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郎窑红的”灯草边“的误区

 杨亚东gt40j0e0 2020-04-13

        接触明清瓷器的人,除釉色、胎质、器型外,经常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如大家口中所说的“灯草边”,可以说是。

       我们知道,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的红釉瓷器,在焙烧过程中,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下坠,使器口呈色变淡,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称为“灯草边”或“脱口”。 

                                      故宫博物院藏    郎窑红凤尾尊口沿特写

         然而,因工艺不同,“灯草边”的特征也有区别,如明代宣德红釉系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时期郎窑红的“灯草边”,则是人为涂施的一层厚而含有粉质的白釉或浆白釉。"脱口垂足郎不流",这句高度概括郎窑红瓷器工艺特征的话,即便直白,但实际操作中,仍有不少理解错误和片面之处。

        如某百科中这段“  对于郎窑红釉,釉汁凝厚,焙烧时,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也下坠,使露出的胎体和淡色薄釉,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也叫“脱口”。是郎窑器的一种主要特征。”便是如此,没有提到郎窑红口沿人为涂白釉或浆白釉的工艺,特别容易让初学者产生歧义或者误解。

                                     现代仿品     郎窑红观音瓶口沿特写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与郎窑红相关的宣德宝石红釉瓷器及祭红釉瓷器。祭红釉,又称"鲜红釉"、"霁红釉"、"宝石红釉"、"积红釉"、"醉红釉"是景德镇的陶工在明宣德时期创烧的著名红釉品种,色似初凝的鸡血,深沉安定,莹润均匀,釉中无龟裂纹理,因祭红器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祭红的特点之一就是釉面不流。因为釉面不流,故而不会出现脱口,口项与底坝才呈现出现美丽如灯草一样一圈灯草边

      这两者的灯草边是有着本质的工艺区别的,郎窑红的灯草边系以另外涂施而成,故而经传世,大多已经脱落或部分脱落;而祭红瓷器的灯草边则系天然而成,未经雕琢、粉饰,故而流传至今,没有变化。

     瓷器知识的长河中,各种绝妙、精巧的工艺灿若星辰,今撷其一,愿与君共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