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允明:我40岁之前,基本只写楷书!

 神秘俠客書法 2020-04-13

祝允明临《黄庭经》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至行草

——蔡襄

苏州,一座富庶的城市。

自吴王阖闾建都两千年以来,一直是全国赋税大省。到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明代,其中一半的赋税都来自苏州。

物质的优越,促使了大批的文人墨客聚集于此,也逐渐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同时,一个接一个的大咖崭露头角,形成了“吴门书派”。

直到一个人的出现,使吴门达到了巅峰,他就是祝允明。对,就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那个贪财好色,只会画“小鸡啄米图”的祝枝山。当然,这不过是电影的演绎。

因右手多生一指,故号枝山,苏州长洲人。家学渊源,聪颖过人,五岁能书一尺大字,九岁能诗,文章奇气。一生仕途不畅,潜心为文,醉心翰墨。

祝允明各体皆擅长,尤以草书冠绝古今。其小楷在当时虽然也是独领风骚,但后人关注的远不及其草书。

明代小楷是中国小楷史的又一座高峰,有文征明、王宠等一众大师。而他的小楷在当时被誉为“楷书之圣”,其地位可见一斑。

祝允明的小楷风格十分多变,从魏晋的钟王,到时风的赵孟頫,甚至连标准的印刷体他都不放过。

今天,侠客给大家欣赏到的这篇临右军《孝女曹娥碑》。我们将它与原帖对照,祝允明临的一丝不苟,起笔多先按后提,取开张之势。更为牛逼的是,他不仅在临帖,而且他还将原帖中的破损之处进行了填充,且毫无违和,使得内容更加完善。可见祝允明的文化与书法之功力。

祝允明在学书上,是严格按照父亲制定的程序进行,40岁之前基本以楷书为主,而后渐至行草。好友文征明认为他的草书成就与其扎实的楷书功底密不可分,而他自己认为一个好的楷书,应该具备以下十个字:

血、肉、骨、筋、员(圆)、直、平、结、构、变

祝允明的学书经历告诫时下的我们,不要一味的求新,最终走向怪诞的境地。从临古→入古→化古,这个路径无疑是正确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