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施工】上海音乐厅整体修缮提升工程纪实

 cxag 2020-04-14

上海音乐厅建成于1930年3月,前身为南京大戏院,是由中国建筑设计师自行设计的具有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戏院。当时的南京大戏院占地面积1382㎡,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标志性的正面门楼上部采用两根半圆形古典圆壁柱和两根四分之一古典圆壁柱,形成三开间壁龛和3扇圆拱形窗,上方配以浮雕装饰和雕花屋檐,整座建筑典雅大气。

上海音乐厅前身南京大戏院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大戏院改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改建为上海音乐厅,成为全国首座音乐厅。1989年上海音乐厅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因市政建设,对上海音乐厅进行整体移位和保护修缮,同时新增两层地下室作为剧场配套空间,并且新建西大厅和南大厅与原建筑相连,新建部分延续了原有风格。因此,现上海音乐厅由原有建筑文保区域和移位后新建建筑非文保区域两部分组成,总建筑面积12987㎡。

2004平移修缮后的上海音乐厅


音乐温柔岁月建筑惊艳时光。建成90年来,上海音乐厅见证了众多知名艺术家登台展现艺术风采,使无数观众为之倾心,建筑与音乐的和谐交融使这座城市文化客厅成为海派文化和中西文化传承的亲历者。
城市文化客厅

2019年3月,为保护历史建筑、解决建筑及设备设施逐步老化而无法满足更高标准演出的问题、改善表演和观演体验,上海音乐厅正式启动整体修缮工程。

此次整体修缮工程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组成EPC联合体总承包其中文保区域修缮设计由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负责。文保区域进行保护修缮,维护建筑原有风格,做到修旧如旧;非文保区域进行空间布局调整,重新装饰装修;并且更新舞台设备设施,提升剧场声学效果。

2019年3月开启整体修缮工程
━━━━━

文保区域修复还原

上海音乐厅文保区域面积2558㎡,为1930年建造的老建筑。室内北进厅、观众厅、东走廊,室外北立面、东北立面均为文物重点特色保护部位。

红线范围内建筑为文保区域

 1   北进厅修缮
 

北进厅为上海音乐厅观众主入口厅,豪华的中央大理石主楼梯将观众引导至二层,水磨石墙面、边角嵌以金箔装饰的纸筋灰装饰大顶,门厅挑空配以古罗马式立柱、围栏和回廊,仿若恢弘宫殿,大厅装饰风格辉煌而罕见。

修缮前的北进厅全景合成图

北进厅内的16根科林斯柱仿石饰面年久破损、基层起壳,项目团队以原材质、原工艺、原工匠对柱身仿石饰面原样复原:拆除原有仿石饰面层,批嵌腻子粉、加设网格布修补基层,提升饰面抗裂性能;打磨柱身基层至圆润光滑,喷涂柱面底漆,保证饰面光洁度;邀请04年当时仿石饰面修缮时的工匠按原柱身仿石图案,以专用颜料重新描绘仿石纹理,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修缮后的16根科林斯柱

采用磨石修补剂对大理石主楼梯踏步破损面进行无痕修补;对出现裂缝的墙地面水磨石通过创面清理、骨料填充、打磨平整、打磨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恢复原有饰面效果;对平顶开裂破损面进行修补,表面整体批嵌修复,按原样恢复饰面光彩。

部分修缮完成的北进厅

 2   观众厅修缮
 

由北进厅中央大理石旋梯和两侧门进入观众厅,呈现在眼前的是满场金粉配以“海天蓝”耀目平顶。作为上海音乐厅最核心区域,观众厅平面呈窄靴子形,分上、下两层,特制地板踏之柔软、步履无声,使整座大厅温暖华贵,提供最佳观演氛围。

修缮前的观众厅


观众厅内最引人注目的海天蓝大平顶面积约550㎡,东西向长约28m,南北向长约20.1m,距离一层地面高度13.7m。大平顶精美的饰面是在基底钢板网上批嵌纸筋灰装饰而成,整个大平顶通过吊筋悬吊基底钢板网而固定在上方木屋架上。

观众厅大平顶构造示意图


大平顶饰面层存在局部开裂、造型夹角处与风口处拉裂、腻子局部分层起皮等现象,在检测单位评估大平顶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项目团队对观众厅大平顶装饰层进行原样修复。

项目团队将表面裂缝铲成V字型至基层钢板网,采用与基层相同的纸筋灰材料进行修补填充,粘贴纤维网格布增强基层粘结力,再批嵌打磨,修补花形缺陷;对于花式线条开裂部位的修复,先在线条背面利用纸筋灰拌纤维丝、粘贴网格布的方法进行加固,再作表面修复。修缮前,项目团队对大平顶及其周边图案色彩现场取样,通过电脑比对配色来确定观众厅不同区域的19种涂料色样,再分区描绘、逐个上色、匠心细作,保证大平顶修缮前后饰面光彩一致。

