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籍译读】明.高颖《武经射学正宗》上卷捷径门2(2018年第二次校正版)

 无限风彩 2020-04-13

【原文】

        人之长短不齐,各以其骨节尽处为彀,则力大者,不能太过。力小者不能不及。此天造地设之理。

        今人不知彀法。专恃力以引弓,镞至弓把为彀。骨节平直之法,置而不讲。则就一人之身,一日之间,力亦有衰旺。

        夫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气锐时则力旺而彀。气衰则不彀矣。彀不彀分,而矢之远近亦因之。安有定衡乎。惟以骨节尽处为彀,则长人用长箭,短人用短箭,力大用劲弓,力小用软弓,矢镞俱引至弓把中间为彀,方有定准。

        然骨节平直工夫,全在前肩下捲。下前肩法1今人绝不讲。问有言及者,俱出耳闻,不得其窍。此所以前肩不得下,欲彀而未能耳。下肩法,详于《辨惑门.潦草引弓》章内。宜细求之。则肩不期下而自下,弓不期彀而自彀矣。此下手入彀工夫也。

        注:此段宜与指迷集第四卷中或问十发章合看。

        体势反觉向后

        大抵引弓,前后肩臂俱有相因之势,后手引弓极彀时,至体势反觉朝后,方为彀弓之妙境。然体势朝后者,前肩必前突出,则有括臂2之病。故又须前拳斜侧向前肩,髚3出二寸许与肩齐。但前拳过髚,则前肩必然退缩,故又须将前肩极力向前番下捲实,令肩上潭窝前向,同臂番直向地。

        则前拳虽髚,而肩不退缩矣。然肩之根在于背,欲肩窝前向,又须将前肩背骨(即饭超骨也)向前番下,送前肩番出,则肩窝方得向前。此皆相因之势,不可缺一。不然背骨不番,则肩窝必不能向前。肩窝不向前,则前拳必不能前髚。而免括臂之病,可以收体势朝后彀弓之功乎。

【译文】

        由于每个人的手臂长短不同,“彀”要根据自己骨节为参照完成动作。力气大的人不能开弓太过。力气小的人也不能开不到要求的位置,要顺应自身构造原理。

        当世之人不知道正确的“彀”法,一味用蛮力开弓,自以为让箭头到达弓把就是开满弓了,却对骨节是否伸直充耳不闻。其实人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段,力量也会有不同的变化。

        一般人早上的时候精神饱满,中午精神开始懈怠,晚上精神衰竭。精神饱满时力量旺盛容易开满弓,精神衰竭时就开不满弓了。能否满弓,会导致射出去的箭远近距离有所不同。这怎么会做到永远一致呢?惟有用骨节伸直来开满弓的方法,个子高的人用长箭,个子矮的人用短箭,力气大的人用重弓,力气小的人用轻弓,箭头都要开到弓把中间做到“彀”,那么才能定准适合每个人的“彀”法。

        然而骨节能否伸直的功夫,全在前手肩膀伸平下压,可惜“下前肩”这个技巧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了。我偶尔听到有人提到,也只是道听途说,却不知道其中奥秘。这是为什么前手肩膀不能下平,想要开满弓却做不到的原因。“下前肩”法我详细记载在《解惑门.潦草引弓》这章里面,建议细细查看。多加学习训练肩膀自然而然就标准了,那么“彀”正确的动作也就自然学会。这是学习“彀”法必须要坚持的。

        注:这一段应该与《指迷集》第四卷中的《或问十发》章一起看

        体势反觉向后

        一般开弓,前后肩臂都有相关的力,后手在开弓即将张满弓时,要感觉到身姿重心会朝向后手的开弓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开弓到“彀”最佳的感觉。但是身姿朝向后手方位,那么前手肩部很容易向身体的前方顶出,已致前手肩部耸肩,就会有“括臂”的错误姿势。所以须要前推弓手部向身前横向倾斜,斜侧面对前手肩部,并高出两寸左右和肩部齐高。但前推弓手部举得太高,前手肩部就会向身体下侧收缩,导致塌肩,所以前手肩膀要用力朝身体前侧张开,像拳头握紧一般锁住肩膀,让肩膀和斜方肌中间的一处小窝朝前,与前手大臂垂直对齐。

        以上动作可以纠正前推弓手过高,保证前手肩膀不会退缩了。不过肩膀发力的根基在背部,如果想要让肩窝朝向前侧,又须将用肩胛骨的力量向前翻转,给予肩膀足够的力让其向两侧张开。以上这些相互作用的力,是不可缺一的。否则肩胛骨不翻转,那么肩窝必定无法朝前。肩窝不向前,那么前推弓手必定不能高于肩。避免了“括臂”的错误姿势,这样就能理解身姿朝后开满弓的技术了。

【注释】

    1.下前肩法:即前肩放松下压的技术,与现代反曲射箭中的前肩基础动作一致。

    2.括臂:即打臂。

    3.髚:[qiào]

