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协笔记第十九:谢林/海廷克、格鲁米欧/戴维斯与克雷伯斯/海廷克

 司安民 2020-04-13
“我想,听古典音乐的喜悦之意,恐怕在于拥有几首之于自己的若干名曲,拥有几位之于自己的名演奏家。在某种情况下,那未必同世人的评价相符。但通过拥有那种之于自己的抽屉,那个人的音乐世界应该会拥有独立的广度和深度。”——村上春树。

村上并非是个专业的音乐家和乐评人,但出自于他那本新出的音乐散文集中的这段话,我是对之有着较强烈的共鸣的。
喜爱一位音乐家,自然有种种原因。一直以来,有许多文字,去介绍哪些哪些大师们,是如何的伟大;自然也有不少他们的粉丝们相互争论着,到底谁谁谁更好。但实际上,“好”和“喜欢”不是一个范畴内的问题。某个演奏家技艺超群,但我却未必因此喜欢他;某个演绎很有名或者很有见解,也未必合我胃口。好的音乐演绎,是有说服力的,但“道理”却未必只有一家之言可为圭臬(当然,起码是能说出点道理罢)。
喜欢,自然是喜欢。至少对于我而言,不会因为“意义”、地位或者纯技艺层面的东西去喜欢。我觉得村上那篇有关舒伯特D.850的散文也还挺值得一读。

绕回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上。前段时间微博上有那么个争论:有人认为,贝多芬的这部作品乏善可陈。于是正反面的意见都出来了,一时间很热闹。“乏善可陈”,首先得明确何为“善”,有一个“善”的标准。其人在其体系内有自己的逻辑,也未尝不可。不过在于我而言,这部作品带来的美感,不在于它采用了多么先进、革命或者说,“现代”的作曲技法,而在于它带给我的真实的个人感受。本人纯属业余,没办法从作曲和音乐专业的方面找出这种感受的(在音乐学上的)形成原因,因此也不能从“善”的标准上确立反驳的论点。那么,至少我可以说,我喜欢这部作品,不在于它的技法,不在于它的意义。同时,我也不在意,到底有哪些人、谁不喜欢它。

另:网上和平常生活中,见识到了许多行家高人。感觉他们往往都是不怎么显山露水,也并不总侃侃而谈的。像我如此经常写一些见解,也有许多幼稚浅薄之处。每每想到此,未免惶恐羞惭;不过不交流,又怎能从而学习、有提高呢。何况初衷只是记录一下想法,现在看从前写的也经常有觉得不当、不确切之处,自己也都能有见识和理解上的变化或者进步,也就基本满足了。

这次写着的三个版本,从各方面来看应该算是很耳熟能详的了。谢林和格鲁米欧都是产量较丰的音乐家,也正好都以莫扎特见长;待完成贝协的系列之后,尝试写一篇或者几篇莫协的文章吧。而协奏的两位指挥,海廷克和戴维斯,也都是协奏曲指挥的名家高手。这两个版本的PK(我一直以PK的心态来安排篇目的),很有意思。而且这两个版本正好又是在同年由飞利浦公司发行,这就更有意思了……在群里聊及此,朋友建议将稍后同厂牌发布的克雷伯斯/海廷克也加入此篇。于是从之。除去作为乐队首席之外,克雷伯斯曾和格鲁米欧合作过双小协作品,也曾在一版较出色的天方夜谭组曲里担纲(话说,出色的天方夜谭组曲需要出色的领奏小提琴);除此之外我的了解就不多了。他似乎还有一版贝协。

一直以来思考的有一个问题:演奏家的个性。在今天听来,谢林甚至格鲁米欧这种偏清秀的琴声实在是太普遍了。这或许和学院的教育有关。一方面,少数的几个老师批量地教育出大量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很少(或者说,很少成功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建立自己的成体系的理论和美学。如此想来,作为奥伊斯特拉赫的学生,克莱默虽然素不为我所喜,但他的鲜明个性和独特的见解,足够让他成为在这个时代屹立的名副其实的大师了。且不说技艺如何,学生们若志于学得像、学得好,终归还是像,但老师是老师,学生自己面目模糊,终于模糊而至于消失。“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不是易事。

回到这两个版本,照旧先列明各自的用时:
1.谢林版:1-26'06;2-9'33;3-10'23;
2.格鲁米欧版:1-24'00;2-8'55;3-9'05;
3.克雷伯斯版:1-24'22;2-10'20;3-10'46.

