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慢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胃脘痛”、“呕吐”等范围。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断要点】: 一、 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食后加重,胃口不好,常有嗳气、呕吐。 二、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三、肥厚性胃炎,胃酸增多的,有吐酸烧心,也可发生胃出血。 四、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的,有饱胀,嗳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萎缩,并可恶化变成胃癌。 五、有条件者可作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治疗方法】: 一、 辨证施治: 辨证当分虚实,实证肝气犯胃的,治以理气和胃;虚证脾胃虚弱的,治予补脾温中或滋阴养胃。 (一) 气郁,胃部胀满,疼痛,嗳气,恶心,或呕吐,嘈心,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情绪郁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举例】:苏叶5g 法半夏9g 川朴5g 茯苓9g 白蔻仁3g后下 枳壳5g。 加减: 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六分或炒黄芩5g 淡吴萸9g 煅乌贼骨12g。 嗳气呕恶,加旋复花5g包煎 代赭石18g。 疼痛较重,加炒延胡索9g 青木香6g。 出血,加煅乌贼骨15g。 (二) 虚寒,上腹隐痛,胀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冷,头昏,疲倦无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9g 炒白术9g 茯苓9g 陈皮6g 广木香5g 砂仁3g后下。 加减: 挟湿,呕吐腹胀,大便溏,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炒苍术9g 川朴5g 姜半夏9g。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g 干姜3g。 (三) 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的感觉,但不能食,食后饱胀,面色发白,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举例】: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2g 麦冬12g 川石斛9g 玉竹9g 白芍9g 灸甘草5g 川楝子9g。 加减: 恶心呕吐,加陈皮6g 竹茹9g。 心烦口苦,加黑山栀9g。 胃酸少,喜食酸味,加乌梅肉5g。 二、成药: 香砂平胃丸——每服5g,日二次。用于气郁挟湿之证。 香砂六君丸——每服5g——6g,日二——三次,用于虚寒证。 乌芍散——每服3g——5g,日二——三次,用于胃痛、嘈心、吐酸等证。 左金丸——每服3g,日二次,用于泛酸,呕吐疼痛。 三、单方草药: 蒲公英15g,酒酿一食匙,水煎二次后混合,分早、中、晚三次饭后服。主治慢性胃炎。 乌梅肉,略焙,作零食吃。治慢性胃炎,胃酸缺乏者。 淡盐开水,每晨温服一杯,有清洁胃粘膜,减轻炎症作用。 19、【急性胃肠炎】:多发于夏秋两季。如以呕吐、胃脘部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胃炎,以腹泻,脐周围疼痛为主者,称为急性肠炎;吐泻均明显者,称为急性胃肠炎。属于中医“吐泻”或“霍乱”等范围。多因饮食不洁,暴饮暴食,加之感受暑湿或因热贪凉,寒湿内蕴,以致胃肠运化功能失调,水谷清浊不分,发生吐泻过甚,津气耗伤,可以出现虚脱现象。 【诊断要点】 一、 突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呕吐多为食物。大便呈黄色水样,少数病例可带粘液与血液。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头痛。 二、吐泻剧烈时,如见皮肤松弛、目眶凹陷、心烦口干、尿少等症状,则提示脱水现象;如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体温下降、脉微细数等状,则提示周围循环衰竭的危重现象,须作紧急处理。 三、上腹部和脐周围有压痛,肠鸣音亢进。 四、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 五、本病应与急性菌痢和霍乱鑑别: (一)急性菌痢大便量少,次数多,明显脓血便,显著的里急后重感。 (二)霍乱大多先泻后吐,吐泻频剧,吐泻物如泔水,量多,腹不痛,有显著的脱水,或休克、昏迷,腹直肌痉挛性疼痛。 【治疗方法】 一、 紧急处理:由于本病发病多急,治疗先当急救,采取针灸、刮痧、口服成药、频喂淡盐开水等方法。如呕吐频繁,不能饮水,应予以输液,如脱水严重,出现休克现象,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一) 针灸疗法: 体针:内关 中脘 足三里 合谷 腹痛,加气海。阳衰欲脱者,加水分(灸)、神阙(隔盐灸) 上穴应用重刺激法,重症每天应针刺2——3次。 耳针:大肠 小肠 交感 神门。 (二) 刮痧: 用边缘光滑的磁匙或铜钱蘸麻油,在脊柱两侧,肋间、胸骨、肘和膝窝等处,自上或自背后向胸前刮之,先轻后重,以出现红紫色出血点为度。 (三)【成药】 玉樞丹三分 加生姜汁五——七滴,开水调服,日二次,适用于恶心呕吐明显者。 红灵丹——每服一——二分,一日二次,用于吐泻、腹痛,偏于热象者。 避瘟丹——每服二——四片(或半包至一包),一日二次。用于吐泻,腹痛,苔白腻,表现寒湿症者。 纯阳正气丸——每服五分——3g,日二次,用于寒症腹痛吐泻。 以上药物,孕妇均忌服。 二、【辨证施治】: 辨证应分清寒湿,湿热两类。注意掌握虚脱的变证。治疗以芳香泄浊,化湿和中为主;热证清热,寒证温中。 (一)寒湿证:呕吐清水食物,泻下稀薄淡黄粪便,脘闷,腹胀痛喜按,渴喜热饮,或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白或白腻,脉濡。 【治法】芳香化浊,温中燥湿。 【 方药举例】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9g 炒黄芩9g 黄连3——6g 藿香9g 佩兰9g 煨木香5g 地锦草15g 六一散12g包煎 鲜荷叶一角。 加减: 如寒证、热证错杂并见,可以黄连、厚朴或黄连、干姜同用。 表证明显,有寒热者,加豆卷12g、香薷5g。 挟食滞的,加炒六曲15g,焦山楂9g。 呕吐恶心明显,加姜半夏9g,姜竹茹9g。小便短少,加通草3g,车前草15g。 腹痛和拘急转筋,加淡吴萸八分,白芍15g 木瓜9g。 此外,当剧烈吐泻,耗伤津液,导致明显亡阴时(即脱水现象),当予养阴生津,以生脉散加减。党参15g 麦冬15g 五味子5g 煅牡蛎一两 乌梅6g 白芍12g 石斛12g 甘草5g。 如 阴伤及阳而致虚脱亡阳(周围循环衰竭)时,急当温中回阳救逆,用通脉四逆汤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党参15g 白术12g 干姜6g 附子5g——9g 甘草5g。 亡阴亡阳并见者,同时并顾。 三、【单方草药】 白矾末3g,水调服,一日二次。 以急性肠炎症状为主者,可用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单方草药。如鲜风尾草、铁苋菜、地锦等治疗。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9.实用偏方秘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