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冬云观历史 2020-04-15
古谚说,“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

所谓聪明不可用尽,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

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宰相荆公王安石门下,荆公甚爱其才,但是苏轼常自恃聪明,颇多讥诮。

苏轼曾在湖州做官,三年期满回京。去荆公。

荆公昼寝未醒,管家让苏轼在东书房稍坐。

苏轼在书房中,看书橱关闭上锁,文几上只有笔砚。

砚台下压着一方纸,取而观之,是两句未完的诗稿。

认得是荆公笔记,题是《咏菊》。

苏轼笑道:“士别三日,换眼相看。当初我在京为官时,他笔下数千言,不假思索。如今竟江郎才尽了!”

苏轼把诗念了一遍,更感觉胡说八道。

只见诗上说“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为啥说这两句诗是胡说?这首诗首句说西风,西风就是秋风。西风一起,群芳零落。

第二句中,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深秋开花,最能耐久,任风霜摧残,也不会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

于是举笔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轼写完之后觉得惭愧,于是借故离开。

荆公醒后,去东书房取出诗稿一看,心中大怒。问下人才知道苏轼曾来过。

荆公看字迹,也认得是苏轼之笔。心想:苏轼还这么轻薄!

荆公于是密奏天子,言苏轼才力不及,左迁为黄州团练副使。

临近上任,苏轼去拜见荆公。荆公叮嘱他闲暇的时候还是要多读书。

苏轼心想我哪里还要读什么样书!于是口中虽然称谢,心下却愈加不服。

苏轼告辞,荆公送至屋外,对苏轼说:“我有个小毛病,太医说必得瞿塘中峡水烹阳羡茶,才能治。我几次想差人去取,但唯恐安排的人不尽心。你老家在蜀地,你若能将瞿塘中峡水,带一瓮给我,我衰老之年,皆你所延也。”

苏轼在黄州任上,每天不过登山玩水,饮酒赋诗。

光阴似箭,忽然过了重阳。一天,苏轼忽然想到,后院菊花好久没去看了。

正要起身,陈季常来访。苏轼便拉陈一起看菊。

二人到后院一看,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

唬得苏轼目瞪口呆,半晌无语。

陈问道,“你看见菊花落瓣,为什么如此惊讶?”

苏轼道:“你有所不知。平常没见过菊花落瓣,去年在王荆公府中,看他《咏菊》诗二句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小弟只当他胡诌,于是续诗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却不知黄州菊花落瓣!他贬我到黄州,原来是让我看菊花。”

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后,于是苏轼就想安心取水,以赎妄言之罪。

苏轼雇船下三峡,看见那峭壁千寻,沸波一线,想要做一篇《三峡赋》。但因连日鞍马困倦,竟不觉睡去,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峡了。

苏轼说:“我要取中峡之水,调头。”

水手回道:“三峡相连,水如瀑布,船如箭发。调不了头啊。”

苏轼叫停了船,问附近居民,三峡中哪一峡的水好。那人说上峡流于中峡,中峡流于下峡,昼夜不断。一般的水,难分好歹。

苏轼暗想:“荆公胶柱鼓瑟。三峡相连,都是一样的水,为什么非要中峡?”

于是叫手下买个干净磁瓮,自己看着水手将下峡水满满的灌了一瓮,用柔皮纸封好即刻开船。


苏轼带着三峡水来见荆公,荆公吩咐守门官引他东书房相见。

荆公先到,看着柱上贴的诗稿,拂去上面尘土后,端坐于书房。

苏轼听说东书房相见,想起那里是自己改诗的地方,面上赧然。

荆公往柱上指道:“子瞻,从你去年写这诗,已经过去一年了!”苏轼起身拜伏于地道:“学生知错了!”荆公道:“你看见黄州菊花落瓣了?你之前没见过,也怪不得你!”

荆公又说:“我让你带的瞿塘中峡水,带了吗?”苏轼道:“在门外。”

荆公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命童儿把水烧开。取来白碗一只,放一撮阳羡茶于内,茶色半晌方见。

荆公问:“此水何处取来?”苏轼道:“巫峡。”

荆公道:“是中峡了。”苏轼道:“正是。”

荆公笑道:“又骗我!这是下峡的水,如何说是中峡?”

苏轼大惊,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晚学生误听了,实是取下峡之水!但你怎么知道?”

荆公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要不是亲到黄州,看过菊花,怎知菊花落瓣?这瞿塘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我的病要用中峡水做药引。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

荆公道:“都说你苏轼大才,我想考你一下。”又一想,我若骤然考你,显得欺负后生,你先考我一下。

荆公说,我书橱里的书,你随便拿一本,说出上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输。

苏轼使乖,只拣灰尘多的书本。随口念一句:“如意君安乐否?”荆公接道:“‘窃已啖之矣。’可是?”苏轼道:“正是。”

荆公取过书,问道:“这句话怎么讲?”苏轼答应道:“晚学生不知。”

荆公微笑道:“你也算考过我了。我也要考你一考。你休得吝教!”

荆公道:“久闻你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我就将此为题。”

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苏轼对不上来。

荆公问道:“你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吗?”苏轼道:“此是便道。”

荆公道:“苏州金阊门到虎丘的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都有佛殿僧房。”

荆公道:“我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

苏州对云: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润州对云,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苏轼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

后人评这篇话道:以苏轼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苏轼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