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吹上天的三碗教育“毒鸡汤”,家长们快醒醒吧!

 忆一下 2020-04-13

盐城升学网

和大家一起探讨

升学资讯,学科技巧,家庭教育

最近在后台收到一则家长留言:

“原本以为翻遍朋友圈里的教育文章,我能得到些启发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却没想到看得太多反而更加无所适从了。”

王珞丹曾在《后会无期》中说过一句话:明白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教育孩子的路上,如果父母片面的只看自己想看的,难免会有失偏颇。就像有些鸡汤堪比毒药,家长们如果信了这些毒鸡汤,对孩子的教育将有害无益。

那么,最坑害孩子的教育毒鸡汤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快乐教育

不知从何时开始,关于快乐教育、减负的口号就一再被人们提及:

小学生四点半就放学,写作业的时间不能超过晚上七点;

学习要以兴趣为主,不要强迫孩子学习。

但学习这件事从来就是需要在辛苦的环境中进行的,一味地放大快乐的位置,让孩子没头没脑地“开心”,等他们长大了,知识、能力和视野一个都没有,这个锅该由谁来背?

在综艺节目《歌手2019》中,刘欢曾坦言非常后悔对女儿所进行的“快乐教育”:

“我女儿音乐品味挺高的,我有点后悔小时候没强迫她学音乐,因为她的音乐感悟力特别好,有时候还会给我们挑刺。”

据悉,刘欢的女儿刘一丝小时候非常喜欢弹琴,但是却不喜欢练琴,对此崇尚快乐教育的刘欢及其妻子就没有再坚持让孩子练琴了。

现在,等到孩子慢慢长大了,每当回想起曾经所坚持的教育方式,刘欢都为此叹息。

为什么书上所描绘的快乐教育,真正实操起来却以失败而告终呢?

这归根结底,在于家长们没有真正理解“快乐教育”的内涵。所谓的快乐教育,追求不是在过程中产生的快乐,而应该是在结果里收获的快乐。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都尚不成熟,当下的快乐未必在日后回想起依旧快乐。家长作为他们的管理者,需要承担起这份责任,把握时机“逼”孩子一把。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教育孩子的路上,曾有这样一句话:“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可到底什么才是好孩子呢?好与不好的标准又是由谁来评判的呢?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于这样的话:

孩子写完自己的作业,妈妈夸道:“你真厉害!”

孩子独自打扫了房间,奶奶高兴地竖起大拇指:“宝贝真棒!”

听到上面的那些表扬,孩子的心里或许会忍不住沾沾自喜,可夸孩子“聪明”、“棒”在本质上和那些说孩子“笨”、“蠢”并无差别,它们都是在对孩子贴标签。

好孩子当然少不了夸,但是只有夸奖是远远不够的,一味信奉“夸奖”的力量,真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益的吗?

曾经有研究者做过这样的对比试验:

当孩子做对容易的题目得到表扬后,再给他们难题和容易题进行选择时,他们会偏向于选择容易的题目。而一旦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他们会变得更加焦虑。

那孩子到底需不需要夸呢?当然要夸,但在夸奖孩子时要明白以下原则:

首先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不应该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评价,作为孩子的家长,自然对孩子的很多行为都是满意的,但别人未必如此。

其次,在夸奖孩子的时候要以事实为依据,该夸的地方夸,不该夸的地方不夸,对具体事实和细节进行评判,不夸张孩子的所作所为。

最后,好孩子的养成除了需要父母正面的夸奖,也更需要客观理性的反馈,如此才能将孩子培养为受社会所认可的好孩子。

给孩子最宝贵的礼物是自由

坐火车、乘地铁时总会遇到些“熊孩子”,大喊大叫、魔音不断,家长却不加制止,还美名其曰:“孩子在释放天性”。

但一味的放纵自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自由永远是和规则相伴的。

除了适当给予自由,释放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更要教会孩子在公众场合遵守基本底线。因为我们既然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一员,就必须要遵守社会准则。

康德说:“自由不是让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是教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在公共场合,孩子有权利活泼,周围人也有权利享受安静、舒适和不被打扰的旅程。一个把天性凌驾在社会规则上的熊孩子,父母首先该醒醒了。

而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在规则内,孩子就是自由的,但超出规则外,孩子就需要受到限制。

给孩子有限制的自由,除了是在公众场所恪守底线,更是教会他们替人着想,予人予己都拥有最大的善意。

第一时间给你升学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