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年桥畔话胥门

 苏迷 2020-04-14
《姑苏晚报》
2020-04-13 

  应桂明

  一

  说起苏州城西胥门与护城河上的万年桥,在苏州民间看来,万年桥就是胥门,胥门就是万年桥。就像吴门桥与盘门,观前街与玄妙观。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胥门的城门应该像阊门金门一样,桥和城门是连在一起的。翻阅资料,果然万年桥东堍曾经是有一座城门,称之为新胥门,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据传其式样是两门并列,1958年拆除,仅存不足二十年。那么老胥门在何处?在我们看到的胥门券门未露前,我总以为老城门早就灰飞烟灭了。不料在胥门百花洲一带低洼地改造及护城河景观带建设中,古城券门重见天日,年深的遗珠拂去历史尘埃竟然风采不减,确实让人感到万分惊喜。现在这座古城券门经过精心维护和整修,已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姑胥拥翠”的核心景点。

  古城券门最早是2500年前吴国所建,重建于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它之所以金贵,在于其悠久的历史和神奇的传说。史料中单胥门的取名来历就有至少五种版本之多。其一,也就是最被公众认可的伍子胥名臣说。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辅佐吴王,率众“象天法地、相土尝水”建造阖闾城,后人感恩于他而取名胥门,现在苏州还有许多与伍子胥相关的地名与建筑,如附近的伍子胥弄,城北的相城,城东的相王弄,城南的伍相祠。城西就更多了,有胥江、胥口、胥山、胥王庙等。其二,姓氏说。史载在伍子胥之前就有以胥门为姓的吴国贵族,当时有个叫胥门巢的将军,吴王因其伐齐有功,赐之以名。其三,方言说。《苏州府志》曰:“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西门、胥门,因吴地语音相近而称之。其四,地理位置说。因城门遥对姑胥山(姑苏山)而得名。其五,大禹治水说。相传有大臣叫胥,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吴地,地点就叫姑胥,由此而名。不论何种说法,胥门源远流长是毋庸置疑的。

  我小时候虽不住在胥门附近,但也距其不远,从家里出门走过一条三多巷(今书院巷西段),再走完一条侍其巷拐一个弯就到了胥门,不消一刻钟。还有一条路是从侍其巷口转入小教场、朱家园、寿宁弄也可通往胥门,虽然弯七弯八,但因途经一家大明饼干厂,其诱人的香味可一直伴我到胥门,因此也愿绕路而行。而另一条通往胥门的路就更别致有趣了,虽然路远,但我喜欢。这条路就是从东大街一直往南,经过一座内城河上仅容一人而过的简陋独木桥,就到了城墙脚下,从一处城墙豁口攀登而上,在城头可从南门一直走到胥门,一路捉蟋蟀、放风筝、观野景,很有趣味。那时的城墙杂草萋萋,乱木丛生,残垣断壁,极像一个流浪漂泊的孩子,处于自生自灭、无人看管的状态,胥门曾有的水城门、瓮城早已湮没在兵燹洪荒的漫漫岁月中。

  听老人们说,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胥门城墙边上的人们就地取材,用城墙砖石垒起小高炉,大炼钢铁。那个年代,因城墙“黄烂泥”黏性好、土质细腻适合做砖,我也曾响应号召,跟着大人们到胥门城墙上取土做砖,这种无意间对城墙的伤害,至今想起仍是心怀内疚。而古城券门因内有栖身的人家居住,周边又有自建房屋的围护,在那个年代却能幸免被毁。

  二

  虽然民间习惯将万年桥与胥门相提并论,其实用历史的尺度来衡量,万年桥的资历与古胥门相比差之甚远。在宋绍定二年刻制的《平江图》上尚无此桥,也就是说苏州建城后至少1500多年的时间里,胥门城外是没有桥的。据史载这桥是由主政苏州的知府汪德馨于清乾隆五年(1740)倡建,新桥建成甚是精美,桥堍有石牌坊,正面书额“万年桥”,反面书额“三吴第一桥”,两端各有两座桥头亭。1759年画家徐扬绘制完成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上,可见万年桥上行人如织、周围商业繁盛的画面。之后,万年桥多次经过修缮,民国时期又有改建,数百年来原貌已面目全非了。

  据传之所以取名万年桥,可能与乾隆皇帝有关,如能拍成电视剧又是一个喜庆欢愉的桥段。胥门城外,新桥之上,风清水静。在苏州巡游的乾隆皇帝微服踱步,因地方官员奏请为新桥题名而凝神深思,忽见一身穿红衣裙、脚穿红绣鞋、新娘装束的女子迎面而来,擦肩而过之时,但闻女子喃喃自语,吴侬软语,煞是好听,“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甚觉喜气,问左右:新娘子何故何意?答曰:此乃吴地风俗,新娘子过新桥,须念吉语,以祈吉祥万福。乾隆闻言,龙颜大悦,脱口而出:万年桥,甚好,甚好。皇帝金口玉言,万年桥之名由此而得。

  戏说也好,野史也罢,这是无从考证的,民间传说,一笑而已,当不得真。但这确实很有意思,表达了苏州百姓追求平安、祈福永远的心愿。

  查阅史料,对于万年桥的始建时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万年桥最早记载是明朝洪武年间苏州知府卢熊编纂的《苏州府志》,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紫红色武康石筑成五孔石拱桥,有石狮百余只,因其工艺精湛造型别致,闻名遐迩。后被明代奸相严嵩看中,地方官员谄媚拍马拆桥相送,迁至严嵩老家江西分宜,以致后来胥门无桥达两百年之久。清代诗人顾炎武的学生潘次耕有诗云:相传吴胥门,有桥“甚雄壮。拆毁远送之,未悉其真妄。”说的就是这段公案。历史总会留存这样或那样的疑点,因其飘忽而奇妙。当然,那些考证探究之类的事情还是留给文史考古专业的人来做为好。我们有一颗好奇心,一种神秘感,留一份期待,不也很好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