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忆|他是一盏灯

 宫国治 2020-04-14

他是王伟志,我和周围的人一样,平时称他“王主任”。

我与王主任从认识,到他去世,只有不足九年的时间。虽然时间长度不长,但他留给我的记忆是深刻的,对我的影响是久远的。他的才华、人品以及对我的鼓励是我难以忘怀的,就像在我心里点亮一盏灯,始终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幸于相识
       2002年8月,我接到一个采写任务,宣传报道一位“典型人物”:企业技术中心技术顾问王伟志,从此认识他,走近他,和他成为挚友。

       王主任1963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学院中专部,同年分配到南京机床厂设计科实验室工作。1966年调到厂设计科的滚齿机设计组。从那时起,他一直参与企业的滚齿机床的设计开发,近四十年的苦心钻研,辛勤耕耘,成为了一名机械行业的齿轮专家。

                                               学生时代的王伟志

1966年,当时还在南京机床厂的他,带着新产品试制的两个关键零件锥形齿轮来到上海,到了委托加工的单位,就遇到设备无法加工的难题,王主任和操作者经过对设备的局部改动完成了锥形齿轮的加工。这时,南京机床厂设计科领导来信告诉他,他已被列入“三线建设”内迁名单,即将前往四川灌县的宁江机床厂工作,主要行李已被运走。22岁的王伟志从上海回到南京,住在厂里招待所,办完手续后坐上了西行的列车。
       内迁到四川灌县宁江机床厂不到一周,他再次来到上海,对上海仪表机床厂的进口插齿机进行测绘,从拆箱到试验,忙了整整一个月,期间,父亲去世,自己也因劳累过度,阑尾发病在当地医院进行了手术。想着厂里还有十余人等着他做完试验来测绘,他只住了四天医院,咬牙把试验做完。

敬于才华

       王主任对解决技术问题的执着是有口皆碑的。1986年,他服从组织安排,从设计科调出,组建家电部,担任家电部副主任。当时家电部在制作冰箱化霜器时,有两个齿轮(阿基米德齿轮)需要加工。他们请人设计加工编程,费用是1800元,他由此想到,如果能够自己编程,不但节约费用,而且可以解决更多的零件加工问题,大大提高效率。担任领导,编程完全是靠业余时间,他先后学习BASIC语言,高等数学等相关编程知识,然后根据“加工意图”进行大量的计算,挑灯夜战到凌晨是常事。当一个加工程序编完,敲出最后结果时,他的心情只能用“得意”来形容。

                                              王伟志(右二)早年的工作照

       他首创的“最简近似圆计算法”,用于非圆曲线数控机床,加工效率由过去的三天提高到只需二十多分钟。他的这一计算法在全国性专业杂志《机械工艺师》刊登,并被俄罗斯相关杂志转载,全国各地有大量读者来信,咨询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之后,他陆续完成了用于三维曲面数控机床加工的“三维面最简计算法”、“内循环滚珠丝杆回料器”、“三维加工干涉计算、“任意凸轮升降曲线计算”等程序。这些程序的编制耗去他大量的精力,占用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一个程序常常是一两个月才完成,这并非他的本职工作,他完全可以不做,而且1989年和1990年他连续做了两次手术,但他对此却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事,值得去做。酷爱技术钻研的王主任,从不把自己的收获只为己有,他说,大家都来运用这些程序,它才有价值。
      2000年,王主任参与又一个滚齿机新品的开发。为了实现“简易数控”的产品定位,需要设计上简化部件,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对传动链进行了较大改动,不仅减少了离合器、轴和齿轮的数量,而且提高了效率。这个令很多人担心的改动能够最终成功,得益于他多年的积累。
       临近退休的王主任,患上了腰椎间盘凸出症。腰部不适和腿部疼痛常常折磨他,在办公室,人们常常看到他歪着身体,伸直左腿坐在那儿工作。他说,身体不好,精力就有限,所以我不打牌,也不炒股,就想集中精力做几件有用的事。

赞于人品

       王主任为人谦和,彬彬有礼。对就职的企业、历任领导知恩图报;对同事、下属谦让包容;对徒弟悉心传授,亦师亦友;对朋友更是让人如沐春风。

       王主任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对每一任领导都能记住说出他们对自己的好,工作上搭建的平台、技术成果的肯定、工作能力的欣赏、晋升工资职位,生病住院的看望,甚至问候过的每一句话,他都记在心里,要求自己用加倍的努力和更多的工作业绩来回报企业和领导。历任领导也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曾经的老领导说,像王伟志这样对技术钻研、对工作执着,想着回报企业的人值得敬佩。

                                                        王伟志与夫人单桂菊

       他的家里常会有同事、朋友聚会。大家谈笑风声,推杯换盏,王主任肠胃不好,不喝酒,吃得也很少,但他喜欢用好酒好菜招待大家,享受这一时刻。在外宴请朋友同事,他也因为肠胃,吃得很少,更多的时间是张罗照顾别人。
       2008年5·12大地震,他家所在的楼房受到较严重的损坏,在等待修复加固的近两年时间里,他和夫人住在厂区的员工宿舍楼里。中午技术系统总有一些年轻人到他们家或蹭饭,或把带来的饭菜在他家里加热,吃完了在他家里打个盹儿再去上班。
      他对待徒弟亦师亦友,技术上从不保留,生活上关心照顾,性格上理解包容。无论徒弟们走多远,都始终牵挂着,逢年过节都会相聚一下。在他的领导、同事、徒弟、朋友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最初是王主任和他们交往,后来就变成了家庭和家庭的交往,而且都是常常久久的友谊,就是在王主任走了以后,他的夫人单阿姨也一直和他们保持着交往。
      相识的九年间,他对我更多是肯定和鼓励,记得2010年工作职位再次变动后,他写了一首诗送给我,鼓励我要做为员工着想的“好官”,廉洁正派的“清官”。

叹于逝去

       2011年1月3日,王主任因病去世,终年67岁。王主任早年开始身体就一直不太好,胰腺和肠道的疾病折磨了他几十年。他能够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做出骄人的成绩,完全得力于他的夫人对他的悉心照顾。有几年,王主任几乎每开发一个新产品就要住一次医院,先后做过四次手术,期间他承受的痛苦、家人承担的辛劳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在他走后的九年时间里,我常常会想起他,总想着他要是还活着该多好啊......
       今天,写下这些文字,纪念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