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脑科学与教育|学习英语为什么很困难

 无漏之福 2020-04-14

——听觉与范畴性知觉

从听觉的角度探索语言的学习

英语学习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随着全球国际化,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在初中和高中的学习中,英语也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同时,学会使用第二语言不但增进了孩子进行语言交流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儿童的其他能力,诸如阅读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等。

但是二语学习为什么这么困难呢?让我们从听觉的角度来探索一下。

大家了解得比较多的可能是耳朵在听觉中的作用。大致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外耳收集声音信号并放大,内耳通过鼓膜和听小骨等将声音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最终传到内耳的耳蜗中,由耳蜗上的柯蒂氏器以及毛细胞将机械运动转化成神经冲动。

听觉信号传导到大脑的通路和其他信号的传导通路(比如视觉),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大部分传导过程都是皮层下的。听神经也就是蜗神经首先将信号由耳蜗传导蜗神经核,再由蜗神经核发出纤维在脑桥内交叉至对侧,再经过上橄榄核到达下丘,由下丘经由内侧膝状体传导到同侧大脑颞横回,即听皮层。

皮质接受听觉信息,经分析综合,产生听觉意识。听觉信号是经过了脑桥、下丘、内膝体等多层皮层下加工,最终才进入大脑皮层的。当然也会有部分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不交叉,最终进入同侧颞横回。因此,听神经的冲动是双侧传导的。

语音信息如何在听觉皮层被加工

我们听到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在听觉皮层被加工的呢?

这就要涉及一个概念——范畴性知觉。语音的变化事实上是一个声音信号的连续变化,但是人类在知觉语音时却把语音的连续体知觉为几个分离的音素类别,比如/b/、/d/。对于不同的音素,我们是如何识别的呢?

在辅音的识别中,我们会用到嗓音启动时间(voiceonsettime,简称VOT),这是一个辅音当中重要的语音特征,比如浊辅音/b/的VOT大概为0毫秒,而清辅音的VOT大概为60毫秒,我们就是靠这样的特征区分他们的。但更有趣的是,如果我们使用计算机,人为制作出VOT从-100到 100的声音,我们识别他们的概率并不是和VOT变化一致的。大概在25毫秒左右,被试会出现识别为/b/到识别为/p/的突变。同时,我们能识别一个声音的音素类别,但是不能在音素类别内进行辨别,即,尽管两个声音一个VOT为10毫秒,一个VOT为20毫秒,我们都会识别为/b/。

关于范畴性知觉,有人提出,我们是存在着些许范畴内的分辨能力,但是范畴内的分辨能力代表我们的一种偏好:即使存在可辨别的微小差距,我们的大脑也倾向于说范畴内的刺激是相同的。这可以部分解释我们为什么学习英语会很困难。因为英语的元音数量比中文要多得多。比如,英语中可能会有/ɑ:/和/ʌ/两种发音方式都发“啊”的音,而在汉语中“啊”只有一个发音。所以在我们听来,就有可能将其混为一谈,事实上他们有可能是一个单词的意义发生转变。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英语元音中范畴区别并不明显,有些具有连续性,更加大了识别的难度。当然,对于英语母语者来说,汉语也很难,因为他们的语音中并没有声调,所有一二三四声在他们听来基本都是一样的。

声调也是一种范畴知觉。这种属于声调语言中独有的特征也被广泛研究。2012年曾有一篇文章研究发现,被试对汉语声调连续进行反应时,范畴内偏差刺激在大脑左、右双侧都诱发了反应,并且范畴间偏差刺激在大脑左侧诱发了更大的电生理反应,反映了注意加工阶段对语言信息的加工。这也说明了大家关注的另一点,言语并不是由左脑加工的,只不过在左右脑加工的时候,左脑的反应更大一些,即偏侧化。

有研究认为,出生不久的婴儿对于言语很敏感,似乎能辨认语言(几乎)所有的语音区分特征,但是在1年之内,对于非母语的语音特征区分能力就会下降,甚至有研究证明,如果12个月对于外语的辨别能力还很好的话,后期母语语言发展会有迟缓,所以不要为我们失去了学习英语的部分天分而感到遗憾,这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母语。

(武士楠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张语轩系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985副研究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