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钟书论《九章》(四)“因鸟致辞”

 依然听雨依然闲 2020-04-14

                        《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札记第十二则

钱钟书论《九章》(四)“因鸟致辞”

                              /周敏

《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第十二则《九章》(四),副标题为《因鸟致辞》。

古代通信困难,军队用烽火传军情,老百姓无车船、飞马之利,更无现代的电话、手机、互联网,便想到用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飞鸽传书、黄犬传书、鱼传尺素、风筝通信、竹筒传书等,其中托鸿雁等飞鸟传书流播最广,民间流传着凄美的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妻子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她野外挖菜,忽听鸿雁之声,勾起她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苦无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钱钟书此则介绍并鉴赏古诗文“因鸟致辞”,并非局限于托鸟传书,亦推之于见鸟辄动幽思、引发怀念之种种情事。

【“因鸟致辞”的源流】

  钱钟书认定屈原的《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是“因鸟致辞”的祖构。祖构者,最先用某种方式表达某种情境的开创者,也称源头。

洪兴祖《注》:“思附鸿雁,达中情也。”意思是把心思寄托于鸿雁,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

钱钟书说,与《思美人》相类似的有屈原《九辨》“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刘向《九叹·忧苦》:“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文选》江淹《杂体诗·李都尉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而后人一致独认《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是“因鸟致辞”的祖构。

关于“因鸟致辞”的后仿和继波,钱钟书举数例以示。

古风或律诗有:

1、李白《感兴》之三:“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征雁务随阳,又不为我栖”;

2、《敦煌掇琐》一《韩朋赋》:“意欲寄书与人,恐人多言,寄书与鸟,鸟恒高飞”;

3、宋祁《景文集》卷一六《感秋》:“莫就离鸿寄归思,离鸿身世更悠悠”;

4、李商隐《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5、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卷上《待千岩》:“作笺非无笔,寒雁不肯落。”

长短句(词)有:

1、黄庭坚《望江东》:“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2、苏茂一《祝英台近》:“归鸿欲到伊行,丁宁须记,写一封书报平安”;

3、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4、吴文英《鹧鸪天》:“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闾门屋数间”;

5、宋徽宗《燕山亭》:“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6、岑参《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文、赋有:

1、陈琳《止欲赋》:“欲语言于玄鸟,玄鸟逝以差池”;

2、应玚《正情赋》:“听云雁之翰鸣,察列宿之华辉,……冀腾言以俯首,嗟激迅而难追”。

【“因鸟致辞”需出新意】

钱钟书以为,后世一味沿袭而无变化,终于难逃陈词窠臼。他偏爱新意变化,尤其激赏那些感情更加深婉,表达更加委曲的表达:

1、陈耀文《花草粹编》卷八引《古今词话》载无名氏《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

呼鸟前来并非托其捎话,而是拜托其路过相思之人时“低声”潜过,免得惊醒未眠人,生怕未眠人因闻雁而转盼自己的音讯,真乃一往深情,体贴入微。

2、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

雁可传书而未见书来,是以也不传书过去,情深而生恨意,乃别一肚肠,也在情理之中。

3、《阳春白雪》后集卷五蒲察善长《新水令》:“……不由我泪盈盈,听长空孤雁声。雁儿我为你暂出门庭,听我叮咛:‘自别情人,……相思病即渐成。……一封书与你牢拴定,快疾忙飞过蓼花汀。那人家寝睡长门静,雁儿呀呀叫几声,惊起那人,听说着咱名姓,他自有人相迎。……你与我疾回疾转莫留停。……你必是休辞云淡风力紧,……我这里独守银缸慢慢的等。’”;

催促雁儿急速传信并“疾回疾转”,又担心其延误不能及时回信, “我”且“慢慢的等”,一疾一慢,相反成趣,道尽心曲。

4、《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 怀》所谓:“反畏消息来,寸心复何有!”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遥隔两地之人,思念对方,又怕听到对方消息,生恐听到变故和不幸。

目睹旧时相识即刻引发相思之情,不惟因鸟,也有因星、因云的,因为它们都是两地所见可寄托情思之物;因鸟致辞,因星致辞,因云致辞,均同一机杼。

《九辩》欲“寄言流星”,后世词章则以云代星,如陶潜《闲情赋》:‘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欧阳修《行云》:“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柳永《卜算子》:“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我以为,鲁迅先生寓意遥深的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是植根并借鉴了上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

                                               二〇二〇年四月十四日

(注:篇中红字引自《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第十二则)

附录:《管锥编-楚辞洪兴祖补注》第十二则《九章》(四)