先从谢林版说起。

指挥是大熟人海廷克,听过他大量协奏曲录音了,当然还有交响曲。他不像福特、托斯卡尼尼、切利那样具有极鲜明个人特质,但至少在调教乐队上是一流好手。善于指挥协奏曲的大抵如是:未必诠释独特,但把乐队能像一件乐器般控制得得心应手:海廷克、塞尔、戴维斯、奥曼迪等等。瓦尔特、巴比罗利也是极棒的协奏曲指挥家,不过他们也具有较出众的个性。第一乐章的乐队引子中轻盈的部分犹如羽毛,又仿佛透明的质感,齐奏的整齐如一,显示了驾驭乐队能力高超。层次也足够丰富。句法规范、传统。这种有克制又不拘谨,细致从容以力求呈现“高雅”的气质,海廷克和谢林无疑是极其契合的。谢林的琴声,自是弗莱什学派的标志性声音(不过内弗倒是较不同):纤细而集中,揉弦适宜。谢林的音准较我听过的哥德伯格在其莫扎特协奏曲录音中的表现要稳定不少(但不稳定的问题也是时有的),发音也算不错,确实是足以作为教科书的(但不是天才的)。弓法倒不算非常干净、高超,但足够认真。技术上能称作瑕疵的东西不多,但也往往缺乏让人称妙、概叹者。谢林的分句和情感表现,如同同门沃尔夫泰尔、哥德伯格一样,并无太迥异于他人之处,符合最广大听众的期待和欣赏品味:在重点处强调,铺陈时缓慢、细腻,激情时加大力度;速度和节奏的处理也较传统。乐队在10分18到21的这段处理倒值得寻味一下。发展部前段(发展部开头至12分16)谢林的演绎,音乐处理方面的强弱层次、节奏的微妙而准确的把握,都值得仔细听、学习,技术上再精雕细琢则更为完美了。12分16秒到27这段,弓法略显笨拙、拘谨。各段之间的区分很明显,虽说连接在技术上并不生硬也满足了音乐处理的最低要求,但多少与巨匠级别的那种层次分明而又高度一体的境界有差距。
20分34左右进入华彩。约阿西姆版。谢林似乎一直采用这版华彩。谢林的演绎,可以称之为整齐端正,在我看来我觉得希望听到更多气势和激情(像布什和胡伯尔曼)。好在这个演绎的优势在于较细致、清楚,也并不太乏味(像施耐德汉/富特文格勒那版确实糟糕了些)。双音等技巧方面表现也较一般,他和克伦佩勒那版似乎还较好些。
第二乐章,海廷克的速度处理略有点意外:我以为他会将速度调到慢板,实际上他大约是行板。这很好。录音较好,谢林的音色呈现得很充分,美感较突出。他将线条拉得很长,每个音都经过较充分的雕琢;而线条的完整也保持得较好,气息不错的。情感的变化也顾及到、表现出来的,不单只是沉静而已。主题再现之后的抒情,气息把握得尤其出色。谢林那张勃拉姆斯、门德尔松小协中两个慢乐章都是很棒的,尤以勃协的印象深刻。再要好些,也就是在他分句中技法处理和表现上苛求了。
第三乐章,回旋曲主题奏得中规中矩。情感表现不错,多少有点欢快起来的感觉了。乐队自然是很到位。随后的演奏,没有太多印象突出的东西,情绪平稳,演奏的技术状态与前面基本一致。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后的部分也是中规中矩。中间华彩拉得不错,比较清楚。往后向尾声的过渡部分其实是颇考究功夫的环节。谢林的快速演奏没有落下速度,该有的层次感和起伏也基本具备,只是在技术细节方面有欠。

