的屋頂,平面達 480 平方公尺。作品場面恢弘,刻畫震撼人心,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創世紀》由「上帝創造世界」、「人間的墮落」、「不應有的犧牲」三個部分組成,每幅場景都圍繞著巨大的、各種形態坐著的裸體青年,壁畫兩側則是生動的女巫、先知和奴隸。

整個畫面氣勢磅礡,力度非凡,拱頂似因無法承受它的重量而在顫抖。其中「創造亞當」構思極富想像力,成為《創世紀》的象徵。 整幅壁畫展現了一位藝術家用個人之力所能創造的最宏大作品,米開朗基羅為整體建築結構注入了生命,他將拱頂分隔開以組織畫面空間;在這空間中,他畫了 300 多個人物形象,代表著新柏拉圖理論中安魂的根源,以及其返回到上帝的主題。

在拱頂的最高部分.米開朗基羅用《創世紀》神話中的九個故事分別畫了九幅巨型濕壁畫。其中五個畫面稍小些,周圍有四個裸體人像各佔一角。這些畫面分別是:「諾亞之醉」﹝Drunkenness of Noah﹞、「諾亞獻祭」﹝Sacrifice of Noah﹞、「創造夏娃」﹝Creation of Eve﹞、「分開海水與陸地」﹝Separation of the Earth from the Waters﹞以及「分開光明與黑暗」﹝Separation of Light from Darkness﹞。 另外四幅大一些的畫面被安排在幾對拱弧之間.即:「大洪水」﹝The Deluge﹞、「原罪與逐出樂園」﹝The Fall and Expulsion from Garden of Eden﹞、「創造亞當」﹝Creation of Adam﹞和「創造眾星」 Creation of the Sun. Moon. and Plants﹞。 先知則分別為以利亞(Elijah)、以賽亞(Isaiah)、耶利米(Jeremiar)、以西(Ezekiel)、丹尼爾 (Daniel)、約拿(Jonah)、彌迦(Micah)、喬爾(Joel)、阿摩司(Amos)、撒迦利亞(Zacharias)、庫蔓 (Cumana)、利比亞(Libyan)、菲西嘉(Persicha)、伊莉泰雅(Erithraea)和德耳菲(Delphic)。

創造亞當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這是《創世紀》整個天頂畫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這一瞬間: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這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

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器」。亞當慵倦地斜臥在一個山坡下.他健壯的體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襯托出來.充滿著青春的力與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著。他的頭.悲哀中透露著一絲渴望.無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飛騰而來.左臂圍著幾個小天使。他的臉色不再是發號施令時的威嚴神氣.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態。他的目光注視著亞當:他的第一個創造物。他的手指即將觸到亞當的手指.灌注神明的靈魂。此時.我們注意到亞當不僅使勁地移向他的創造者.而且還使勁地移向夏娃.因為他已看見在上帝左臂庇護下即將誕生的夏娃。我們循著亞當的眼神.也瞥見了那美麗的夏娃.她那雙明亮嫵媚的雙眼正在偷偷斜視地上的亞當。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上.同時描繪出兩個不同層面的情節.完整地再現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義。

諾亞之醉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聖經創世紀第八、九章提及諾亞醉酒的故事:諾亞開始耕作土地.並種下第一棵葡萄樹.然後又開始著手釀酒。有一天.他一人在帳篷裏獨自開懷豪飲.爛醉如泥。他的兒子可汗發現諾亞赤身裸體的醉倒在地上後.便叫西姆和迦費特來幫忙。這兩人來的時候拿著長袍.倒退進帳篷背著面給父親蓋上.並沒有看父親裸露的身體。諾亞酒醒後.知道自己酒後失態.於是遷怒兒子可汗.要上帝讓可汗的兒子迦南一族做迦費特家族的奴隸.這故事說明了人類「酒後無德」的問題。

大洪水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大洪水》這幅溼壁畫是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拱頂上繪製的第一個聖經故事。此畫描繪著一群逃難者躲藏在被上帝的閃電擊中的帳篷下面.閃電是上帝大發雷霆的象徵。畫面充滿悲愴和痛苦之情;那些備受痛苦的人類赤裸著身軀.四肢扭曲伸展、複雜地交織著.表現人類絕望和受上天懲罰的戲劇性場面是通過那些迷途罪人的姿態和表情展現出來的.他們有的互相幫助和照顧.另一些則在為苟延性命而苦苦掙扎。

綠色、藍紫色和粉紅色之間的色彩反差增強了大難臨頭的氣氛。看著這些由於受磨難而表情滯重的人物向前行進.我們幾乎能聽到狂風搖撼樹枝時的呼嘯.幾乎能感覺到上帝憤怒時的恐怖氣氛。

