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的长大,大概每个妈妈都会发现,当个不吼不叫的好妈妈实在是太难了。哪怕原本是个从不大声说话的温柔妈妈,奈何孩子根本不买账,也只好练出“河东狮吼”。渐渐地,一控制不住情绪就朝孩子发脾气就成了习惯,而这很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怎么办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翻开了《好妈妈不吼不叫 读懂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想要在让孩子听话和不发脾气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1.什么是孩子的生长敏感期万物生长皆有规律,孩子也一样。这个不同阶段的不同生长规律,我们就称之为“儿童生长敏感期”。了解孩子的生长敏感期,就能窥见孩子成长的秘密,知道孩子看起来任性,甚至胡搅蛮缠的表现背后,体现的是孩子怎样的成长心态。 知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就反复强调过“敏感期”这个问题,并提出敏感期如同灵光乍现:这种灵光乍现一般只在获得某种特性时才闪现出来。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就处在一个特定的成长活跃阶段,这时候他们某方面的技能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也可能因为一些达不到要求的小细节而又哭又闹。 2. 孩子不同阶段的敏感期家庭教育专家鲁鹏程鲁鹏程老师,在这本书中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敏感期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孩子的全新视角。比如孩子在五六个月时开始对叠词产生兴趣,两岁左右进入语言爆发期,出现重复不断地说某个词,或者喜欢模仿大人说话的表现。 作为“好妈妈”系列的丛书之一,《好妈妈不吼不叫 读懂儿童敏感期》不是从妈妈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100多个小细节,把0-6岁孩子的敏感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对想了解孩子敏感期的,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3. 如何度过孩子的敏感期正如书中所写,“在孩子敏感期内,尊重他的发展,给他充分的自由”,此时面对孩子,关键的两个词就是“顺应”和“放手”。 两三岁的孩子,你挪动了他的东西,没有放回原处,他就会发脾气,甚至又哭又闹,这时候要做的,不是骂他“你再苦我就打你”,而是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弄乱了孩子的什么东西,并好好和孩子道个歉,让他重新摆回原来的位置。 四五岁的孩子,他因为你放学的时候没有及时去接他而稀里哗啦地哭泣,你也不要笑话他哭鼻子,或者说出“长这么大了你还哭,丢不丢人”这样伤人心的话。要知道,这正是孩子对委屈的敏感期,情绪波动,喜欢用哭泣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再正常不够了。 顺应孩子的敏感期,而不是把孩子的做法当作是“在和自己对着干”,我们就能理解孩子,并看到孩子的可爱之处,也就不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觉得烦躁而焦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