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2章译文

 旮旯二爷 2020-04-14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译文

原创 虚弦道人 道德经释义 3月18日

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译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简析:

在之前章节的《道德经》释义过程中,已经多次引用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并且予以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乃是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法则,修道者但须明悟了这段话并且践行,就可以“生生不息”而“长生不老”。

“道”即“无极”,是“虚无之炁”;“一”即“太极”,是“混元之炁”;“二”即“两仪”,是“阴阳二炁”;“三”则是由“阴阳相冲”所产生的“冲和之炁”。“一”乃“天”之数,“二”乃“地”之数,“三”乃“人”之数。

“无极”与“太极”本是一体两物。“无极”动则生“太极”,“太极”静则返“无极”。“太极”动则生“阴阳”,“阴阳”相冲则为“和”,而“万物”皆生于“和”。

既曰“万物”皆生于“和”,当然失“和”即意味着“灭亡”。若要得“和”,则必须先有“阴阳”;若要“调理阴阳”,则必须“守道”。因为“道”乃“无极”而不可持守,而“太极”与“无极”本是一体两物,故而在道家修炼术里,“抱一”以为“守道”。

2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译文:

万物(皆是)负阴而抱阳,(阴阳)相冲以为和。

简析:

《道德经》中仅此一处提及“阴阳”,然而“阴阳”却是道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道家的“阴阳”,又名“两仪”,即是“二”。一旦把握住了“阴阳”,也就掌控了事物演化的进程。因此,《易经系辞上》中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

作为“两仪”的“阴”与“阳”,乃由代表“太极”的“一”所化生。“阴”与“阳”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并且“统一”的。“阴”与“阳”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相对、互根、消长、转化”四大类。所谓“相对”,即“阴”与“阳”相互对立;所谓“互根”,即“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所谓“消长”,即“阳消阴长,阴消阳长”;所谓“转化”,即“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万事万物,皆可分“阴阳”。例如,人体之“表”属“阳”,而人体之“里”属“阴”;人体之“腑”属“阳”,人体之“脏”属“阴”;人体之“心”属“阳”,人体之“肾”属“阴”。而“肾”又分“阴阳”,谓之“肾阳”与“肾阴”。

如果离开了“阴阳”,则事必败而物必死。唐朝道士卜应天在其堪舆著作《雪心赋》中记载:“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是因为“阴”与“阳”二者“交接激荡”之后才能产生“三”。此“交接激荡”即为“阴阳相冲”,“三”则为“和”。因为“和”由“阴阳相冲”所得,故而又被称为“冲和”;因为“中”是“冲”的本字,故而又被称为“中和”;因为“阴阳相冲”而后“相合”才能得“和”,故而又被称为“合和”。

道家内丹术有很多种丹法,但种种功法皆不离“阴阳”。正因为“阴阳”的分类不同,所以化生出各种不同的丹法。大致说来,“阴阳”分类,可有“体内阴阳”与“体外阴阳”的分别。以“体内阴阳”为例,“性命”即为“阴阳”;以“体外阴阳”为例,则“男女”即为“阴阳”。

因为“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所以一切的道家功法,都是“双修”的功夫。在当前社会下,因为“男女双修”可能会产生社会伦理问题,所以道家内丹修炼的主流法门乃是“性命双修”。本人解《道德经》所引用的内丹修炼法门,即是“性命双修”。

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

译文:

人们所(最为)厌恶的,(莫过于)孤、、不,而王公却以(此自)称。

简析: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记载:“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也就是说,侯王之所以自称“孤、寡、不榖”,乃是“以贱为本”。

“低贱”与“高贵”也是一对“阴阳”,符合“相对、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侯王处身“高贵”,却以“低贱”自称,这也是为了“求和”。“求和”的方式,则是“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第七十章中记载:“是以圣人被褐怀玉”,也是为了“求和”。“怀玉”是为“高贵”,“被褐”是为“低贱”。

道教人士,自称为“贫道”。所谓“贫”,是说自己的道德“不足”。道德之士自称以“贫”,与王公自称“孤、寡、不榖”的意趣相同。

4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译文:

所以,万物都或者(先)损而(后)益,或者(先)益而(后)损。。

简析:

当“损”与“益”并用时,“损”取其引申义“减损”,“益”取其引申义“增益”。现代会计学中有“资产损益表”的专用名词。

中国古代的皇帝被称为“九五至尊”,此“九五”之名取自《周易》的乾卦第五爻,其爻词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乾卦的卦象为“”,由六个代表阳爻的“”组成。

在《周易》里,阳爻被标识为“九”而阴爻则被标识为“六”。《周易》共计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加上乾、坤两卦各有一“用爻”,总为三百八十六爻,故有三百八十六爻辞。

“乾卦”的六个爻,全部是阳爻。但“九五”并非乾卦的阳爻之最。阳爻之最乃是被称为“上九”的第六爻,其爻辞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由“九五”爻来看,如果不“减损”而继续“增益”的话,就会进入“上九”爻。“上九”爻的阳气已然最大,再无“增益”的空间,接下来就会“重阳必阴”而趋向衰落,所以其爻辞为“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王公以“孤、寡、不榖”的“贱名”自我警醒,并在处事过程中也不忘“谦下”于人,其目的即“损之而益”;否则本身已经处于“九五”之位,若继续“增益”的话,就会进入“益之而损”的“上九”之位。

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译文:

别人教(之以强梁),我也如此教导别人:“强梁者不得其死”。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句话写为“人之所教,我亦教人”、“人之所教我,亦我之所教人”、“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

结合下文可知,“我亦教之”的内容是“强梁者不得其死”。但“人之所教”的内容是什么,《道德经》诸注家有所分歧。有些人认为,“人之所教”的内容是“强梁”;而有些人则认为,“人之所教”的内容也是“强梁者不得其死”。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记载:“我独异于人。”以此可见,身为圣人的老子,其思想境界是与俗人不同的。因而我认为,“人之所教”的内容应当是“强梁”。

“强梁”与“柔和”相对。在前句解读中已经解释过,“和”即是“三”,而“三生万物”。因为“强梁者”失去了“和气”,所以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6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

我将以(此)作为教戒。

简析:

 “父”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写为“”,由代表“又(手持)”的“”和代表“杖”的“”构成。故而,“父”的构字本义为“以手举杖、举杖责打”。“举杖”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而在古代家庭里教育主要是“父亲”的责任。“父亲”特指某人直系血统上一代的男性,《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父”的金文“”、“”、“”、“和篆文“”均继承了甲骨文的字形。《说文解字》对“父”的释义为“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教父”写为“学父”。“教”与“学”在古文中本来同字,有“教”必有“学”,而有“学”必有“教”。所以“教父”与“学父”的词义相通。

《说文解字》将“父”释义为“矩”,“矩”与“规”构成复合词“规矩”,相当于现代宗教中所言的“戒律”。故而,“教父”相当于现代宗教的“教戒”,此“教戒”即“强梁者不得其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