接下来是格鲁米欧版。

也是一对老搭档,从那套标杆般的莫协全集,到其他协奏曲。看资料格鲁米欧另有一版与比利时指挥BEINUM的录音,据评更佳;只是尚未得到。
第一乐章,戴维斯的乐队气质也是如此端庄,简单从听感来形容,似乎比海廷克乐队的声音质感要略浑厚、饱满,力度范围较海廷克要大,动感也较强些(其实我在想是否有录音的因素在内?)。速度较海廷克快。再简单地表达,就是此版的乐队更畅快淋漓些,海廷克的要多一些克制。格鲁米欧的进入,借着乐队上一句的势,富含激情。格鲁米欧在发音、音准和弓法方面都要较谢林出色,揉音也更慢而浓郁些,听上去比谢林要宽厚温暖。乐句的基本处理也是基于较传统的方式,但节奏上相对谢林要更富弹性。在许多细节都能发现格鲁米欧相对谢林在运弓和句法处理的优越(除去纯技术层面外):更加灵活、顺随情绪的发展和变化。就呈示部而言,格鲁米欧的情感表现就比谢林在上版中全曲的似乎都要丰沛得多;他演奏得比谢林快,节奏也相对其自由些,有很多快速的过渡段落流畅而富于即兴性,但整体的节奏依然卡得较为准确、稳当。在6分50多秒左右这一段,格鲁米欧激情的演奏和乐队柔和宽厚的协奏形成的对比,相得益彰效果很好。戴维斯的协奏部分,我觉得较上版更为精彩。发展部格鲁米欧的处理较激情也较大气些,气息不断、线条的凝聚力很强,抒情很抓人心。谢林的抒情在于营造端庄静美的意境,格鲁米欧此演绎的流动感很强,更有不断咏叹之感。上版说到的连接问题,格鲁米欧的演奏较快速,小段连接较为紧密,划分感没有谢林那么强,过渡得较细而流畅。16分26到16分54这段从连接进来到结束,我都颇喜欢。格鲁米欧的快速分弓也较有弹性些,谢林的多少有些刻板。过渡到华彩前的段落有处似乎有小瑕疵但整体效果还在。
19分35进入克莱斯勒版华彩。格鲁米欧奏得中速偏快,效果不错。双音段落较出色。节奏的变化和营造出的错落感颇显匠心。音乐内容的整体呈现挺好。总体来说这个华彩段也和此华彩一贯演绎的方式相近,但也有一些较个性化的细微处理。格鲁米欧的双音中次声部的音也特别洪亮,在有双音的段落中形成了并驾齐驱的双声部旋律,构架出类似巴赫作品的空间感。随后沉静自然地过渡至末尾,并在渐强中结束。
第二乐章的乐队部分可见戴维斯在力度层次处理的功力:在之前的强劲段落酣畅痛快,而此乐章又能这样地沉下去,平和淡定若老僧;并以适当的动感使这种沉静如同思绪般徐徐流淌,不陷入沉寂静止。格鲁米欧的琴声则依然保持着生命力,很鲜活而亲切,与乐队有交流感。大概3分50往后,有一把单簧管的声音若隐若现。(我是不是得研究下总谱看看是什么回事,之前没注意到啊)。5分07秒格鲁米欧似乎有个很隐蔽的调整然后找到了对的音。独奏小提琴和拨弦呼应那段很生动。
第三乐章,格鲁米欧也是更有弹性些,回旋曲的轻快感觉更到位。演奏灵动、富于变化,情感表现也到位。副部主题的演绎很动人。回旋曲主题重新出现时略有变化。随后的快速段落听起来很畅快,细致而精彩。中段的华彩很特别,颇有新意,耐人寻味,较短。随后渐渐过渡到末尾。最后一分多的宏大、热烈,相当到位,效果很好,非常享受。

