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庆专栏 | 影寒 | 漫谈当下之教育

 香落尘外 2020-04-14

重庆

专栏

01

文:影寒 / 图源:堆糖

网课期间,朋友分享了一篇微文,那是给家长的一碗鸡汤,结尾点明主旨:你“浇不浇”,庄稼都会长大;你“教不教”,孩子都会长大。但是,“收成”绝不一样。朋友转发时的评论很精彩:我们从没有把孩子当庄稼,也不觉得给孩子浇粪是正确的。立场分明,面对当前的教育,家长怎一个“愁”字了得。

提到教育,家长大都如鲠在喉,颇有不吐不快之感。而我似乎不宜谈及,既不是教育从业者,也不是才高五斗学富五车,何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千军万马共挤独木桥时掉入河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岸来,有什么资格说教育?但作为七零后,目睹教育之几十年,谈谈又未尝不可,无非少说几句罢了。

问询度娘,她说“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没有实力谈论广义的教育,就是狭义的制度化教育,也不过是个人经历的粗浅认知,根本不能以教育论道,之所以冠其名,不过是博取眼球而已,姑且这般称之。

当下的育子观,似乎“努力浇灌”更被认可,或者说,这样努力着的家长和孩子占多数。千年古训言犹在耳,“别人家的孩子”近在咫尺,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使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是每位父母的迫切心愿。随处看见,假日或放学之后,许许多多的孩子奔走在各种特长班和补习班,“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这句歌词真的是深入人心。

翻开漫长悠久的华夏历史,历代先贤的事例不胜枚举,年少刻苦是他们共同的标签。出生穷苦的是这样,达官贵人家的亦如此,就是皇子皇孙也不例外。不管是为了“子贵母荣”,还是为了“抢班夺权”,龙子龙孙无不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研习诗词歌赋,苦学治国理政之本领,皇子若此,何况庶民!

古来如此,今看更甚。有个段子:比你有钱的人在努力,比你有权的人在努力,比你有钱还有权的人也在努力,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于是乎,收入不高的工薪阶层,面对成百上千的课时费眉头不皱,几万甚至十几万的赞助费眼也不眨,指头在手机轻轻一点,钱包哗啦啦地瘪下来,哪怕花几百万在学区买上两间不能住的破旧房子也在所不惜,当真是视钱财如粪土。

————

  ————

无可否认,现在的老百姓确实是有钱了,经济基础决定育子态度,“孩子没有一门特长,感觉都说不出口”,这是时下家长最普通的想法。想想儿时,老大除了习字不被批评之外,高三还在绘画写生、发明创造、办文学社,都是不务正业之举。我除却打闹锻炼了身体,下棋打牌砌长城真的是玩物丧志。而那些长得漂亮爱打扮的姑娘,在众人眼里则是“妖里妖气的”。不像如今,脸蛋好的参加选美大赛,身材好的参加模特大赛,舞姿好的参加舞林大会,嗓子好的参加好声音,棋牌好的参加擂台赛,有绝活儿的则“我要上春晚”……现在不止三百六十行,哪一行都能让你成为“明星脸”!

活在当前,孩子累不?累,可是没有揭竿而起的实力;家长苦吗?苦,可是不能接受子女的“平庸”。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坐不住了,眼看本应恣意怒放的花朵却温顺柔弱地开着,那个心疼啊,恨不得把子女揍上一顿,纷纷指责:你们进不了清华北大,凭什么要求孩子考上?你们考不上985、211,为什么孩子就必须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不无道理,但也不能说完全正确,果真如此,世界上不就没有吃螃蟹的人了吗?推动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即便是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前人的经验教训,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两者都是财富,所以伟人说:“我之所以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目标还是可以有,万一实现了呢。

在如今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娘也与时俱进,紧盯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个例现象,今天说哪所名校的谁谁除了考试啥都不会,明天聊哪个省的高考状元生活都不能自理,后天讨论哪所名牌大学的学生跳楼了……一词以蔽之——高分低能,宁可不上大学,也不能让他们变成傻子。诚然,高分低能者有,但不能就此否定高分。大千世界,还是高分高能者众,高分低能者寡。对此,未做社会调查,仅属个人主观臆断。

众所周知,没有哪个国家的老百姓比我们重视孩子的教育,勤学苦读是深入炎黄子孙骨髓里的血液。哪个家长都懂“梅花香自苦寒来”,谁都清楚“宝剑锋从磨砺出”,既然如何,为何又如此焦虑?

