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农为本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4-13

锻打称手农具一件件

讲述人:炎陵县策源乡传统打铁技艺传承人 江付强

4月10日,我吃过早饭,骑着摩托车赶往镇上的打铁作坊。7点半,我准时开门,生起炉火,拉起风箱。

今天要打田铲。我把铁器投进火炉烧到豆红,迅速将其移至铁砧,不断翻动铁料,找准落点精细捶打。铁块温度一低就要回炉烧红,再钳到铁砧反复捶打,直到打出满意的形状。我钳着回火的铁器伸进水桶,白汽升腾中,一把铁青、锋利的田铲就打成了。

中午12点我回家吃饭,1点半又回到作坊。到傍晚6点半,我打好了4把田铲。

我打铁30年了。16岁那年,父亲把我送到师傅黎清华家当学徒。师傅家三代铁匠,在当地很有名气,收了包括我在内的4个徒弟。学艺是从拉风箱、递铁锤开始的。为了练臂力,每天要举铁砣砣。先举30斤的,后来换成50斤,刚练时手臂酸痛,疼得睡不着觉。

我最先打的铁器是马钉,学艺3年多,出师考的打柴刀。柴刀背厚刃薄,刀柄连刀身也考验技巧和火候,能打一把精致、锋利的柴刀,师傅才算认可我出师。

学成回家,20岁那年,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开了个铁匠铺。有人说“天下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就是要吃得苦。夏天往火炉边一站就汗流浃背,干活时,吹风的电扇、解渴的茶水、擦汗的毛巾,一样都不能少。

30年来,乡里的铁匠作坊从10多个,变成了独我一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找我打铁的人很多。犁、耙、锄、镰等农具,菜刀、锅铲、剪刀等生活用品,多出自铁匠作坊。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生意逐年减少。但只要东西打得好,总有市场。我们当地多竹,冬季大家纷纷上山挖冬笋。我打的挖笋锄头锋利耐用,大家都喜欢找我打一把。外乡甚至江西那边都有人找我打农具。

我靠着打铁手艺盖起了新房,两个儿女也能读书上学、不愁吃穿。遗憾的是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以前我带过2个徒弟,现在都不打铁了。

(株洲日报记者 李军 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