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武灵王丨沙丘之变死则死矣,然我之大计竟也因此毁去,痛哉!

 今古言堂 2020-04-14

前言

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了沙丘之变,虽然英明的赵武灵王为此饮恨而终,但由于此前他在国内成功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使得赵国国力蒸蒸日上,甚至已经具备了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实力。所以,如果赵武灵王之后的赵国国君能够继承赵武灵王之志,继续奋发图强,那么即便赵武灵王惨死亦当含笑九泉。但可惜的是,赵国的后继之君们远不具备赵武灵王的雄才大志,最终赵国的发展偏离了赵武灵王生前既定的轨道,从而一步步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如今看来,也甚为可惜......

赵武灵王雕像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肃侯之子——年仅15岁的赵雍即位,他便是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即位之初,便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考验,当时魏、楚、秦、齐、燕五国以参加赵肃侯的葬礼为名,各派一万精兵陈兵赵国边境,伺机图赵。

对于五国出兵之意图,赵雍非常清楚,他们只是想趁机瓜分赵国土地罢了。不过赵雍虽然年轻,但在重臣肥义的辅佐下,赵雍很快稳住阵脚,他先后贿赂北方娄烦攻燕国、东南越国攻楚国,使得这两国无心赵国之事,而后与韩、宋结盟对抗秦、魏、齐,这样一来,五国图赵的阴谋便破产了。

五国虽然罢兵了,但通过这件事也让赵雍认清了两个事实:

  • 1,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乱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五国虽然图赵,但因为赵国当时的实力已经不容小觑,所以他们也只敢尝试而不敢与赵国彻底决裂。

  • 2,各国之间并没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联盟关系。比如,数年前齐国还曾为了援赵而与魏国战于桂陵,如今两国却可以相约共同谋赵;秦国的河西之地曾被魏国长期霸占,两国积怨甚深,如今却也能握手言和;楚国更是因文化习俗的不同而长期为中原各国所不容。因此,所谓的联盟并不可靠,各国之间的攻伐交好完全都是出于利益的考量。

战国后期形势图

所以,日后赵雍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所作的一切都是基于以上两点问题的认识,虽然年轻,但他的表现却非常成熟且富有智慧,他不会因为曾经“五国图赵”而去迁怒于各国,更不会对各国采取任何的报复性举动,因为他明白,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西有强秦东有强齐,南方又有结怨已久的魏国,以赵国一国之力还远远不能够对抗列国,既然如此,若想要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争霸天下,就必须恢复魏文侯时期的三晋联盟,切不可为赵国四处树敌。

因此,当我们去翻阅各类史书记载的时候就不难发现一个事实,纵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赵国都在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与各国的冲突,不仅如此,在他决心伐中山国的时候,还曾派使臣出使各国,与各国交好,而这些对外政策与赵肃侯在位时期的对外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归,使楼缓之秦,仇液之韩,王贲之楚,富丁之魏,赵爵之齐。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

但正是由于赵武灵王一改赵肃侯时期赵国的对外政策,不仅让魏国暂时放下了对赵国的仇恨,也让各国暂时放下了对赵国的偏见,赵国本处于四战之地,能够取得如此稳定的和平发展之机,足可见赵武灵王的英明。

那么,且不说别国对赵国是否怀有敌意,只说赵、魏两国构衅已有几十年,尤其是赵肃侯在位时期,两国攻伐频频,赵武灵王难道真的就能如此轻松地忘掉仇恨而表现得如此大度吗?其实原因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赵武灵王深知当时的天下大势,赵国日后的强敌并非魏国,也非齐国,更非楚国,而是西边的秦国!