最后是克雷伯斯版。

同样是海廷克指挥,这版可能是录音的缘故,乐队部分更加丰满,更多声部和其他细节呈现。第一乐章开始后,特意又回头仔细听了谢林版的开头一遍,处理是比较一致的。不知是我的感觉问题(当然音质是一个因素),还是确实地和独奏家相互作用的结果,乐队的感觉要比谢林版更放得开一点。克雷伯斯的发音,介于谢林和格鲁米欧之间;琴声略比谢林丰满但大致也是偏细、集中紧致,有清秀之感。揉音比谢林好些。弓法也比谢林好,运弓干净得多,很扎实但同样逊于格鲁米欧。他的分句处理基本也比较normal,更偏传统多一些,技术上的处理和表现要比谢林/海廷克版灵活些;也有注意自由节奏的运用,但较少(也是较常规的运用)。作为首席出身的演奏家,他在多个大段快速行进的音符(实际上我想使用的是一个有关弓法的名词)的演奏中倾向于完全或者高度连贯的连接处理,而同样的地方也许有些演奏家会选择一些顿挫或对比,再进行连接。发展部,我要说他的演奏要比谢林来得生动许多,情感表现也是基本到位的。不过一直听来,那种特别伟大的演奏所能给我带来的触动感,在此并不太多。究其原因,个人偏好可能占一点点因素,技艺和演绎层面的原因可能在于,克雷伯斯力度、音色的层次与变化不算丰富,节奏方面也是偏“中庸”,所能表现出来的情感上的波动感并不强烈,张力感不突出;确实音色还较优美,句法也符合基本要求,但,“不到肉”。……不过我不敢妄自断言他不够投入。13分55到14分的渐强是一个不错的处理。
19分39分进入华彩。克莱斯勒版。他奏得比格鲁米欧的要拉长些,起伏变化较多,能拉出些抒情感着实不错。技术也是很扎实可靠的。最后向末尾的过渡拉得很动人。
第二乐章,海廷克此版倒是比谢林的那版慢下来了,很内敛,有沉思感。克雷伯斯的独奏富于情感。此乐章并不需要太大的表现幅度,需要细腻和充分的情感投入,克雷伯斯无疑还是具备的,拉得很美,令人沉浸其中。拨弦那段中,拨弦的部分主要为其伴奏了,那种呼应感不强。其他部分大致还好。末尾华彩奏得有点嫌长。
第三乐章,回旋曲主题奏得要比我设想来得活泼、轻快,不错。乐队的感觉似乎也较谢林版热烈些了。副部主题也还不错。主题再现时有注意对比的处理。中间华彩也是奏得蛮细致具体的,效果也较到位。随后保持着较一贯的演奏状态,只是不如格鲁米欧版那么热烈,但演奏的完成状况从技术上而言还是较好的。

谢林/海廷克版,我觉得还是比较适合作为初听的入门,起码诠释中规中矩,技术上也没有太大差池。谢林作为独奏家的个人特质,我想以上也形容得差不多了。记得他有张柴协、拉罗西班牙交响曲的录音,后者简直是我听过最不西班牙交响曲的西班牙交响曲了。除去莫扎特之外,他对巴、贝、勃等作品诠释的意义,我想可能是演绎品位和趣味的把握:端正高雅;他总是真实的,高雅、高贵感并不做作。格鲁米欧也大抵如此,但他具有更高一些的技术能力,使他能在同样方向的把握上,表达和诠释的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此版中的在严谨之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能力,使演绎更富活力,也使演奏更有吸引人聆听的欲望,也更易被打动。克雷伯斯版,在细节的完成度上比谢林版好,也是适合入门的版本。但整体而言,作为对一个以思想深度见长(或许某些人的说法是“以所谓的思想深度”为卖点)的作品的演绎,克雷伯斯版也要逊于格鲁米欧版;其他方面还包括,他在技术处理上像谢林一样认真、忠实而且克服了谢林/海廷克版时有的刻板,但音乐的处理上,依然更偏向他固有的首席身份,而未是一个更成熟的、更具有个人特质的(characteristic)独奏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