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理解刑事案件的“预审”?

 良知良能n41huq 2020-04-14

1、从法理的角度,如何理解什么是刑事案件的“预审”?

预审,又叫预审程序,是一种司法程序,是刑事诉讼中的一个审判前的程序。

预审分为广义上的预审和狭义上的预审,具体而言:

(1)如何理解广义上的预审?

广义的预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拥有预审权力的主体依法参与刑事案件的侦查活动,并对检控方准备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以确定案件是否符合起诉的条件,从而决定是否应当起诉,将案件交付审判的程序。

也可以这样理解,广义的预审,不仅包括了对检控方的起诉进行审查,同时包括某种程度上,预审权力主体对侦查活动的参与和调控。也就是说,广义的预审涵盖了一定意义上的侦查程序,可以称之为“侦查兼司法审查意义上的预审”。

(2)如何理解狭义上的预审?

狭义的预审,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拥有司法审查权的主体依法对检控方准备起诉的案件进行审查,以确定案件是否符合起诉的条件,从而决定是否应当起诉,将案件交付审判的程序。

也可以这样理解,狭义的预审,仅指对检控方的起诉进行审查的一个程序,也可以将狭义上的预审称为“纯粹司法审查意义上的预审”。

2、我国关于刑事案件“预审”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 公安机关经过侦查,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案件,应当进行预审,对收集、调取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

3、如何理解《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关于“预审”的含义?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包含两层含义:

(1)侦查机关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后,应当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预审,预审的前提则是经过侦查所获得的证据,足以证明存在犯罪事实,且已经抓获犯罪嫌疑人;

(2)预审的目的,是对侦查中调取、收集的证据材料予以核实,确定定案根据,认定案件事实,同时通过预审活动进一步发现犯罪线索,为后续公诉机关和人民法院正确处理案件打下可靠基础。

4、实践中,刑事案件“预审”工作的发展和目前状况?  

预审是侦查阶段的重要环节,历史上,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将刑事案件的侦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前期侦查”和“后期预审”。

“前期侦查”由公安机关的刑警负责,目的是查获犯罪嫌疑人和收集证据;“后期预审”则由公安机关的预审部门负责,目的是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和核实证据,査清余罪。

近年来,公安机关进行刑侦体制改革,实行侦审合一,取消了预审部门,以提高侦查效率。但从侦查工作的实质而言,前期侦查和后期预审的实际工作仍然是存在的,只是不再区分“前期预审”和“后期预审”,改为由承办案件的刑警全部承担,法律规定的预审程序必须予以保障和落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