赵武灵王剧照

赵肃侯执政末期到赵武灵王执政前期,秦国正是秦惠文王重用张仪时期,这一时期,在张仪连横之策的影响下,六国被秦国玩弄于股掌之中,实力受到极大削弱,例如:

  • 公元前323年,秦国主动与齐、楚会盟于啮桑,而后发兵攻打韩、魏,取魏之曲沃。

  • 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五国伐秦,但被秦国所败,齐国因此前的啮桑之会而没有派兵参加。

  • 公元前317年,赵、魏、韩三国伐秦,为秦所败,秦军斩敌8万。魏国因此而求和于秦,韩国亦遣太子质于秦,而求秦国罢兵。

  • 公元前313年,张仪使楚,诱使楚怀王“闭关绝约于齐”而与秦国通好,齐国由此与楚国断交,而后秦国趁机伐楚,于丹阳大败楚军,斩敌8万,楚国被迫割汉中郡与秦求和。

秦惠文王剧照

所以,通过以上秦国的对外伐交大事年表不难看出,当时的山东六国常年疲于应付张仪的纵横捭阖之谋,各国非常容易被秦国所威逼利诱而无法真正地形成一个团结紧密的联盟,进而去实现赵肃侯时期“合纵攻秦”的大计。对此,赵武灵王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所以赵武灵王幡然醒悟,以当时秦国之强,而山东各国又无不心怀鬼胎,合纵攻秦必然不会成功,只有自身强大,才能日后与秦国一较高下。

所以,自此以后,赵武灵王便为赵国谋划了一个非常长远的发展蓝图,而这个蓝图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赵国外部环境稳定这一基础上,因而他才会改变外交策略,交好各国,而这一蓝图的终极目标便是伐秦

赵武灵王伐秦的战略构思

当赵武灵王鉴于“秦国之强,山东各国之弱”这一事实而决定自图强盛为日后伐秦做准备的时候,他是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计划的。

因为秦国一直牢牢占据着关中地区的山河之险,此处易守难攻且有秦国重兵把守,所以各国组成的联军数次从函谷关攻秦都无法取胜。因此,赵武灵王便认为若要取得伐秦之彻底胜利,就不可以再走函谷关,而是要发挥赵国的地域优势——西出榆中地区,从榆中南下直抵秦都咸阳,只有这样,伐秦才有胜利的可能。

胡服骑射

但是此时榆中地区并非赵国所有,而是被林胡、娄烦等戎狄所控制,所以若要取得榆中,必先击败北方戎狄,但是北方戎狄骑兵强大,与他们作战,赵国军队很难取胜,因此若要击败戎狄,必先强军。所以,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便在国内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教民骑射,为赵国训练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为日后的伐林胡、娄烦做准备。

此后,赵武灵王便一改赵肃侯在位时期南下的战略转而北上,攻中山国,伐林胡、娄烦,最终榆中地区顺利收入囊中。而为了进一步保证伐秦的顺利进行,赵武灵王还曾以身犯险,以赵使的身份出使秦国,趁机观察秦国的山川地形和虚实,为日后赵国军队的行军做准备,如此种种也足可见赵武灵王之谋深不可测。不过当时赵武灵王已经退位为“主父”,所以他也并不担心自己被秦国发现后赵国会群龙无首,或许当年赵武灵王以盛年退位也有这一原因的考虑吧!

总而言之,赵武灵王以其超远的战略眼光为赵国制定了一个宏大的发展计划,而且在赵武灵王执政时期,他的这一宏大计划已经实现了大半,胡服骑射成功推行,林胡、娄烦先后臣服,中山国亦为赵国所灭,赵国不仅取得伐秦之关键的榆中地区,还一跃成为当时一流强国,其实力足可以与秦国一较高下。

然而,赵武灵王晚年因在继承人的决策上犯下错误,最后引发“沙丘之变”,自己也惨死其中,但从实际来看,赵武灵王惨死这件事的本身并没有给赵国带来多少影响,但他在死前没有将自己伐秦的战略构思告诉自己的继承者及大臣,这才是最致命的。

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剧照

我们这里可以想象一下,赵武灵王在位时期为什么没有将自己制定的伐秦战略告知众人?其实原因也很容易猜到,那就是出于保密及麻痹天下的需要,正如当年他北伐戎狄和中山国时向各国派出使臣一样,其目的是告诉各国赵国出兵只是为了驱除戎狄,如果当时赵武灵王不向各国派遣使者解释出兵的意图,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各国的敌意甚至打压,毕竟赵国的强大是为其他各国所不愿见到的。