《思美人》:“因归鸟而致辞兮,羌宿高而难当”,《注》:“思附鸿雁,达中情也。”按后人多祖此构,而无取于《九辩》八之“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刘向《九叹·忧苦》:“三鸟飞以自南兮,览其志而欲北;愿寄言于三鸟兮,去飘疾而不可得”;《艺文类聚》卷一八应玚《正情赋》:“听云雁之翰鸣,察列宿之华辉,……冀腾言以俯首,嗟激迅而难追”;《文选》江淹《杂体诗·李都尉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李善注引陈琳《止欲赋》:“欲语言于玄鸟,玄鸟逝以差池”;

      [增订四]《古文苑》卷四李陵《录别》:“有鸟西南飞,熠熠似苍鹰。朝发天北隅,暮宿日南陵。欲寄一言(),托之笺彩缯;因风附轻翼,以遗心蕴蒸。鸟辞路悠长,羽翼不能胜。意欲从鸟逝,驽马不可乘。”《玉台新咏》卷一徐干《室思》:“浮云何洋洋,愿因通我辞。飘繇不可寄,徒倚徒相思”;卷九魏文帝《燕歌行》:“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均祖构《九章·思美人》之古制。

李白《感兴》之三:“裂素持作书,将寄万里怀。……征雁务随阳,又不为我栖”;《敦煌掇琐》一《韩朋赋》:“意欲寄书与人,恐人多言,寄书与鸟,鸟恒高飞”:宋祁《景文集》卷一六《感秋》:“莫就离鸿寄归思,离鸿身世更悠悠”(参观李商隐《夕阳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白悠悠”);姜夔《白石道人诗集》卷上《待千岩》:“作笺非无笔,寒雁不肯落。”长短句中倩鸟传书尤成窠臼,如黄庭坚《望江东》:“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苏茂一《祝英台近》:“归鸿欲到伊行,丁宁须记,写一封书报平安”;刘克庄《忆秦娥》:“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吴文英《鹧鸪天》:“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闾门屋数间。”宋徽宗《燕山亭》:“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不得作书,只能口嘱,有若岑参《逢入京使》所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奈言语不通,则鸟虽“不高飞”,纵“为我栖”,而余怀渺渺,终莫寄将,殊破陈言。

[增订三]黄遵宪《海行杂感》第一三首:“拍拍群鸥逐我飞,不曾相识各天涯。欲凭鸟语时通讯,又恐华言汝未知!”即此机杼。曰“华言”而不同宋徽宗词之曰“人言”者,盖谓鸟与外国人皆钩舟(车旁)格磔,故言语相通,正顾欢、韩愈所谓“鸟聒”、“鸟言”也(参观2076-2077页)。

陈耀文《花草粹编》卷八引《古今词话》载无名氏《御街行》:“霜风渐紧寒侵被,听孤雁声嘹唳。一声声送一声悲,云淡碧天如水。披衣起,告雁儿略住,听我些儿事:‘塔儿南畔城儿里,第三个桥儿外,濒河西岸小红楼,门外梧桐雕砌。请教且与,低声飞过,那里有人人无寐”;呼鸟与语而非倩寄语,“人人无寐”当是相思失眠,却不写书付递以慰藉之,反嘱雁“低声”潜过,免其人闻雁而盼音讯,旧意翻新,更添曲致。陈达叟《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叵耐薄情夫,一行书也无!泣归香阁恨,和泪掩红粉。待雁却回时,也无书寄伊!”:雁可寄书而未传书来,遂亦不倩其传书去,别下一转语。《阳春白雪》后集卷五蒲察善长《新水令》:“……不由我泪盈盈,听长空孤雁声。雁儿我为你暂出门庭,听我叮咛:‘自别情人,……相思病即渐成。……一封书与你牢拴定,快疾忙飞过蓼花汀。那人家寝睡长门静,雁儿呀呀叫几声,惊起那人,听说着咱名姓,他自有人相迎。……你与我疾回疾转莫留停。……你必是休辞云淡风力紧,……我这里独守银缸慢慢的等。’”;似取《御街行》拟议变化,酣畅淋漓,在雁为“疾回疾转”而在“我”为“慢慢的等”,相映成趣,妙尽心理。《九章》“因鸟致辞”之意,至此而如附庸蔚为大国矣。《九辩》欲“寄言流星”,后世词章则以云代星,如陶潜《闲情赋》:‘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欧阳修《行云》:“行云自亦伤无定,莫就行云托信归”;柳永《卜算子》:“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既可嘱去鸟寄声,自亦得向来鸟问讯,如杜牧《秋浦途中》:“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又《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一七五《诗话》载陈克断句:“莫向边鸿问消息,断肠书信不如无!”,复类杜甫《述怀》所谓:“反畏消息来,寸心复何有!”j南宋偏安,作者纷纷借以寄中原故国之思,如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二0《白湖闻雁》、吴龙翰《古梅吟稿》卷二《登金陵钟山绝顶》等,寻常见惯而利钝不等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