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特色小镇调研报告

 海阔天空0799 2016-11-24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探索特色小镇建设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效破解了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为企业创新创业搭建了新平台,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产业空间布局的新形态,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激发了新供给,为体现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提供了新样板,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为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探寻新形势下建设特色小镇、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现实路径,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要求,在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春秋的带领下,长沙市住建委与长沙市人民政府研究室组成联合调研组就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学习。2016年3月6日至10日,调研组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通过参观镇区、考察企业、座谈交流等方式,专题调研四个城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情况。

一、杭州等地特色小镇建设情况及主要做法

2014年底浙江省启动创建特色小镇,杭州、湖州、嘉兴、绍兴等地抢抓有利机遇,加快推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四市共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对象38个,占浙江省半壁江山(48%),形成了特色小镇的集聚区和引领区。其中,杭州云栖小镇、山南基金小镇、梦想小镇,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绍兴袜艺小镇等,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特色小镇的示范和标杆。浙江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做法是:

(一)彰显产业特色,打造发展高地。在特色小镇的产业谋划和定位中,不求“大而全”,力求“特而强”,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一是瞄准特色产业。牢牢坚持“一镇一业”,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和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及其细分领域,整合集聚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比如,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把甜蜜产业链作为最大特色,充分整合“巧克力、温泉、花海、婚庆”等元素,形成工业旅游、主题乐园、休闲度假、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独特定位,在全省特色小镇遴选中排名靠前。二是集聚高端要素。按照特色产业培育方向,集聚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运用互联网+、信息智能等现代技术提升发展特色产业,运用新技术改造历史经典产业的传统工艺,打通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提升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行业竞争力,形成特色产业发展高地。比如,绍兴袜艺小镇通过建立集创意设计基地、袜子研发中心、淘宝大学等为一体的“袜业智库”,打造强劲的“心脏”和“发动机”,将建设成为全球最先进的袜业制造中心。三是突出创新创业。依托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泛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新四军”提供创新创业乐园,为“无经验、无资金、无技术、无场地”的年轻创客提供起步舞台。比如,杭州梦想小镇打造17万平方米的众创空间,引进15个孵化平台,提供拎包入住、免房租及多项补贴等丰厚条件,目前已入驻企业350家,创业项目500多个,创业人才4500多人,各类金融机构200余家,管理资本逾368亿元。

(二)突出规划引领,提升建设品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推进,不争“帽子”和“牌子”,把质量摆在特色小镇建设的首位,切实做到“建一个、成一个”,避免了脱离实际的“一窝蜂”“大跃进”。一是注重精准定位。准确把握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独特内涵,明确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功能和社区特征的空间载体,较好地实现了“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二是注重集约集聚。明确特色小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用地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原则上不允许建设面积超出50%,边界清楚、相对独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小空间内集聚众多高端生产要素,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三是注重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实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围绕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文化“特而浓”做好小镇规划。精细编制规划,不仅编制概念性规划,还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确保小镇规划可落地。四是注重项目谋划。根据每个特色小镇3年完成50亿元有效投资的目标,紧紧围绕特色产业,谋划落地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比如,杭州龙坞茶镇铺排了西湖茶博城项目、茶产业综合展示区项目、茶文化健康养生项目等;绍兴黄酒小镇铺排的重点项目有黄酒文化国际交流中心、黄酒产业创意中心、黄酒小镇游客中心等,有力支撑了小镇建设。

(三)发挥企业作用,增强发展动力。坚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作用,探索形成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企业主体、政府服务模式。政府负责小镇的产业定位、规划、基础设施和审批服务,引进企业建设特色小镇。如湖州丝绸小镇启动以来,政府重点抓了两项工作:一是研究特色小镇规划,二是选择投资主体。投资主体选定后,即由企业来制定投资计划,确定建设进度,落实开工项目,充分凸显企业作为项目投资、实施主体的地位。二是政企合作、联动建设模式。政府确定小镇的产业定位,做好大规划和大服务,引进大企业和大人物,联手培育大产业。如绍兴黄酒小镇引进浙江精工集团投资50亿元,主导负责小镇东浦片区的旅游开发建设;杭州云栖小镇依托阿里巴巴、富士康等优势企业,打造国内首个云计算产业生态小镇。三是政府建设、市场招商模式。政府成立国资公司和专门班子,做好小镇的规划、建设和服务,根据产业定位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招商。如杭州山南基金小镇通过做优公共服务、做美生态环境,成功吸引敦和资产、中信证券、阿里巴巴资本管理等260余家国内外知名金融投资机构入驻。