而隐瞒大臣亲信自己伐秦战略也是出于此种目的,所以从这一方面考虑来看,这更加能够看出赵武灵王思虑之缜密,绝非常人可以度之。

但是,百密终有一疏,赵武灵王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构建的伐秦战略还是夭折在了“沙丘之变”中,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自己一时的心软引来了内乱,正所谓人心不古,即便是自己最亲近的儿子也终折服于权力面前而不能自拔,直到他死前也没能再有机会向天下展示自己伟大的战略思想。

因为赵武灵王生前未曾吐露过伐秦的任何一点讯息,所以就导致了自己惨死后,赵国的后继之君不能领会自己的意图,继承自己的伐秦之志,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

秦昭襄王剧照

“沙丘之变”后,赵国后继之君对外战略的转变

沙丘之变后,秦国正处于秦昭襄王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将远交近攻的策略发挥得淋漓尽致,秦国一边交好齐国,一边攻伐韩、魏,韩、魏在强秦的接连打击下已经疲弱不堪,而乐毅伐齐也使得强大一时的齐国彻底没落,在这种种变故面前,秦国未曾敢与赵国决裂,这也足可见赵武灵王执政时期所创造的辉煌。

可惜,与秦国的外交权谋之术想比,赵国君臣的战略远光实在太过短浅,赵武灵王纵其一生都想恢复的三晋联盟与伐秦大业在赵惠文王时期已经彻底变得不可能,那么赵惠文王都犯了哪些错误呢?归结来说,主要有两件:

  • 第一件,参与乐毅伐齐,将齐国置于死地,从此与齐国结仇。与齐国结仇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便是日后的长平之战,齐国竟坐看赵国沦丧而不救,倘若当时秦、赵对峙之时,齐国能举国来救,胜负亦未可知。

  • 第二件,与秦国结盟交好。当时秦国伐韩、魏为了防止赵国支援而主动与赵国结盟交好,而面对秦国抛来的橄榄枝,赵国竟欣然接受,于公元前279年与秦国做渑池之会,此后几年便一直坐看韩、魏沦丧而不救,待两国已无复兴之可能时才幡然醒悟,于是便有了公元前273年的华阳之战,但此时韩、魏主力尽失,赵国来去匆匆,为时晚矣!

赵惠文王之子赵孝成王剧照

所以我们最后对比来看亦不难发现,就如同赵武灵王当年推翻赵肃侯的执政策略一样的是,赵惠文王在位时期亦同样推翻了赵武灵王的一切,但不同的是,赵武灵王将赵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而赵惠文王却将赵国从巅峰拽了下来,及至赵孝成王及之后的赵国国君更是将赵国推入无底的深渊。

结语

事实上,赵国从来不缺忠臣良将,如赵奢,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虞卿,李牧等,而且赵惠文王及赵孝成王也都是礼贤下士的贤主,可以想象到的是,如果赵国的敌人不是秦国,而是其余五国,那么以这样的国力和阵容去对抗的话,赵国一定是笑到最后的胜出者,可惜的是,他们的对手是秦国。

秦国自秦惠文王时期便已经有了鲸吞天下的野心,可以说,这一野心到了秦昭襄王时期已经成为了国策,既是国策,秦国君臣必会以此为目标而努力。这样一来,秦、赵两国之间就已经高下立判了,一个是为了天下,一个只是为了图霸自保,用现代的话来说,即是高度不一样。

既然如此,那么两国所作出的战略决策也必然不同,总体来说,赵国君臣之智必然会受到战略思想高度的限制,毕竟他们只想图一时之苟安而无争夺天下之野心,而这,也是赵国本来国力强盛却总会被秦国所左右而处处受制于秦的最大原因。

赵武灵王的宏伟大志就这样因“沙丘之变”而彻底破灭,如今想来,实在可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