    4.体势反觉向后:根据力学原理,前后手在开弓的过程中类似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重心靠后,以原书作者的观念来看,应为利用偏移重心来便于开弓。这样的动作姿势与网络上流传的“1933年北平运动会比赛中的清射选手的开弓姿势”相似。

    5.概括全文,彀为开满弓的意思。作者要求习射者以开满弓为开弓的合格标准,注意要前肩下沉,不耸肩,不用臂力开弓。彀的标准以匹配好的箭头达弓出箭点为准。

论匀法

【原文】

        匀者前后肩臂分匀而开之谓。所以终彀之功,而启后轻注之妙者也。匀之时,矢犹浸进未发。今人当引弓即彀时,骨节尽而筋力竭,信手便发。何暇顾浸进而加匀之功?匀开之弓不加。发矢时斟酌不清,所以矢之大小左右,俱顾不暇。发矢一偏,则彀之工夫总为无用。此彀之后,当继之以匀。而匀开之功最急。

        然匀之法,莫妙于用肩,而勿用臂何也。臂之力小而肩之力厚也。引弓既彀时,筋力已竭,欲使两臂分匀而开,势必不能。惟肩力厚,则能施运而悠长。(施运有口诀,笔不能尽。)弓彀之时,臂力将尽,以肩力继之,前肩极力下捲(向前番下为捲)后肩坚持泻开,则箭镞从弓把之中间,徐徐而进,如水之浸渍然,岂非匀之正法乎?

        今人当彀之后,只用臂力分开,臂力之小,如何能开?必将殚力一抽,箭镞急进,激动前臂,发矢必斜,前功尽弃。故曰匀之法莫妙于用肩,而勿用臂

        古云:“前胸肉开背后紧者此也”此匀下手工夫也。今人讲匀,不讲下手工夫,则说得行不得,说之何益?下手工夫,独得之秘,当为智者道也。

        注:旋运而悠长:引弓既彀之时,臂力已尽,惟恃前肩之下捲,达上而出矢。后肩之耸起运臂,自高泻下而脱弦。此时用力皆在两肩并实,凝成一片。前肩下而后肩泻,悠悠两开。刚且柔,猛而且缓。故云,旋运而悠长也。

        注:胸前肉开背后肉紧:注释详于指迷集四卷或问第八章,兹不载。

【译文】

        “匀”这个动作是前后手臂均匀受力开弓的涵义。“匀”是纵贯“彀”的基础,也是之后“轻”和“注”两个的动作能否做好的要点。在做“匀”时,箭矢缓缓推进弓内却不立刻放箭。现在有人在开弓到即将满彀时,以为骨节肌肉都已用尽力气就可以随手发射,这怎么能做到缓慢推箭均匀受力的要领呢?这样无法正确掌握均匀受力来开弓的。放箭时没有处理清楚前后手受力,这样箭要射向哪,是没办法顾及到的。放箭时手势一偏,那么满彀再正确也前功尽弃。所以在满彀之后,应当继续感悟身体均匀受力。均匀受力开弓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掌握“匀”的方法,关键在于用肩支撑,而不是用手臂支撑。手臂的支撑力小而肩膀的支撑力大。开弓即彀时,手臂肌肉已经竭力,若想要用前后手臂来均匀支撑,必然无法满弓。惟有用肩膀雄厚的力量,才能“施运而悠长”(施运有口诀,文字难以记载。)弓满彀的时候,手臂的力量已经用尽,此时用肩膀的力量支撑继续开弓,前肩极力下沉,后肩坚持向后泻开,箭头缓缓进入弓把中心,就好像水染湿布时缓慢的样子,这难道不是正确的动作吗?

        现在有人用手臂的力量支撑满弓,手臂的力量本就有限,如何能满弓?为了能张开弓必定会不顾身姿竭尽全力开弓,让箭就会急速的收进弓内,这样开弓推弓手臂都是抖动的,发出去的箭必定偏离目标,这样的射箭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匀”的技法关键在于用肩,而不是用臂

        古人说过这么一句话:“前胸的肌肉要张开,后背的肌肉要夹紧。”这是均匀受力要用到的技巧。现在的人说均匀受力,不讲前胸后背肌肉的技巧,即便说得通如何受力也做不到正确的受力,这样的教导有好处吗?前后肌肉受力的技巧,这是我领悟到的奥秘,应当是智慧的人能领悟到的。

        注:旋运而悠长:开弓即将满彀的时候,肩臂的力量已经竭尽,只有依赖前肩下沉,才可以顺畅地发出箭矢。 引弦的后手臂抬起高于后手肩,撒放时后手臂从高处向下泻开。这个时候开弓的力同时施加在前后手的肩膀上,让前后肩膀的支撑力连成一线。前后肩膀同时支撑,慢慢地前推后开。刚中带柔,气势凶猛又动作缓慢。这就是叫旋运而悠长。

        注:胸前肉开背后肉紧:这个技巧的解释详见指迷集四卷或问第八章,这里不解释。

【注释】

        1.概括全文,匀的意思是用肩膀骨骼支撑,前后手均匀受力。

        2.旋运而悠长:即以背肌发力,以一定节奏开弓,这个过程要保证骨骼支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