原罪與逐出樂園

1509 - 10,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米開朗基羅將《原罪》和《逐出樂園》兩個故事情節安排在同一幅中.兩個故事既連貫.又從居中的生命之樹得到平衡。 在同一時間中從生命之樹迸發出邪惡和復仇兩種力量:一種力量是由上身為女像的蛇來表現.她將禁果獻給夏娃;另一種力量是由那位天使代表.他正將兩人從陸地趕向沙漠。 人類始祖在米開朗基羅的腦海中獲得了雕像般的形象.雄偉高大.又英氣煥發.但內在的緊張感驅使著他們的行動.表現在四肢的扭曲和互相平衡中.標誌著表面上堅貞不屈的人類其可悲的墮落命運。

以西结

1510,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以西结一词希伯来文含义是“上帝加力量”。以西结被称为犹太教之父。以色列被掳到巴比伦时的以色列地方的祭司和先知。以西结是具有影响力的祭司撒督家族的后裔。虽然不知道他是否在耶路撒冷出任祭司,但他可能是在耶路撒冷长大,熟悉圣殿的礼仪,著有《以西结书》。

利比亞女先知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米開朗基羅所畫的人物都酷似雕像.他用兩種特殊技法來創造這種效果。首先是用「對應」法.即富於動感的扭曲姿態.如《多尼圓形畫》中聖母的身影所示;其次是用「明暗對比法」使畫中體型魁梧的人物產生實體感.這種明暗對比法是畫家常用藉以表示光影平衡的技巧。

利比亞女先知似乎正忙於寫什麼.但我們還不能確定她動作的精確涵義。由於這幅畫規模宏大.米開朗基羅又使用了「遠近縮小法」使女先知從遠處看去不失比例.不但如此.他還不忽視每一個細部.無論是髮型或是服飾都能顯現其細微之處。

先知撒迦利亞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撒迦利亞是位祭司.他信仰虔敬、生活上無可指摘.是個義人.唯一的缺憾是年紀老邁卻沒有孩子。對於猶太人來說.這是相當不幸和羞恥的事情.相信在他事奉的歲月中.必定不斷向上帝禱告.為求一個兒子而不間斷懇求.然而長年的祈求卻沒有任何的回應.眼看已過了生育的年紀.撒迦利亞心中的盼望也隨時間的流逝化為泡影。然而.就在人的盡頭.上帝行了奇妙的大事.有一天.他的祈禱終於蒙垂聽.

聖經記載:「天使對他說:撒迦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經被聽見了.你的妻子以利沙伯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約翰。」上帝賜給他的這個兒子是超乎他所求的.或許因為等了太久.或許眼見自己老邁過了生育的年紀;因此.當天使向他顯現.並且告訴他這個好消息時.撒迦利亞的反應卻是:「我憑著甚麼可知道這事呢?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年紀老邁了。」撒迦利亞和妻子以利沙伯是一對敬虔的夫婦.總相信神會隨時垂聽他們的禱告。因此.他們對于神這麼久仍未答應他們的禱告.必定甚為困惑。接下去所發生的事足以解釋為何神遲延答應他們的祈求.因為他們的孩子將有極大的尊榮.作基督的先鋒.而基督必須在“時候滿足”時才降臨到世上來。因此.正當撒迦利亞為禱告遲遲未得應允而憂慮.甚至灰心到快要放棄時.神卻在等候適當的時刻來臨.忠心的僕人也必須如此等侯。 神永不會太遲 ─ 但也永不會太早!

約拿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約拿是聖經裡的一個人物.他本身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並且一直渴望能夠得到神的差遣。神終於給了他一個光榮的任務.去宣布赦免一座本來要被罪行毀滅的城市:尼尼微城。約拿卻抗拒這個任務.他逃跑了.不斷躲避著他信仰的神。神的力量到處尋找他.喚醒他.懲戒他.甚至讓一條大魚吞了他。最後.他幾經反覆和猶疑.終於悔改.完成了他的使命:宣布尼尼微城的人獲得赦免。"

德耳菲女先知

1509,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畫中形象是女預言家系列中最受人崇拜的一幅。她有著無法形容的美麗容顏.以及優美和諧的姿勢.此形象似乎是《多尼圓形畫》﹝TheDoni Tondo﹞中聖母的身影。此畫安置在分隔拱頂的建築結構中.其表現的青年女預言家眼睛明亮.似乎要從容納她的寶座上起身.以進入一個獨立的空間中.這動勢由她的身體弓彎著的形態顯示出來;畫家以此解決畫面上的平衡。她頭部靜止的線條形態阻止了身體的動勢.並突出其驚愕的表情.眼睛圓瞠著.嘴半開著.似乎才剛向她揭示了一個神奇的事件。

先知丹尼爾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Daniel 的希伯來文字義是:「天主是我的審判」.或是「天主的審判」之意。關於丹尼爾的生平與預言.都記載在《丹尼爾先知書》裡。按此書記載.他是猶大支派貴族的後裔.且可能是在約史雅王執政的期間.於主前 620 年左右在耶路撒冷誕生。

按基督徒傳統.丹尼爾與其他三位先知:以賽亞、耶利米和以西.一同並列為「四大先知」.這種觀點與猶太傳統有相當程度上的差異;基本上.猶太傳統將此書歸類在《希伯來聖經》中「聖卷」(Writings)類別裡.屬於「天啟文學」的類型。但丹尼爾究竟是否該被列為先知.無論是猶太傳統或基督徒傳統.各自都有不同的看法。 "

