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品萃华 | 心上用功 匠意高远 —— 仇英的《仙山楼阁图》

 老猴zyx 2020-04-13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阶段,明代的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并存同辉,呈现出崭新的景象。其中以“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具代表性,而仇英又是四人中最另类的一位。他临古功深、修为全面,对唐宋以来的优秀传世画作娴熟于手、铭记于心,尤其长于工笔重彩人物画与青绿山水画,艺术取向严谨不苟。仇英的每幅画都刻画入微,是一位“心上用功”的杰出画家。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出生年月有诸多争议,大致在1495年左右,卒于1552年,江苏太仓人,长期生活于苏州吴中地区。仇英家境贫寒,初始为漆匠,逐步进入画坛,凭借扎实的绘画技巧和深邃的艺术造诣在山水、人物等诸多领域获得声名。他传世画作较多,其中《仙山楼阁图》就有多幅。这里介绍的这幅《仙山楼阁图》,绢本,设色,纵118厘米、横41.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从落款看此画为1550年前后完成,而两年后的1552年仇英便离开了人世,所以此画为其晚年作品,其内蓄的意境之美昭示出仇英绘画的无穷魅力。
从画面上看,此作为青绿山水。青绿山水流行于隋唐北宋时期的宫廷绘画,其青绿相映的设色效果营造出富丽堂皇的视觉效果,乃为宫廷院体绘画的重要特征。南宋之后,青绿山水逐渐式微,明代代表性的画家并不多见。仇英能够在他的山水画中,从设色、用笔以及画面结构诸多方面表现出青山白云、翠竹苍松、亭台楼阁等等独特的景致,而且笔力遒劲、细致入微,如此都是传承“院体”绘画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临习,还是创作,仇英都十分严谨、一丝不苟。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曾经描述仇英绘画时的神态:“作画时,耳不闻鼓吹阗骈之声,宛如隔壁钗钏戒,顾其术亦近苦矣。”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仇英又融合了个性化的理解和探索,基本遵循了中国绘画传承后拓展、拓展后创新这一规律。美术史论家单国强曾言:“仇英的画,从南宋‘院画’脱胎而出,并汲取文人画和宋元名家之长,既形成了自身特色,又显现多样风貌。”
由于受元末战乱的影响,明代社会的生活境况并不理想。苏州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仇英乔迁于此,极大可能是迫于生计。而在苏州吴门地区鬻艺为生,并不是他的理想境界。从他创作并传世的多幅《仙山楼阁图》来看,仇英追求的是一种陶渊明式的“仙境生活”。然而,现实非常残酷,苏州吴中地区聚集了大批文人墨客,他们大都家境殷实、学识厚实,出身卑微的仇英明显感受到了异样的目光。这幅《仙山楼阁图》中的楼阁里“二人对望与论道”,正是仇英期待进入主流文人生活圈的象征。画中的山水形貌既有江南山林的风貌,也融入了北方山水的形质。而从他自身的条件来看,并不具备周游四方绘画写生的经济基础,因而此画中的南北山水便有了一定的臆想成分,也由此含蓄地表达出仇英渴望游历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好愿望。可以说,此画正是仇英追求“仙境生活”的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示。
与文人画家“以道驭技”创作理念不同,仇英走的完全是一条“技进乎道”的探索路径。鬻画为生,首先要博得买家的欢心,与“聊以自慰”的文人画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仇英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学识支撑,唯靠笔墨功夫赢得众心。在《仙山楼阁图》平衡、工稳的对称构图中,仇英在边角的景致上略加突破,将内心的阴郁稍稍显露。虽然掩隐在工致、灵动的笔画之中,但却是对现实状态的无声抗争。他抗争什么呢?首先是生活的窘境,其次是文化生态的游离。笔墨功夫与学识修为相比,在文人圈中,后者自然占比较大。然而笔墨上的积累已经让仇英严重透支,学识上的修为自然无暇顾及。可以想象仇英是多么的憋屈,但为了生计,他必须去面对。因此,《仙山楼阁图》的幽深旷远应该是仇英发自内心的向往。

从现有史料来看,仇英一生短暂,只活了五十多岁。仇英生活的时期,其影响力主要在苏州吴中地区。他的学识、出身是文人墨客诟病他的重要原因,然而一旦面对他的作品、阅读他的绘画,人们又不由得肃然起敬。在这幅《仙山楼阁图》中,陆师道用工稳的楷书题写了《仙山赋》。陆师道既是文人,也是官员,有地位、有学识,但在仇英的作品面前却以弟子的虔诚、以饱满的热情表达了对仇英这幅作品的由衷赞誉:“构图绘兮非人间。将神游之恍惚兮。抑倒景之曾攀。山莫妙于九叠屏风。又九九而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