(四)注重功能融合,形成叠加效应。坚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和社区等功能,摒弃“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着力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美融合”和宜业宜居宜游“三宜结合”,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和吸引人才扎根的能力。一是突出产业功能,把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特色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二是发掘文化功能,大力传承历史文化、挖掘民俗文化,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商务文化、时尚文化等,形成独特的人文标识,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发展平台。如龙坞茶镇、丝绸小镇、黄酒小镇等,通过发掘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很好地延续了历史文化根脉,传承了工艺文化精髓。三是凸显生态功能,坚持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使每个小镇的建筑、设施、植被、自然环境等融合和协调、相得益彰,充分体现绿色、舒适、惬意的“小镇味道”,打造生态宜居的功能区。四是嵌入旅游功能,积极发展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健康旅游等,每个特色小镇都利用自身资源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打造5A级景区。如嘉兴巧克力甜蜜小镇突出“旅游+工业”特色,全方位展示浪漫元素,2015年累计接待游客1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80万元。五是夯实社区功能,为小镇常住人口和创业就业人员提供完备的社区服务,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打造人口集聚的新空间。如杭州山南基金小镇开通国际医保服务,推行证照一站式办理,将普通小学改造提升为双语小学,“零距离”“零时差”为小镇企业服务,集聚了大批顶级私募机构及知名文化人士。

(五)坚持改革突破,释放政策红利。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式、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店小二”的理念全面推进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和运营,走出新的路子。一是鼓励先行先试。把特色小镇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和省里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的改革政策,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率先突破。二是创新制度供给。实施“创建制”,以3年为创建期,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后再命名;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优进劣出”的竞争机制。实施“期权激励制”,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特色小镇所需新增建设用地,由各地先行办理农用地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如期完成目标任务的,由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特色小镇通过考核验收后,新增财力上缴省里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三是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以“区域环评、能评+区块能耗标准、环境标准”替代项目能评、环评,实行“模拟制、联审制、代办制”缩短特色小镇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努力营造扶商、安商、惠商的良好环境,塑造比较优势。如嘉兴市嘉善县通过精简审批、提升服务,创造了6小时内完成项目实地考察、洽谈协商、正式签约并办好营业执照的记录。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在不折不扣落实省里政策的基础上,各市再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用地指标、财政奖励等方面进行支持,在项目规划、环境容量、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倾斜。如杭州市对特色小镇的众创空间、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给予20至200万元补助;允许产业项目用地出让价按同地块最低限价标准的70%起价。

二、长沙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长沙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总体上仍以传统、粗放模式为主,特别是与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较,还存在不少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不够科学,缺乏约束力。虽然市域范围的乡镇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但总体而言,规划理念不够清晰、内容不够科学、体系不够完善,缺少顶层设计的高度、详细规划的深度、多规合一的广度、地方特色的亮度、功能定位的精准度和发展方向的清晰度。同时,规划对建设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偏弱,执行缺乏严肃性,存在随意修改规划等现象。

(二)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竞争力。简单克隆城市要素,摊饼式、同质化趋向严重,对产业、文化、生态、区位、地貌、建筑等自身特色挖掘不够,形象特征不明显。尤其是产业层次不够高端、特色不够突出,大部分乡镇在产业创新和升级上功夫下得不够深,领军企业和人才引进不够多,对高端要素的集聚不够快,差异化发展不明显,缺少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

(三)功能不够完备,缺乏集聚力。大部分乡镇仍处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初级阶段,功能发展以基础功能和经济功能为主,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及旅游功能等相对缺失。特别是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建设滞后,商贸、金融、信息、休闲等配套服务水平较低,难以集聚人才、资本、项目和技术,在创新创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

(四)机制不够灵活,缺乏创新力。责、权、利关系不明晰,强镇扩权有待深入,改革创新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影响自主发展积极性。在建设过程中,习惯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做法,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没有形成多元投资和建设的格局,缺乏持续推动力。同时,还存在用地紧张、人才匮乏等困难,不能满足持续发展需要。

三、四市特色小镇建设对长沙的借鉴

长沙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必须全面总结吸收前一轮特色镇(中心镇、小城市)建设经验,充分学习借鉴外地特色小镇建设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着重做好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规划建设要科学。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科学确定规划和建设用地面积,做到边界清楚、相对独立。强化规划引领,实行多规合一,引进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区设计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编制,确保小镇建设按规划有序推进。有机融合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从产业转型升级中延伸旅游和文化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是产业特色要突出。每个小镇围绕1个特色产业,整合集聚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圈,实现错位发展。加强技术创新,运用现代技术提升特色产业、改造传统工艺,培育行业“单打冠军”。集聚高端要素,瞄准与特色产业相关的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产品,引进关键人物和技术,打通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推动供给侧小镇经济发展。可建设大瑶花炮小镇、沩山禅茶小镇、灰汤温泉小镇、铜官陶瓷小镇等。

三是形象品质要精美。按照3A以上景区标准建设,坚守良好生态环境底线,根据特色产业、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做好小镇形象设计,着力打造“一镇一风格”。实行“嵌入式开发”,严格控制建设高楼大厦,减低建筑密度,降低建筑高度,做美生态环境,体现小镇味道,建设有湖湘特色和优良生态的美丽风情小镇。突出人文底蕴,将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全过程,形成独特的内涵品质、文化标识和形象特征。

四是推进力度要加大。建立领导重视、扶持有力的推进机制,围绕规划编制、商贸配套、注册登记、金融支持等,出台含金量高的专项扶持政策。构建规范有序、市县联动的创建路径,出台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明确创建目标、路径和要求,引入创建制,不搞区域平衡,首批谋划培育10个左右市级特色小镇。锐意改革创新,进一步强镇扩权,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市场机制、企业主体作用。着力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浓厚特色小镇创建氛围。

(来源:长沙市《决策咨询》编辑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