喬爾

1509,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聖經中的一位希伯来先知.喬爾(Joel)希伯來文原義為耶和華是主。他是個有點矮小的人.雖然滿驕傲的.可是人還不錯.也很受歡。

希貝爾

1510,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被神選中的人.享有長生不老的壽命.他們的外貌就停留在被神選中時的樣子.女預言家希貝爾就是其中之一。特洛伊英雄愛尼亞士(Aeneas)來到庫邁(cumae)向希貝爾求教.希貝爾告訴他.只有從聖樹上砍下金枝.並交給普羅瑟碧娜(女閻羅 Proserpine)才能在地獄裡見到他父親的鬼魂。

伊紐多

1508 - 12,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米開朗基羅大膽更改教皇當初新約十二使徒的構圖規劃.而改以更複雜的舊約九幅主題畫.加上先知及裸體青年(他特別命名為Ignudo)組成繁複的架構。

最後的審判

1534 - 41,梵蒂岡-梵蒂岡博物館(西斯汀禮拜堂)

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完工 24 年之後,反對宗教改革的教皇保羅三世委託米開朗基羅為祭壇牆壁繪製一幅壁畫。當時.米開朗基羅正經歷著精神與信仰的危機,他選擇「最後的審判」這一主題展現他的痛苦。 「最後的審判」場面恢弘,人物眾多,分為天上、人間、地獄三個空間。這幅壁畫的中心主題是人生的戲劇,人注定要不斷背離上帝,罪孽深重,但終將得到拯救。由於牆壁面積廣大,要將大約 400 個人物安排在這一空間,必需有一種像旋風一樣的主要力量將整個空間結合成一體,米開朗基羅於是採用水平線與垂直線交叉的複雜結構。

畫中人物盡量畫在水平面上並組成群體,同時隨著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左側升入天堂和右側走向毀滅的畫面中突出的豎向運動。因此產生一種周而復始的活動,將上升與墮落的人群和掌握整個人群活動的中心人物,即審判者基督聯結在一起。 米開朗基羅為了解決畫中人物在從下面仰視時所應呈現的比例這一難題,他將上面的人物畫得大些,底部的小些,以適應自下而上的觀賞效果。

在 1541 年揭幕時,這幅獨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轟動。然而,巨作中的裸體人物卻引起爭議,一些人認為猥褻了神靈。 在米開朗基羅剛去世不久,教皇庇護四世即下令給所有裸體人物畫上腰布或衣飾。受命的畫家們於是被謔稱為「內褲製造商」。不過這些「內褲」在 1980 ~ 1992 年之間,經過清理修護西斯汀禮拜堂的濕壁畫計劃之後又被清除了。

聖家庭與聖約翰

1505 - 07,義大利-佛羅倫斯市烏菲茲美術館

這是米開朗基羅在畫架上完成的少數作品之一.圖型畫當時在佛羅倫斯常用來表現聖母瑪利亞與聖嬰在一起的題材。畫中的童貞女瑪利亞和聖約瑟代表舊秩序.聖嬰代表充滿光明的新世界.背景中的裸體人物代表基督教之前的歲月。米開朗基羅並不像達文西那樣.將人物融於光線和環境之中.而是將他們勾出明晰的輪廓並著上濃重的色彩.使之看上去更具有雕塑感.這是米開朗基羅不斷追求的風格。

這幅畫採用的是蛋彩畫技法.用蛋黃將顏料固定住。米開朗基羅用畫筆塑造形體.用光與影﹝他認為這些比顏色更重要﹞將其人物塑成浮雕狀。他曾說:「繪畫愈有浮雕效果就愈出色.而浮雕愈像繪畫就愈糟糕。」 男性裸體賦予米開朗基羅無窮盡的藝術靈感。在這幅畫中.他把一個男模特兒畫成女性.這可從童貞女瑪利亞那肌肉隆起的胳臂上看出來。畫中的三個人物以螺旋式動作聚在一起.胳臂和腿構成一鏈條狀。聖母瑪利亞扭曲的身姿.以及其他人物扭曲程度稍小的姿態.在後來的西斯汀禮拜堂天花板壁畫中被大量地使用。在這幅早期作品中.米開朗基羅顯示了他對構圖的韻律以及動作的偏好遠遠超過了對色彩的興趣。

米開朗基羅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

大卫(David)

1501-1504,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

大卫是大理石雕像,高3.96米,连基座高5.5米。该雕像展现了一个年轻有力的裸体男子形象,体态健美、神情坚定、肌肉饱满、有生命力,似乎能够感觉到人物身体血管的跳动,更突出了大卫作为一名英雄的高大形象。 《大卫》体现了人体的神圣美与大卫即将迸发出的巨大热情,从而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值得夸耀的男性裸体雕像之一。

“幸福的灵魂,时间在其中不再流逝!”——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

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