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止痒妙招

 豫西南客的书馆 2020-04-13

皮肤瘙痒主要为“风、湿、热、毒”侵袭皮肤造成气血凝滞,肌肤失养,热毒壅盛,按此观点用药疗效较好。

根据古人“风盛则燥,风动则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等论述,经过临床反复实验,以清热利湿、养血疏风、解毒止痒为原则,探索出治疗全身性皮肤瘙痒症的中药系列方剂,使得众多症状严重的血虚型患者摆脱了此病的袭扰。

中药瘙痒汤可选金银花、连翘、丹参各30克,菊花、当归、紫草、黄柏、防风、蛇床子各15克,地肤子、白鲜皮、百部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此外,五福化毒丸、败毒丸、五黄丸口服也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应忌烟酒、辛辣油腻食物。

皮肤瘙痒中医称之为风瘙痒。多因风邪外袭,或因血热内扰,或血虚失养、生活饮食失节、吸烟嗜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使湿热内蕴,又外感湿热邪,内外两邪相博,充于腠理,浸淫肌肤所致。常见于各种皮肤疾病,以及食物过敏、药物过敏、经前隐疹、妊娠风疹、阴痒等病。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证:瘙痒多发于暴露部位,天气寒冷或气温急骤变化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解衣卧床时亦甚,皮肤干燥,恶寒、微发热,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浮紧。用药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2.风热郁滞肌肤证:瘙痒好发于夏秋季节,气温干燥时可诱发或加重,或夜间卧床时加重,身热,微恶风寒,口渴,出汗,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薄黄或干,脉浮数。用药疏风清热、调和营卫。
3.湿毒蕴结肌肤证:瘙痒好发于肛门周围、阴囊及女阴部位,痒时难以控制,引起过度搔抓,抓后局部可有抓痕、红肿,日久则肥厚、苔藓化,汗出,摩擦及食物刺激等可诱发或加重,妇人可伴有带下腥臭,口苦口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用药宜清热除湿止痒。
4.血热风盛证:周身瘙痒剧烈,肌肤灼热,抓破出血,遇热痒剧,得凉则安,身热心烦,口燥咽干,多见于青壮年,春夏好发,舌质红苔黄干,脉数。用药宜清热凉血、消风止痒。
5.血虚风燥证:多见于年老羸弱者,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夜间尤甚,难以入眠,周身皮肤干燥脱屑,抓痕累累,经久不愈,冬重夏轻,伴倦怠无力,大便艰涩,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用药宜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6.肝郁血虚证:皮肤瘙痒多因情绪激动时产生,精神抑郁,面容憔悴,叹息,心烦,口苦,妇女月经失调或闭经,唇甲色淡,舌质淡或暗,苔薄,脉细涩。用药宜疏肝解郁、养血祛风。
女性有阴部瘙痒的症状十分普遍。在中医上这属于“痒风”的一种, 是因为身体内有湿热,发于体表却不能疏泄,最终导致痛痒。也有可能是因为 肝火旺盛,血虚燥热导致。对于此类病症,主要的调养方法就是偏重于平肝养血、 清热去燥、利湿祛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