说说某私立中学,年年升学率第一,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也最多,老师的责任心更是出了名,据同事讲,晚上十点在群里收作业是家常便饭,课堂讲评更是字字戳心、句句到人,还录视频让家长认领,弄得同事苦不堪言。试想,如此“用力”还能不好吗?因此,学校不但收费高,而且还有入学考试的门槛。我就不明白,凭什么收取了高昂的费用,还要割第一茬“韭菜”?

令我不理解的是,私立中学成立集团公开上市。窃以为,上市就是为了融资,如何去融,资在哪里,利从何来?恕我认识浅陋,胡言乱语。但是,如果连教育机构都把赢利放在首位,那将意味着什么?当然,不赢利又何以为继?所幸,听闻教育改革,私立初中不再提前招生,而是与公办学校一同划片,片区采取网上报名、电脑派位的模式,效果如何不可预知,但还是期待早日落地生根。

家长的焦虑,可以说网络媒体无节制的宣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天翻阅朋友圈,或者进入网络,教育的话题无处不在,各种广告推陈出新,措施用语更是直击人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占卜之语,游走在是非边缘的扎心之言,一半道理一半忽悠的心灵鸡汤,当然,也不乏客观公正的报道和评论,听闻种种,多少家长还能淡定从容,一笑置之?

教育制度与改革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顺应社会的呼声,教育制度的完善一直在路上,外来子女入学、高考移民、地域差别等等,只要矛盾永续,问题就一直存在,无非是主次属性的转变。但也不应否认,应试教育还是相对公平的,对普通大众来说,我们国家仍然是知识最能改变命运的国度。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巨大,只是这种拉网式的层层筛选,确实造成大量人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成才率自然不能与注重个性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但因为人口基数大,即便成才率低一些,成才数量并不一定少,这也是国家在短短几十年得以高速发展迅猛崛起的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多元价值观的快速形成,教育制度与社情民意的裂痕逐渐扩大,或者说国家战略与个体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此环境下,把子女送往国外求学的越来越多,而且呈低龄化趋势,除了对小留学生生活能力的担忧,是不是还有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普通家庭只能发发牢骚,抱怨教育资源不均衡,抱怨普通高中升学率低,抱怨不少大学是在混日子……大胆设想,如果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采取宽进严出的措施,淘汰率的高低与高校排名成正比……当然,教育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解决全部问题,也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其复杂程度不是我一介草民闭门所能想到的,但推动教育改革向“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方向发展是我们所期盼的。

对当前的教育,其实无须焦虑,如果不能改变,也不必焦虑惊慌,不管求学在国内国外,都得从自身要动力。不懂得努力,竞争时拿什么去胜出?不懂得吃苦,困难时如何向前冲?不懂得坚韧,跌倒时怎样爬起来?培养强大的内心,比什么都重要。

法朗士说:“每个人都摆脱不开他自己,这是我们最大的厄运。”就像我说的这些话,始终走不出孤陋寡闻认知肤浅的局限,所谓的客观亦缺乏足够的支撑。可我又想,只要心怀善意,可以不被接受,应该可以被理解吧。

相关链接:

影寒 | 我的军训我的爱

影寒 | 心,在哪里安放

【散文天地】影寒 | 陪伴

【散文天地】影寒 | 老家门前那条河

【散文天地】影寒 | 卖花姑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