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 缘

 一视一界 2020-04-14

      和福建、广东潮汕等喜茶好茶的区域不一样,在我生活的湖北虽然也是产茶区,日常生活中品饮大多还是绿茶。如果去市井老街或巷子里去走走看看,他们的三匹罐茶壶里沏的可都是老叶子。偶尔喝到的普洱、岩茶、红茶只是出现在社交场合中,显得时尚。大家似懂非懂地喝着、谈着,一笔交易或一项工作就完成了。如今,随着商业经济和信息爆发式的增长,人们的生活在悄然发生深刻的改变,新旧事物粉墨登场,其中茶就是最好的例证。

2015年底,从江陵调到监利工作。虽然已有在外工作的经历,还是感到初来咋到的不适。一个夜晚,不安和烦躁让我漫无目的在一个小巷中走着,一间茶室进入眼帘,我被室内柔和的灯光、自然古朴的布置吸引便走了进去,博古架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茶饼和茶具,厅的门前有一张大的茶台边坐着几个年轻人,茶室的主人正在沏茶,见我进来就起身邀我,我没有推辞,后来成为了兴趣相投的老友。

已经记不起什么时候开始触茶这种饮料,而爱上喝茶也就是近几年的事。人的许多不可思议,似乎是在不经意间的累积中自我发酵慢慢形成,是曾经某种兴奋和感动的蛰伏,虽经过时间的淘洗却未曾消减,它就在某种氛围、心境时就被激发了。

感谢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网络,它让大家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系统学习渠道,从而进入广博的茶世界,不但知晓了茶的起源、种类、滋味、功效、地理等生物特质,也了解到茶道、茶艺、茶具的历史发展、艺术魅力和文化特性。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兴趣,就会去研究它,了解它。

究其文化之源,其名竟有五种之多:一称"茶"、二称"槚"、三称"蔎"、四称"茗"、五称"荈"。味道甜的是"荈",苦的是"槚",就是苦有馀甘。究其机理,这是儿茶素和多糖类特有成份所致,茶叶具有的苦、涩味及收敛性与咖啡因结合而呈现的生理作用。

“发酵”,茶菁蜕变和升华的灵魂之作。就是茶叶在特定温、湿度环境下多酚类的物质开始发生的氧化和转化。根据发酵程度的不同的产生不同茶类,在菌类或微生物参与下,伴随轻发酵、半发酵,全发酵、后发酵不同工艺,其内含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变得极为复杂。时间将味道压缩、集聚,一饼年份久远的宫廷普洱竟有可以“喝的古董”之说。

青气物质大量挥发,散发出强烈青草气,醇类、羰基类、羧酸类等方香物质增加(经过现代科学的分离和鉴定,茶叶中含有机化学成分达四百五十多种,无机矿物元素达四十多种),此外还有一些如烯萜类、酮类、醇酸类酯化等物质形成,使它们具有果香、花香、甜香、药香、木香、参香、荷香、枣香、薯香乃至焦糖香等物质香气。

勤劳地茶农一代又一代靠着大山茶树繁衍生息,传承着祖先的劳动智慧以非遗方式下来。一批批茶商通过茶马古道、丝绸之路,让大山的茶香远飘海外,也多次产生制茶工艺地创新,大大丰富茶的品种,同时奠定了中国茶的世界地位。

“杀青”(萎凋),是绿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的初制重要工序。大部份茶都经过杀青、发酵、干燥工序。理论上说同一棵茶树可以做成不同类别茶叶,而杀青和其对应制作工艺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采摘、摊晒、揉捻、烘焙”这些过程看似简单,其生物的转化机理却极其复杂。时间、季节、温湿度、日晒,任何一个环节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茶农按相同方法也会产生一些差强人意的品质。古语云:“天时、地利、人和”,讲究存乎一心 、出神入化的运用之妙,所以说制茶既是生产劳作也是自然馈赠地艺术再造已不为过。

不同茶类是具有一定的地理区位性,成就独有的生态之韵,独特的自然环境、山形地貌、土壤土质、光热条件、生态植被等,造就了茶叶的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内含物质产生的不同特质,形成了茶的“香、醇、韵、气”,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其“苦”其“涩”,让你尝到生活的艰辛;其“甘”其“醇”,让你品到付出的回报;其“香”其“韵”,让你闻到世间的美好。它别于其它的一切饮料的“急功近利”,初时接触似曾相识,之后回味无穷,再后欲罢不能。

茶最悠远的魅力就是“苦尽甘来”和“活色生香”。人们既可以喝到新茶的鲜爽,也可以感受年份茶的味道。其基本特性中甘、苦、醇、糯、香相互激荡、相互作用,成就了茶汤的氤氲、茶气、滋味、喉韵。

绿茶有普世的情怀、白茶为谦谦君子般质朴、红茶恰似温润的娇娘、乌龙如成熟炽热的美人、岩茶若山中隐士般神秘、生普像荣耀群雄的王者、熟普犹如长者般淳厚,呈给世人的是千娇百媚和万千滋味。好茶对于我是多多益善,当然也有忠贞不二的老茶。像久别故友,像和风细雨,悄然伴着我的生活,滋养着我的内心,长时间的带给我一种沉浸式的喜悦和感动。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凡夫俗世,世外仙骨,时空挪移,岂曰无茶。既是大俗也是大雅。古往今来,无论达官贵人还是乡野村夫,可金杯玉盏慢嘬,也可土罐壶牛饮,无不显现茶的影踪。

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关于茶的作品和典籍比比皆是,如陆羽、皎然、卢仝、赵佶、鲁迅、梁实秋、余秋雨等。多少文人儒者、高人隐士对茶事亲力践行、推崇备至,将人与自然打磨得更为契合。儒家看到了入世的浮沉苦乐,道家体会到天人合一,佛家悟到茶禅一味。茶融入到精神和血液中,形成国人特有的事物认知方式,达到一种独到的茶学境界。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寻常百姓都能在茶中找到一种不寻常。也许你会说我从不喝茶,那是机缘未到,茶会在不经意之时,给你惊喜。 让我们跟循古人风范,踏着智者的足印,在这纷繁的尘世,不断习茶,不断体悟,道达身心和静,才不辜负这难得的茶缘。

走,喝茶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