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吴越尽说 2020-04-14

今年以来,吴江高新区(盛泽镇)坚持时尚转型、狠抓创新发展、突出绿色生态,依托千亿级纺织产业集聚优势,加快向绿色、智能、高端升级将盛泽建设成为世界级的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全力加快产业、市场、城市“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奋力谱写盛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提升产业整体价值


在深入推动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时,盛泽镇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对标高质量发展定位。盛泽镇充分发挥全国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和省级高新区的资源优势,当好吴江南部“新时尚组团”排头兵,加速产业集聚,突破发展瓶颈,加快结构调整,提升纺织产业的整体价值。

盛泽镇制定了《推动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两手抓,精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及细分行业领域,进一步提升纺织产业的环境友好度和未来成长性。


盛泽镇向存量空间要效益,加大盘活低效用地和整治“两高一低”企业的力度,出台了土地集约利用实施细则,依托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系统,对不同类别企业在用地、耗能、排污和单位面积产出等方面做好数据收集、指标制定和监控分析,更加突出“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明确淘汰标准、细化奖惩措施,保障优质企业优先发展,明确落后企业腾退计划。开展“供而未建”土地整治,淘汰僵尸企业,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兼并、收购,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盛泽镇深入探索吴江泗阳产业园等“飞地经济”的合作模式,实现区内企业优胜劣“转”。



另外,盛泽镇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建立项目库与动态更新机制,编制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按照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的原则,支持鼓励对现有低效企业用地进行园区化更新改造,创新政策支持,鼓励企业自主改造开发并引入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全镇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的空间,提升建设用地综合利用水平。

树立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

要实现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树立高质量的标杆。盛泽镇近年来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有效投入实施细则,紧盯项目进度,狠抓“量化”执行,拟定重点项目挂钩结对、会商制度和专项督察等措施,按时间节点分解项目工作并形成周报,攻坚克难见实效,确保项目按序时进度进行。

今年,盛泽镇将稳步推动“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开工建设,同步开展实体化运作,集聚创新要素,主攻关键技术,努力打造全球先进功能纤维产业顶级创新机构。同时,盛泽镇将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工艺和装备,发展先进智能印染,打造印染行业标杆,年内完成7家印染企业搬迁入园,努力将循环经济产业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先行先导示范园区。


除了关注重点项目,盛泽镇还不断优化企业综合评价办法,制定个性化发展指标体系,以“评价更合理、进步更有力”的原则,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特点,立体化甚至原创性地制定企业评价“个性化指标”。盛泽镇引导龙头企业发挥标杆引领作用,提升企业总部总体产出;突出中等规模企业的中坚力量作用,在规模体量和市场占有上发力;鼓励中小企业做优做强细分领域,形成一批行业“隐形冠军”,打造更多专精特新“时尚创新小巨人”企业。


另外,盛泽镇不断加强租赁企业管理,以地块亩均产出为导向加强对土地所有者的管理。做好租赁企业资源耗用与产出匹配度分析,共建共享经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对承租项目税收等产出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的企业强化企业涉税风险评估和综合执法。

提升产业智能化发展水平

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迫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是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盛泽镇持续推动智能化提升工程,出台智能化改造和工业互联网提升行动实施细则,加大对企业技改投入的奖励力度,实现设计、生产、销售、维护的全闭环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大力推进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智能示范车间建设,提升产业整体智能化程度。

盛泽镇充分发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省级高新区叠加优势,依托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吴江高新区服务站等省级平台作用,拔高创新发展站位、浓厚科创引领氛围、提升区域创新浓度,出台企业科技创新实施细则。同时,盛泽镇狠抓创新主体培育,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科技水平,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瞪羚计划”企业、“独角兽”培育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

盛泽镇还推动资本助力企业蝶变,出台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实施细则,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探索政府引导基金新模式,形成优质创投基金集聚,以基金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以此解决融资难问题,有效激活市场动能,净化金融环境,全力守住金融稳定底线。



另外,盛泽镇还在不断优化建设创新平台,强化协同创新力度,发挥先进功能纤维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纺学面料研究院等科研中心功效,加大高性能纤维、高档织物面料和新型丝绸面料的研发力度,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吸引高水平研究机构和科研院所,设立产业技术创新和育成中心等,实现“工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结合。

2020-04-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