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古埃及的渊源关系,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古华族”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从古埃及迁徙到中国的,现在基本上有了思路。
古华族,主要父系来源是黄帝儿子玄嚣(少昊)下的各个支派,玄嚣又是被称为“东夷族首领”,是中国嬴姓及其尹、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皋陶、伯益的“东夷部落联盟”,一直是中国早期“古华族”的主干部分,为早期华夏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华夏文化传承自羲和文化,羲和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要源泉。少昊国是凤凰的国度,少昊时期是凤文化繁荣鼎盛时期,凤文化和龙文化是中华华夏文化的两大支柱,中华民族既是龙的传人,又是凤的传人。
“东夷联盟”中,秦人和赵人先祖来自伯益(玄嚣-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徐国先祖也是(玄嚣-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他是徐姓与赵氏先祖与秦朝之祖,是黄帝第四代孙。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任命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由于伯益德高望重,禹依据民心天意,将帝位禅让于伯益。伯益为禹守丧三年后,也像大禹避让舜的儿子商均那样,谦让帝位于大禹之子夏启。夏启即帝位后开始削弱伯益的势力,并在夏启六年杀害了伯益。对此,“东夷族”奋起反抗,故发生了“有扈之乱”。
现在判断“有扈之乱”很可能是导致“古华族”几乎整体迁徙到东亚中国的原因,这其中也包括商人先祖(
玄嚣-蟜极-帝喾-契),以及部分炎帝后裔,以后后来可能与共工争帝位失败的古埃及第一王朝“杞”王的后裔等。他们很可能是经过海路到达山东一带,开启了中国龙山文化。黄帝后裔两大支在黄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分别发展。但是商人所走路线很可能有所不同,古印度河哈拉巴文明与长江上游三星堆文明与商人关系还需要深入探索。
在尼罗河流域发展的是颛顼夏禹支和楚人支,禹的后裔至少建立了古埃及第一王朝、第十三王朝、第十七王朝和第十八王朝。同时禹的后裔可能仍然在东亚中国区占据长江流域,尤其是良渚,并建立后来越国。颛顼另一支系楚人先祖建立了古埃及第三王朝和第四王朝,这也是古埃及古王国最辉煌的时期,吉萨三大金字塔是这个时期所建。而昆吾氏正是胡夫。炎帝后裔共工氏与颛顼氏后裔争夺帝位,建立了古埃及第二王朝。
在喜克索人入侵古埃及时,昆吾氏族奋起反抗,不敌被打散,其中一部流落到中国山西(这也可能是山西有Q1a1b-M25来源原因),成为楚人王朝来源,楚人最开始臣服于商。到古埃及第18王朝时期,夏文化在古埃及发展成熟,在18王朝末期因为埃赫那顿(孔甲)乱夏,诸侯反叛,周人再度出走东亚,他们明显是走陆路到达黄河流域,并带来了更加先进成熟的古埃及-夏文化。最终与“古华族”已经建立起来的商王朝争夺天下,并得到了楚人先祖鬻熊的帮助,建立起华夏八百年姬周文明。对应分子人类学方面,黄帝类型为Q1a1a1-M120
(DYS391=9),也是古华族(中国东夷)和周人主要类型,而颛顼很可能发生DYS391=6的突变,这样DYS391=6的Q-M120分支就很可能是夏禹系和楚人系后裔。夏商周三代一直实行“夏君夷民”做法,从周朝开始,奴隶制废除,“华”和“夏”后裔与土著夷民开始融合,到汉朝时,华夏称谓衰微,代之而起是“汉人”,Y-O系(尤其是原中原土著Y-O2系和原良渚越国土著Y-O1系)与Y-Q系成为汉朝汉人主要Y单倍群。这时古埃及已经衰亡,被古希腊和古罗马统治,而东亚中国区继承华夏文明,进入了新的独立文明发展阶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