修缮完成的观众厅大平顶


观众厅内座椅返厂更新,提升座椅舒适度。在二楼看台局部增设可伸缩扶手栏杆,消除剧场安全隐患的同时,维持原有空间布局效果。

观众厅座椅风貌


观众厅正前方的舞台表演区面积145㎡,台口高9m,两边各有75㎡副台,此次对舞台装饰墙面及反射板重新设计更换,一并对舞台机械、灯光、音响等设施设备更新换代。

修缮中的舞台区域


 3   东走廊修缮

 

东走廊是观演间隙供观众临时休憩之处,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拱顶,二层为平顶,繁复花饰由勾金线条环绕,配以深色门框和石材地面,尽显雍容稳重的传统风格。

修缮前的东走廊一层全景合成图


此次修缮中,项目团队按照历史原样对东走廊二层水磨石地面予以恢复,拆除现有亚麻油底板,对地面基层进行封闭加固和防水处理,并以北进厅地面水磨石图案为蓝本放样,以制作小样的方式确定不同式样的砂粒大小和配比,采用网格分仓法施工多重图案交叉的水磨石地面,避免色样交叉污染,最后整体打磨抛光,使历史原迹得以重现。

东走廊二层原亚麻油地板

复原中的东走廊二层水磨石地面


对东走廊与观众厅间的隔声门进行更新修缮,在保持原有风格不变的同时,提升隔声门隔音效果。对走廊内木饰面进行脱漆出白,展示木质纹理,提升木制品装饰效果,并对墙、顶、地面破损处进行修缮。

东走廊一层顶面修缮

 4   外立面修缮

上海音乐厅北侧和东北侧外立面均保留着1930年落成时的风格,最上部为泰山砖饰面,中部为仿石漆墙面,下部为花岗岩大理石饰面,构图典雅、风格大气,令人观之难忘。

东北侧外立面保留落成时的风貌

泰山砖饰面部分发霉破损且存在空鼓的现象,项目团队按照原有式样定制泰山砖片,更换部分空鼓、损坏的面砖,视面砖污染严重程度选择清水或活性酶冲洗饰面,并涂刷憎水剂,保护饰面砖体。

花岗岩饰面由于石材檐口泛光照明安装构造缺陷以及石材含铁量大的缘故,导致受雨水侵蚀后石材饰面发生不均匀锈斑,项目团队在檐口处增设批水板、优化泛光照明安装点位、石材底部增设排气口彻底解决大理石背部反复受潮现象,对已污染生锈的饰面以泥敷清洗恢复大理石原有的色彩。

修缮前的泰山砖和花岗岩饰面

修缮后的泰山砖和花岗岩饰面


外立面既有木窗隔声效果难以满足一流剧场的需求,因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要求,木窗无法更换为隔音窗。项目团队通过现场查勘,在原有木窗框的基础上,将单层玻璃更换为中空玻璃,窗扇间以及窗扇与窗框间安装嵌入式硅胶PVC密封条,实现密封隔音功能;一并对木窗外饰面涂刷木蜡油,露出木纹理,维护原有风貌

木窗修缮前后对比


━━━━━

非文保区域功能提升

非文保区域修缮主要包括空间布局调整、内部装饰修缮和局部结构改造三方面。

非文保区域内部装饰修缮

非文保区域内部装饰修缮

改造工程重点为地下二层小厅新增钢结构内胆和内部重新装修改造,解决长期以来小厅与观众厅之间的隔音差、串音等问题,对地下二层功能区优化调整后,今后小厅每年可增加演出一百余场。同时,对地下一层演出配套空间如化妆间、卫生间等区域进行重新布局和装修优化,更好地服务观众和演出人员。


━━━━━

科技打造智慧剧场

多源数据融合的逆向建模技术构建数字化档案库
 

项目团队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近景测量等先进手段,结合BIM技术对上海音乐厅进行实景逆向建模,以数字化形式获取建筑整体结构框架、外立面装饰装修、内装饰、配套机电设备管线、重要特色保护部位等的完整三维信息,建立三维数字化档案库,为当前文物保护修缮施工提供指导依据的同时,也为今后实现文物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运营管理提供平台基础。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文物建筑逆向建模


面向文物保护和剧场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
 

基于运营管理需要,项目团队计划开发一套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基于BIM和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智能监测平台,对有着90年历史的观众厅大平顶的“健康”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进行监测和预警;并且构建历史建筑特色文化展示平台,以数字化手段记录历史、传承工艺,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应用BIM整合运维系统,构建大数据平台,提升现有运维信息系统的集成化和智慧化水平,实现剧场智慧运维管理。

安全监测平台界面效果图

此次修缮工程计划于2020年年中全部完成,届时上海音乐厅将重新对外开放

上海音乐厅外景


近年来,上海建工本着“重塑”和“重现”理念,完成了包括和平饭店、外滩源33号、复旦大学相辉堂、四行仓库、上海爱乐乐团行政楼、“上生新所”、春阳里等在内的一大批知名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保护建筑的修缮改造工程,今后将进一步整合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将上海的城市更新理念和技术推广到全国,继续成为城市更新领域的领跑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